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5-04 作者: 来源:

  薛庆昕青年突击队
  90后团队扛大梁见证成长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李想/摄
  中建一局二公司银川阅海湖隧道管廊薛庆昕青年突击队成员是清一色的90后,队长是薛庆昕。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青年突击队成立了,兴奋之余薛庆昕觉得自己扛起了更重的担子。“从井玉阳青年突击队里的一名队员,到我自己扛起青年突击队的队旗,这里面又多了一份担当。”薛庆昕说。 银川阅海湖湖底隧道管廊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水下隧道和综合管廊合建的项目,对于薛庆昕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探索。   
  在队员孙磊眼中,青年突击队应该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2016年7月,银川遇到了一场十几年来当地最大的暴雨。当天一上班,项目部就接到了有关部门的电话,说当地一个城市污水处理泵站水位需要紧急抢险,污水外溢已经危及了周边的清真寺和周边区域。孙磊接到通知立即召集了15名青年突击队成员和30名劳务人员前往现场。
  “这个污水处理厂是雨水和污水管道共同的,雨量太大,已经严重超出了负荷,正在从几个豁口往外涌。”赶到现场的孙磊发现雨水已经漫过了小腿,地上有什么已经看不到。只能凭感觉蹚水走。
  孙磊和泵站负责人沟通后马上组织青年突击队员分组带领农民工开始抢险,分装沙袋,码沙包围堰,一切都在和倾盆而下的大雨抢时间。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紧急抢险,一切终于归于平静,“当时用面目全非来形容我们一点都不过分,衣服裤子都看不出来什么颜色了,头上脸上全都是泥和水。”孙磊说。
  今年3月份,阅海湖湖底隧道管廊开始启动顶板浇筑工作了,这对于湖底管廊施工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个工程顶板厚度1.4米、长度60米、宽度45.7米,混凝土方量约3840立方米。这么厚的顶板浇筑,别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没遇到过,就是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专家很多都没有遇到过。”面对大荷载顶板,项目决定采用新工艺,为此前后召开了11次专家论证,不断完善施工工艺。
  第二天清晨6点,浇筑工作正式开始,可是刚刚打了400多方的混凝土,天空就飘起了小雨,看着手机上本周全部都是晴天的天气预报,薛庆昕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天公不作美。浇筑已经开始就绝没有停下来的可能,薛庆昕立即启动了应急方案,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改变浇筑方式,缩短斜向分层距离,加强振捣,及时收面,收完面后及时覆盖。
  “连续29个小时,我们工作人员和工人都冻得够呛,但大家都挺过来了。”薛庆昕说。好在3月的银川雨量不大,再加上启动了紧急预案,这场雨对工程质量没有造成影响却将体感气温带到了零下,29个小时的持续浇筑,薛庆昕始终没离开现场。
  晚上的浇筑工作尤其难以进行,低温加上劳累,很多人都出现了超负荷的状态,“项目上真的是全员出动,男同志基本上全都在现场轮流值班,项目部其他部门的人员也都深入现场为兄弟们准备棉衣、雨衣等防雨防寒装备,而且行政部还让食堂专门准备了热姜汤和加餐专程送到了现场。”这段经历对薛庆昕来说辛苦的背后更多的是感动。
  王龙是青年突击队里的一员。这次浇筑工作让王龙印象深刻。“以前在房建,我们打底板灰(混凝土浇筑)一般也就是50公分厚,但是这个项目底板厚1.4米。因为是穿越湖底的隧道与管廊合建,所以混凝土自身防水要求特别高,浇筑难度很大,我们压力也特别大。”王龙如是说。
  虽然辛苦,但是回想起来,王龙依旧满满的正能量,“当时有一件小事,我觉得特别的感动,原本我们计划是下一班同事晚上10点半来接班替换我们,但是才刚过9点,他们就全都来了让我们回去休息。后半夜我们项目总监井玉阳、项目经理于慧江全都去了现场,为兄弟们加油、鼓劲儿,一起盯着浇筑。”
 
  芦东科技攻关型青年突击队
  队员个个都是“拿证”高手
  □本报记者 曹海英
  “我们不光要有精确的计算数据,还要有数据对比,更要找寻各方计算的疏漏和错误。”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科技攻关型青年突击队队长芦东这样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
  在房山区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中,就遇到地形地貌复杂,有高山峻岭和低谷河道,土方量计算难度很大这个问题。业主方、设计单位等对土方量各执一词,计算量差异很大。该项目涉及山体定向爆破,土方成本很高,计算出一个精确的土方量直接关系着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项目工期紧迫,计算土方量的时间仅有10天。面对考验,突击队义无反顾地签下“军令状”,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计算复杂场地土方量的项目中。为了使数据更加准确、更有说服力,他们采用两款专业软件共同计算分析,并采用测绘院和测量中心分别测绘的原始高程数据作为计算对比。经过彻夜奋战,突击队提前完成了土方量的计算任务,并得到了业主方和设计单位的认可。
  这仅是突击队攻关项目中的一幕。2014年12月,芦东科技攻关型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这是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专注于研究和推广BIM技术在三建公司施工总承包项目中的应用。通过BIM三维技术应用,突击队创造了早发现、早处理的高效施工模式。一次,芦东带领着队员连夜奔赴位于北京延庆的妫河项目驻场工作,运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综合优化设计,及时反馈、沟通原设计图纸问题。经过连续奋战,突击队不仅有效解决了管线排布问题,更是为之后的施工过程提供了“引路灯”,为项目部降低成本近60万元。
  在攻克一个一个项目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学习、提高整体素质。有人调侃地说:“突击队里个个都是‘拿证’高手。”这句话是玩笑,但也是实事。队长芦东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建筑联盟BIM专家证书、BIM教师资格认证证书。突击队员张磊获得了BIM教师资格认证证书,袁立明、张琴、朱江、董仕杰、堵凯悦等9人获得BIM从业资格认证证书。此外,王文瑞在第一届中国建筑业钢筋算量等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初赛、上机复赛和技能复赛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如此高素质的队伍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这得益于芦东创立的“四不”培养方针:不单项、不定点、不僵化、不停歇,其中“不定点”是核心。
  突击队员陈鹏刚来没多久就“不定点”到了怀柔万达青春广场项目上,每天反复跑工地测量和修正,运用BIM技术为项目查找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隐形问题。项目部工作人员说:“一天没有突击队的支持和帮助都不行!”突击队员以驻场的方式向项目部传授BIM技术,全方位地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同时也将BIM应用普及到项目部成员及业主方,“多点开花”地进行推广和宣传。
  上海SK大厦项目技术难度大,队员张奇和董仕杰驻场进行技术支持。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有些“小想法”,一是离家太远,二是对这个项目心里也没底。芦东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当我们在技术上碰到难题时,我们离成功其实已经很近了。”两人听后,调整心态继续在技术工作中钻研,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在一次反复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了攻克难关的窍门,项目部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庆幸当时听了队长的劝诫没有选择退缩。”两人感慨道。
  成立至今,突击队曾获得2016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总承包管理BIM普及应用奖”在内的十余个奖项和中国建筑业协会“第二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单项奖二等奖。同时,突击队在成长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了施工总承包BIM深度应用流程梳理及规范、“二三二”的各专业深化设计及二次出图模式、BIM技术与结构计算分析的有效结合等七方面的创新。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