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4-27 作者: 来源:

  徐乃应
  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A1工程技工
  一砖一瓦  也有我一份功劳
  □本报记者 白莹
  深深地弯下腰拿起一块加气砖,放在抹好的底灰上,用抹泥刀在砖上使劲一敲,发出一声脆响,一块砖就砌好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劳动竞赛现场,拥有二十几年瓦工经验的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A1工程技工徐乃应快速、熟练的操作,让在场的工人们佩服不已,纷纷鼓掌叫好。
  4月22日早上5点,天刚露出鱼肚白,徐乃应就赶紧起床,洗漱完毕后,匆匆忙忙地吃口早饭,就赶往工地。因为他知道,每天早上队长、组长都要安排施工任务,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就意味着可以第一时间投入一天的工作中。早上6点,当所有的工人刚赶到工地时,徐乃应已经在紧张的忙碌着了。
  目前,A1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二次结构施工。在徐乃应的手机里,有一个电子版施工现场图纸。每天,他都会打开这个图纸,比对施工现场情况,然后放线、定位,仔细确定砌筑的位置,“这个一点都不能错,不然当砖砌完了,发现位置错了,返工就非常麻烦。” 
  按照要求,每个人每天要砌砖3立方,平均75块砖。但是,一天下来,徐乃应平均可以砌砖120块,比别人多干一半。
  徐乃应,今年46年,自从十七岁开始就一直从事建筑工作。二十几年下来,瓦工、木工、钢筋工、抹灰工……他操作起来都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建筑上的工种,没有我不会的。”说起这个,徐乃应满脸自豪。其中,最拿手的技能当属瓦工。在工地上只要老徐说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要求严,为了高质量地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徐乃应每天都忙碌着,忙的时候,他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孙女出生快三个月了,虽然儿子儿媳也在北京,但是他除了孙女出生的时候去看过一次之外,再也没时间去看望过。
  “妞妞,长胖点了,爷爷想你,你想没想爷爷啊?”特别想念孙女时,徐乃应只能通过手机和儿子视频,在镜头里看一眼孙女。
  看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张宏伟蓝图变为一座座高楼,徐乃应很自豪:“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目前,A1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零星结构收尾、二次结构砌筑、地下室机电设备安装等工作。A1工程劳动竞赛正热火朝天地进行,3200名参施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高质量的施工生产争分夺秒。
 
  褚金栋
  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中区区域经理
  硬汉在施工现场的三次落泪
  □本报记者 马超/文 周世杰/摄
  “A2工程马上将进入二次结构及抹灰施工,一场新的战役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要抓紧时间进入临战状态。”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中区区域经理褚金栋说。 
  褚金栋今年29岁,刚到北京城市副中心A2项目时褚金栋的职务是混凝土工长。“最初确实觉得有点亏,不过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是靠嘴说的,而是要靠行动。”褚金栋当时负责东区、西区、中区三个区域的混凝土供应和施工。
  曾和他一起工作的木工工长曾连军告诉记者,褚金栋成宿地扎在现场负责混凝土浇筑,每次验收质量都很不错。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却依然生龙活虎,这些项目领导们都看在眼中。
  果然,一次项目调整人员,褚金栋因为业绩出色被安排到中区负责区域管理。那时同事看施工进度如何根本不用去现场,只要早上看褚金栋吃饭的表情就能得出结论。
  “如果他早上早点吃得特别多,那这几天施工进度准没问题,一旦他端着饭盆半天吃不完,那肯定是施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褚金栋的同事说。正因为褚金栋每天泡在现场,对施工进度一清二楚,所有施工组织也在他头脑中飞速转动,出了问题他才会吃不下睡不好。
  同事眼中,老实的褚金栋工作虽然有些硬汉味道,却也有柔情的一面。从来到施工现场至今他三次落泪,第一次是2016年11月中旬,工程进入结构攻坚期,那时他两岁半的女儿却患上肺炎。
  一天,同事看见褚金栋坐在食堂角落和生病的女儿视频聊天。视频刚结束,褚金栋的泪水就涌了出来。“女儿是我的软肋,孩子病了只能让老人照顾,那段时间自己基本不能回去,看着女儿难受的样子,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褚金栋说。
  第二次落泪是去年平安夜项目部组织一个小型演出。为缓解紧张的工作状态,也为描述家人的默默奉献,项目副书记王东彪改编了一首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肩膀》,并将它送给褚金栋时,褚金栋感动得热泪盈眶。“领导的歌词都是我们工作的缩影,当时感触颇深。”褚金栋说。
  第三次落泪是2016年底1#楼结构封顶时,项目部主要成员在楼顶共同见证封顶时刻,等大家纷纷下楼后,褚金栋却一屁股坐在楼顶上落了眼泪。“项目主楼封顶才是整个项目真正意义封顶,这段时间的会战对我而言压力不小,但也是一次蜕变。”褚金栋说。
  虽然几次落泪,可褚金栋做好工程的信心从未动摇。目前工程结构施工已经完成,但是后续的配套工作依然不轻松。
  在会战的日子里,每天两三点钟睡觉,褚金栋的生物钟已经习惯,现在晚上十二点躺在床上,褚金栋都很难入睡,和他一样,几乎所有项目部人员都有了这个习惯。
  如今褚金栋度过了那段最难忘的日子,回头看看,褚金栋要感谢自己的团队。“我们团队有7个人,大家都很拼命,没有大家的帮忙,没办法做到现在。”褚金栋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