专题
2017-06-01
作者:
来源:
佘雪霏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机关党委科员
从援藏到留藏
□本报记者 马超
“到基层去,到村里去,摸清民情民意,了解村民真实生活状况,这是我的愿望。”这就是佘雪霏,一名90后湘妹子,原团中央西部计划志愿者,现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机关党委科员。
今年26岁的佘雪霏,先后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团县委志愿者、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口支援干部处志愿者,现在是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科员,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林芝市波密县玉许乡麦差村驻村。
提及当初提出驻村申请,佘雪霏说,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在西藏工作,你在拉萨待着就行,干嘛非往那么偏远的地方跑”。正是坚持心系基层的信念,让佘雪霏得以成行。
波密县玉许乡麦差村距离拉萨很远,在佘雪霏口中:“一直不停开车,需要十四五个小时。”考虑到藏区行车不便,佘雪霏和本单位其他驻村干部往往分成两天赶赴麦差村,中间在林芝市住一晚。
有一次从拉萨回麦差村途中,遇上了大雪,佘雪霏一行开车至色季拉山口时,当时积雪已经覆盖了道路,分不清哪是荒野哪是路,一旁就是悬崖。一路上大家心惊胆战,但最后终于平安回到了麦差村,和村民一起度过了藏历新年。
在麦差村,佘雪霏的主要工作是与其他驻村干部一起在当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村里有70多户人家,400多人。佘雪霏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和其他队员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每一户人家,摸清了贫困户状况。原来村里一共有9个贫困户。根据摸上来的情况,佘雪霏与其他队员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
有一户人家有4口人,男女主人和两个孩子。男主人身有残疾,女主人年龄大,两个孩子正上学。考虑到男主人上过大学但肄业,有一定文化程度,根据本人意愿,佘雪霏所在驻村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了产业扶贫方案。该村是一个桃花村,每年4月林芝举办桃花节,林芝市扶贫工作组便根据扶贫方案,扶持这个贫困家庭开了一个家庭客栈,通过民俗旅游增收脱贫。
另一户人家特别贫困,家里母亲去世,父亲双腿残疾没有劳动力,一个孩子在读,另一个辍学,家里毫无劳动力和经济收入。“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我们驻村干部根据林芝的扶贫政策,一个是政策兜底,帮助申请了低保。另一个是技能扶贫,帮助辍学的孩子学技能赚钱。”佘雪霏说。
在佘雪霏的印象中,还有一户贫困户,也是因为残疾,家有3个孩子上大学、初中和小学,驻村干部推荐教育脱贫政策解决学费问题。“当时,我们送过去慰问物资和慰问金,女主人说,‘感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送给我这笔钱,女儿就不能回家过年了。’第二天,女主人就去乡里给女儿汇款,让女儿回家过藏历新年。”佘雪霏说。
“常常碰到藏族同胞发自内心对驻村干部的感谢,他们感谢党和祖国,感谢党的好政策。我想这也是驻村的最大意义,我们在基层发光发热,把党的关怀传递给村民。”佘雪霏说。
在村里,佘雪霏除了做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还募捐了很多小朋友衣物和文具,六一儿童节时送给小朋友。
佘雪霏告诉记者,村里有一名老党员,已经80多岁。每次去她家时,她都夸共产党好,说“驻村干部就是毛主席的化身”。
佘雪霏的老家在湖南,远离亲人,思乡之苦是难免的。有一年,她正在从林芝赶往墨脱县的路上,忽然接到家人电话,说母亲病危。她紧急返回,但是用了3天才回到拉萨,第4天才飞赴长沙赶回老家。虽然家人有些不满,抱怨她回家迟了。但佘雪霏坚定地说:“在西藏工作,你就得付出,就得好好完成党和祖国交给你的任务。这也是后来我直接留藏的原因。”
薛文杰
中铁建工集团原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
一生难忘建设拉萨站
□本报记者 马超
拉萨站、那曲物流中心,如今是西藏的地标性建筑。当年许多外国专家断言:“铁路不可能修到拉萨去。”在拉萨火车站、那曲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中铁建工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这奇迹的背后,有一群可爱的人,中铁建工集团原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薛文杰就是其中一员。
薛文杰回忆说,2004年,在拉萨站建设初期,初进藏的全体参建人员都经受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嘴唇干裂出血、呼吸困难……当时,建设工地还是一片从未开垦过的亘古河滩,大家在“四无”条件下开始了施工。
没有施工用水,就到百米外的藏族群众家里取井水;没电,就夜晚点了蜡烛画临建施工图;没住处,就借住在藏族群众家中;没有食堂,大家一起吃方便面,馒头咸菜,渴了,喝一口凉水。在大家的忘我工作下,仅用40天,就在高原完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临建任务。
拉萨站后期施工时,由于工期提前,加之设计变更,留给施工人员的时间紧之又紧。为了确保2006年7月1日竣工通车,参建职工发扬铁军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打破青藏高原没有冬施的传统,在冬天组织了近6000人在严寒的环境下施工。
“元旦没有休息,春节就休息了一天,我们的春节也是在工地过的。为了确保工期,我们三班倒,很多管理人员索性在工地搭起了临时帐篷,支了张床,吃住在工地。夜里寒冷,兄弟们穿了军大衣、裹了棉被还冻得发抖。”薛文杰说
薛文杰回忆说,现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时任青藏铁路32标段指挥长段永传,时常穿了军大衣,在夜里三点带队到工地一个工点一个工点检查施工进度。拉萨站就是凭着大家伙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劲,苦干实干拼命干给完工了,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拉萨站竣工时,这些在工地上扯着大嗓门吆喝的爷们儿们,也是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的。他们在家人生病自己没法照顾时没哭,在孩子说想爸爸时没哭,在挨领导批评时没哭,竣工时却哭了,这个竣工真是来之不易。
那曲的施工环境比拉萨更加严酷,可以说是参建职工想象不到的。在拉萨,平均海拔3500米,那曲是4450米以上,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常年冰封,再加上低气压、强日光、高辐射、多风暴……这些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
在工地施工,前一分钟还艳阳高照,后一分钟暴风雨就夹着拇指大小的冰雹铺天打下来,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砸在身上生疼,草原上一片广阔,参建职工躲都无处躲。高原上的紫外线强,有些职工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个个又黑又瘦;那曲夜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气温,褥子被冻结在床板上,常年火炉不熄灭,四季棉袄不离身……
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时任那曲物流中心指挥长卢卫平,北京、那曲两地跑,有时在那曲一呆就是十天半月,跑工地、听汇报。到过高原的人都知道,来回往返于内地和高原,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每一次进藏,都要再经历一次严重的高原反应,对身体和意志都是挑战。
薛文杰回忆说,施工时有一位职工晕倒在工地现场,被大家从工地抬到医务室紧急抢救。当时只出气,不进气,在医务室人员的全力施救下,硬是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薛文杰告诉记者,在拉萨和那曲,还有许多女职工,她们有些正青春年少,有些已经是一名母亲,她们同样在岗位上像男职工一样拼命。记得一名叫吴培利的女测量人员,每天背着沉重的仪器在海拔4500米的工地测量放线,每走一步都要喘半天。
“有人问这么辛苦为什么?大家是不是都太傻。或许用现在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就是傻,抛家舍业、远赴他乡,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干活还很累。但是,这些人,我认为都是有情怀的人。服从企业命令,不和企业讲条件,心甘情愿做奉献。我们好多参建职工,当时都是主动请缨参加拉萨站、那曲物流中心建设的,打起背包远离亲人。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大家经受住了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施工的考验。”薛文杰说。这就是他们的情怀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