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5-18 作者: 来源:

  全国工人先锋号
  北京以岭药业梁俊清创新工作室
  走在新药研发路上的
  “先遣部队”
  □本报记者 孙艳
  作为新药研发大链条中最前端的一环,团队领军人梁俊清博士用“先遣部队”来形容自己的团队。上世纪80年代,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院士开始了中医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这是在我国中医发展史上首次形成的络病理论。在吴以岭的指导下,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小复方创新中药活性成分及天然药物的生活活性研究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以梁俊清为领军人的一线研发团队成为了新药研发的“先遣部队”。
  2008年,北京以岭药业以梁俊清博士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心脑血管病、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是工作室的主要研发方向。梁俊清带领工作室团队从关键病理环节入手,设计了从化合物选择、细胞毒性筛选到体外活性研究的新药发现管线。
  很多人或许不熟悉以岭药业,但对参松养心胶囊和连花清瘟胶囊并不陌生。这两款由北京以岭药业研发的专利药,被认定为北京市第十批自主创新产品。作为新药研发路上的“先遣部队”,新药筛选和发现在整个药品研发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离不开创新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努力。
  梁俊清介绍,每天的实验过程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在细胞学实验室一定保持清洁,不能有一点污染。一旦污染,会直接导致多个实验的失败。还有就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一定不能加错样品,样品少则十几种,多则上百上千种,一旦加错样品,会直接影响对药物作用结果的判断,也就相当于之前所有的实验都白做了。
  目前,创新工作室正在开展的项目主要涉及三大类:中药、创新化药和抗体类药物。其中,对于创新化药的筛选,目前主要集中于抗肿瘤这一大方向。创新工作室选择了20余种肿瘤细胞,都是基于肺癌、肝癌等多发性肿瘤细胞,正在进行筛选的样品目前已有700余种。“新药筛选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在一万个化合物中,最终能通过临床的或许只有一个,这也意味着新药筛选工作的不容易。”梁俊清说,每发现一个具有活性的样品,那种高兴都没办法描述。
  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创新中药发现新模式,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等相关科研内容,在国内顶尖临床专家指导下,形成了“以医导药”的新药发现思路;与国内多家企业和知名科研院所展开横向合作,以报告基因和模式动物为支柱载体,配合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构架起精准衔接“体外筛选”和“在体研究”的快速新药发现平台。截至目前,工作室共发表研究论文近40篇,SCI收录10篇,申请专利10余项,现拥有特征化细胞病理模型70余个,获得有培育价值的天然产物23个……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荣誉。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模范集体;2017年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这样一个业绩突出的团队,其实是个年轻的团队,工作室共有25名成员,平均年龄不过34岁。梁俊清认为,年轻的团队充满活力与干劲儿,是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研发的动力之源。但如何管理这样一个年轻的创新工作室,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很难正常且长效的运营下去。
  为了改掉工作人员在学生时代的一些习惯,创新工作室专门设立三人监督小组,对日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规范管理。以卫生制度为例,由于细胞试验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此卫生制度是管理上很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细胞是否无污染。从换鞋到穿白大褂,再到进入实验室,需要经过三个缓冲间,避免将细菌带入细胞实验室。细胞培养箱也要定期灭菌。这些关键环节均由三人监督小组来监督,并且每月进行考核。
  在梁俊清看来,创新工作室的年轻成员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肯学、向上。为了提升团队人员业务素质,创新工作室还制定了一系列培训计划,包括具体的内容、完成的时间结点、相应的负责人等。每周,创新工作室都要举行常规培训,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课题,让工作人员进行准备,并为大家讲座。每个月创新工作室还会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不断为这支先遣队“充电”。
 
  北京市工人先锋号
  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病房
  每年守护近3000个新生儿降生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走进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病房,当值医生和护士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病房内外。“妇产科共有80张病床,虽然到不了天天爆满的程度,但16名医生和45名护士倒班工作,工作量依然很繁重。”一见到密云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病房主任任兴贤,她就忍不住向记者“抱怨”,“我们每年承担着全区近3000个新生儿的工作量,现有人手是远远不够的。” 
  但即便如此,一说起守护这些新生命的动人故事,任兴贤和她的同事们就面露自豪。“眼看着一个个小生命从我们手中诞生,就如同点燃一盏盏希望之灯,所有的付出一下子就觉得值得了。”任兴贤告诉记者,目前,妇产科里的医生和护士,每年都有大量的假期休不完,她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新生命的降生。
  说起妇产科里的故事,大家眼中严肃认真的主任任兴贤变得滔滔不绝。30年的医务工作经验,让这个久经战场的医生心里承载了太多故事和感动。“妇产科急救都是来得很突然,病情急,有时让人猝不及防。”任兴贤向记者回忆起发生在2016年小年夜那天的惊险故事。
  “那天凌晨,孕妇急诊入院,并迅速分娩,然而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并没有带来过多的喜悦,产妇便出现了急性出血。出血速度之迅猛令人惊悚,瞬间出血量就达到1000ml。”任兴贤说,她是被电话从家里叫到手术室的,虽然接产医生迅速反应,但产妇大出血的紧急依然让在场所有的医护工作者心悬得老高。
  “输血、输液、促子宫收缩、子宫切除,病人病情变化急骤,诊疗过程中出现失血性休克,血压低至60/20mmHg,心率上升至150次/分,酸碱平衡失调,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急剧下降等严重威胁生命病症,生命垂危、命悬一线。”对于当天的情景,任兴贤依旧印象深刻。
  面对如此紧迫的情景,在场医护人员们屏住呼吸、意识高度集中、思维缜密、有条不紊的安排部署、实施着每一个抢救细节。任兴贤说:“历经12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抢救工作,产科、麻醉科、内科、检验科、值班司机、医务科、护理部、院领导积极配合,区血站积极协调用血、血浆、血小板,患者终于从死亡的边缘转危为安,医护人员们又一次在与死神的搏击中大获全胜。”
  像这样的惊险故事,虽然不是每天上演,但只要遇到了,任兴贤和她的团队就毫不含糊地从容面对。“生命的脆弱在我们的努力面前变得也很坚强,不抛弃、不放弃是我们救死扶伤的信念。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把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采访中,任兴贤还向记者讲述了15分钟紧急抢救“脐带脱垂”新生儿的故事,惊险程度比任何影视作品塑造得更难以想象。
  除了接诊孕产妇,密云区妇幼保健院腹腔镜微创手术也在业内小有名气。“腹腔镜微创手术是我在2003年外出学习后,带回到密云区妇幼保健院的。”任兴贤告诉记者,手术开展十几年来,已经服务了数千名患者,还有密云周边乃至河北省部分地区的患者慕名而来。
  “妇产科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在努力守护每一个健康的生命,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而这些辛苦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们,也渴望着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任兴贤说,“只有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让护航生命健康的这条巨轮,平安驰骋于人生海洋。”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