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5-11 作者: 来源:

  胡惠春
  四世同堂的榜样妈妈
  □本报记者 孙艳
  今年68岁的王华国,已经是当姥姥的人了,而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幸福的孩子,如今已经89岁的妈妈一直在用她的阳光温暖着她。在她心里,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母亲是我一生的榜样。”
  王华国的妈妈胡惠春,是朝阳区东湖街道的一名普通的退休居民,老人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成为东湖街道彩虹艺术团老年时装模特队的一员,多次代表街道参加朝阳区、北京市老年时装比赛,曾获“最佳人气奖”“最佳形象气质奖”“文艺之星”等冠军称号,2015年她获得“北京最美家庭”称号,让老人在辖区甚至北京市都小有名气。
  对于女儿王华国来讲,不是因为妈妈名气让她感到自豪,而是妈妈的阳光心态、通情达理,传递给别人的阳光,让儿女感到自豪。
  “特别健康、特别阳光、特别可爱”王华国评价妈妈喜欢用“特别”“最”这样的形容词。“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非常和谐,而这样的氛围主要是靠我妈妈带动起来的。”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在王华国看来,妈妈和儿媳的关系不但好相处,而且很亲密。
  “一般都是儿媳妇照顾婆婆,咱家是婆婆照顾儿媳妇。儿媳妇身体不好,在儿媳妇住院期间,老太太到医院看护,还做病号饭。”王华国说,在老太太心里,儿媳妇就像女儿一样,她同样把母爱传递给了儿媳妇。
  在母亲胡惠春家里,温馨的装饰中,随处可见的婚纱照非常抢眼,这是父母结婚50多年后补拍,也是父母第一次拍婚纱照。其实说到名气,胡惠春夫妻2008年还被评为了全国100对金婚老人之一。王华国清楚得记得,“当时有记者问妈妈保持家庭幸福的秘籍,妈妈说:‘幸福就是要宽容,在家里家外要一样,对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自己要快乐,心态要好,这样才能影响家人,影响别人。’”
  在王华国看来,幸福快乐,夫妻和睦,子女孝顺,家和万事兴就是妈妈一直在尊崇的家风。 
  家里,胡惠春老人的妈妈、妻子、婆婆角色在儿女心目中做到了完美。同样,在外面也尽可能做到最好。如今已经89岁的胡惠春老人“人老心不老”,不仅自己快快乐乐,她还要把这份快乐的真谛、快乐的家风传递给别人。就是因为这份分享的意愿,胡惠春常常带着自己时装队的队友们一起去养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以欢乐的演出慰问那里的老人们。第一敬老院、第五敬老院都是她们的爱心大本营。
  “累,怎么不累啊,毕竟这么大年纪了,但妈妈常说不为别的,就是希望给那里的老人们带去快乐,送去正能量,让他们不要觉得孤独,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帮助他人也算是我们家的家风了,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我们这种快乐的家风。”王华国觉得,当这些敬老院的老人们看到满头白发比自己还年长,却笑得比谁都灿烂的母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从中获得人生的正能量,积极面对老年生活。
  其实,妈妈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她从来都不把她的负面情绪带给别人。2010年7月7日,母亲被确诊出严重肺炎,医院前后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治疗期间,母亲没有因此放弃笑容,她总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还不时地安慰家人让他们不要担心。令人高兴的是,手术特别成功,连医生都感叹这在医学界是一个奇迹。 
  如今也68岁的王华国,头发也灰白了,和妈妈走在大街上,都说是姐俩。“我不觉得我老,我父母都在呢,我还是个孩子呢。”王华国幸福地说。
 
  马志敏
  将弃婴抚养成才的“法官妈妈”
  □本报实习记者  闫长禄
  她是一名退休法官,但她“退而不休”,在“马志敏调解室”继续为老百姓答疑解难。她23年如一日,将毫无血缘关系的弃婴抚养成人。23年里,她将“母性”诠释得如春风化雨,滋润那棵小树苗茁壮成材,她将“母爱”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温暖着曾经冰冻的心。她是一位母亲,她叫马志敏。
  母爱是什么?有人说,母爱是清晨的一杯热水;是出门前的一声叮嘱;是回家后的一句问候;是冬日中的一件毛衣;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母爱无声无息,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你。马志敏的爱就是如此。事情还得从1994年说起。
  1994年的一个冬天,像往常一样,马志敏早早地来到房山法院上班。突然一阵孩子的哭声,让这位母亲心头一惊,“谁家的孩子在哭”!原来在一起盗窃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的妻子得知丈夫在老家还有未离婚的妻子,一气之下,将两个孩子遗弃在法院。孩子都很年幼,大的才3岁,而小的才3个月。当时,马志敏虽不是该案的承办法官,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却让她揪心不已。于是,她向领导申请,将两个孩子领回了家。但是,由法官暂时抚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马志敏和丈夫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多方努力替孩子们寻找亲人。
  事与愿违,孩子们的寻亲之路历尽坎坷。经过艰难的走访与探寻,亲人是找到了,但都非至亲,对抚养事宜也并不情愿。反复协商之后,他们同意抚养大一点的孩子,而那个襁褓中的小婴儿,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弃婴。看着挂着泪花的小脸,孩子的每一声啼哭都牵动着她的心。于是,她与丈夫马如兴一起下了决心,“我们来养这个孩子,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就这样,这个小婴儿成了马志敏家的新成员,马志敏的大儿子马硕还为孩子取名叫小磊,他说“三个石头一起,身体肯定更结实”。
  为了照顾好小磊,马志敏一家付出了太多。马志敏与丈夫同为法官,他们不仅要做好审判工作,还要分出精力来照顾孩子。当年马志敏已经40岁了,家里还有一个12岁的儿子。如果要收养这个孩子,他们夫妇就要面对重重难题——上有老下有小、不符合收养的资格、孩子没有户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四处奔波说明情况,虽然步步是坎儿,但在房山法院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都一一化解了。哥哥马硕更是把弟弟小磊当做自己的亲兄弟,处处疼他,处处替他着想。“小磊来时,我12岁。小时候吃饭,爸爸总给他夹菜,长大了读书,妈妈天天接送他。就连他‘欺负’我,爸妈都宠着他。可我一点也不‘吃醋’,因为他是我弟,我要好好疼他。”哥哥马硕笑着提起当年的往事。他们对小磊付出的爱,也在小磊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有一年我腰间盘突出住院,他那时候刚四五岁,守在我床边,对我说,妈我是您的拐棍,您就拄着我吧。”说到这里马志敏眼里不禁泛着泪花。
  可到了12岁那年,一次偶然,小磊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虽然马志敏一直想把这事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但身世的阴影还是激发了他的叛逆,小磊开始迷恋网吧,经常逃学。为了找到小磊,家人几乎跑遍了房山所有的网吧。那段日子,马志敏一家操碎了心,但他们没有放弃,为了解开这个心结,马志敏苦口婆心地和小磊谈了他的身世和收养他的过程。爸爸、哥哥全家人轮流跟他谈心,最终他们用“爱”让小磊走出了阴影。2011年,小磊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参军的前一天晚上,哥哥马硕跟小磊聊到深夜12点多,后来小磊走到马志敏的房间,噗通一声跪在妈妈的床前,说他错了,请求父母的原谅。至此,埋藏在心里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复员后,小磊通过招考,成为了房山法院一名聘任制法警。
  每当有人夸赞马志敏时,她总会这样坚定地回答:“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是一个母亲!”23年过去,马志敏的爱没有白白付出,小磊用行动给妈妈马志敏和所有爱他的人交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23年的母子情缘,23年的含辛茹苦,马志敏用母性的光辉和温暖为小磊搭起了一个家。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