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事
2017-05-25
作者:
来源:
甘做“泥瓦匠”的法官们
——朝阳法院星火剧社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一然
对于法官们来说,白天开庭晚上还要加班写判决书,真是很辛苦。而且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也让人会产生乏味。然而,朝阳法院的法官们,却日复一日始终如一。在他们看来,案件的当事人,通过法官的讲法释法,开始知法、懂法、守法,就是在为法治建设的城堡添砖加瓦。前不久,该院星火剧社的一群年轻人,表演了自编的话剧《城与墙》,更是道出了他们甘做法治建设泥瓦匠的心声。
《城与墙》讲述的是中世纪欧洲两个泥瓦匠修建一座城堡围墙的故事。围墙建好六十年后,一个泥瓦匠过世。另一位泥瓦匠按俩人当年的约定,欲将过世泥瓦匠的骨灰埋在围墙下。但围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辉煌的城堡,在世的泥瓦匠恍然大悟,他们当年从一开始修建的就是城堡,而不是围墙。该剧寓意在于每个法官都梦想成为法治国度的王侯,但是,在法律的罗马城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朝阳法院的法官都甘于做一名泥瓦匠。
据介绍,朝阳法院星火剧社,在该院党委、工会和共青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五年来先后排演了小品《回家》《商鞅》《请问你是谁》《现在开庭》《朝阳法官刘黎》《如饮水者》等话剧和小品,已经成为朝阳法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深受干警们的喜欢。
目前,朝阳法院星火剧社共有来自各个庭室的20多名成员,他们既是审判一线的业务骨干,也是爱好话剧的文艺青年。采访中,记者见到了话剧《城与墙》的几位演员。
赵鑫,现为朝阳法院团委书记、金融审判庭法官。2016年他审结案件1120件,排名庭内第二。在《城与墙》中,赵鑫扮演一位泥瓦匠。赵鑫说,这是剧社第一次尝试非政法题材的演出。此前剧社表演的话剧,都源自法官在办案中的真实事例。去年演出的话剧在结束时,舞台上的法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甘于做一名法治建设的泥瓦匠”。受此启发,剧社决定排一场主角为泥瓦匠的话剧。
朝阳法院奥运村法庭法官王阳既是《城与墙》编剧,也是剧中另一名泥瓦匠的扮演者。今年3月,王阳在完成繁重审判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两万多字计划演出一个半小时的《城与墙》剧本第一稿。但最后剧本经过8次修改缩短为四幕50分钟。期间,王阳为了让泥瓦匠口中的砌墙话语不外行,专门找来砌墙的专业书籍学习,做到演出中细节的真实。
喜欢跳舞的双桥法庭女书记员张君澜是《城与墙》中的编舞。因话剧第一幕是舞会的场景,所以张君澜利用每天下班时间,在网上找中世纪欧洲舞蹈和舞曲,下了不少功夫。同时,张君澜还在话剧中扮演傲慢皇室夫人制衣官的角色。因要不停跪着给皇室夫人量衣服,排练中膝盖都跪青了,剧组后来给她买了副护膝戴上。还有位27岁男演员,要扮演一位80多岁的老者,上台腰需弯成90度,每次排练,他都汗流满面……
话剧《城与墙》成功首演,浸透了参与演出人员的辛勤汗水,同时为丰富干警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法院凝聚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017年,为表彰朝阳法院星火剧社在建设精神文明中的贡献,北京市朝阳区团委将朝阳法院星火剧社确定为区精品团建项目,并给予了一定经费的支持。
狱中学做“毛猴”
为回归社会储备技能
□通讯员 王磊 姜顺政 文/摄
流传了200多年的毛猴又名“中国蝉塑”,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
而在北京良乡监狱十监区,监狱干警指导服刑人员做“毛猴”,不仅是丰富他们服刑期内的文化生活,鼓励其传承传统文化,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树立劳动创造幸福,为回归社会、谋生创业做好技能储备。
前不久,在北京良乡监狱十监区文化创意空间的一次民警和服刑人员的创意交流会上,一名服刑人员介绍完折纸微景观创意后,民警王磊说:“折纸微景观创意新颖,制作精良,是监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亲情帮教的鲜活教材,如果微景观中能有人物互动,效果就更好了。”结果有人提出用乐高积木,有人提出用橡皮泥。王磊建议说:“毛猴才是老北京传统文化,制作毛猴当做人物布景,还可以学到毛猴工艺这一老北京绝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接下来,北京良乡监狱十监区在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毛猴项目为监区文化和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毛猴文创教育项目在良乡监狱十监区的文创空间落地开花。
先后有20余名服刑人员报名参加了制作毛猴兴趣小组。王磊等三名监区民警为了让毛猴制作逼真,利用业余时间查看了大量资料,下载了大量图片,供服刑人员参考。最初,监区购买了一些制作毛猴作品的背景道具。可后来大家发现,服刑人员自己制作的背景道具更好。许多服刑人员从小在北京城内长大,对老北京的红墙、绿瓦、皇城根儿情有独钟,制作毛猴中,不免勾起儿时的记忆。就连入狱后一直消沉不愿和人交流的服刑人员,也愿意和大家交流了。民警看到后,趁热打铁,让服刑人员制作大栅栏、西四牌楼、皇城根儿、798艺术园背景道具,讲述老北京的人和事,以缓解服刑人员的思念家人之情。
一名服刑人员在与他人合作了毛猴作品后,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尊重,让他也打开了重新作人的心结。经过民警和他促膝谈心,鼓励他要振作精神从头开始。至此,这名服刑人员也第一次向民警敞开了心扉。他说,“他一定会努力改造,用自己的劳动和学到的技能,为社会和家人创造美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