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事
2017-04-27
作者:
来源:
进校园教孩子下棋
72岁老劳模的新“职场”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72岁的许志华在1995年任密云县宾阳村党总支书记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后来许志华调入密云镇政府机关工作,直至退休。如今,许志华致力于在密云区推广棋类运动,有空就在密云区第五小学、冯家峪中心小学以及老干部大学,向爱好者传授棋艺。“我爱好下棋,希望更多的孩子爱上棋类运动,这项运动既能开发智力,又可领悟象棋文化和棋盘哲学。”许志华笑着对记者说。
经济、文化两手抓
村支书被评为全国劳模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将密云县宾阳村发展成为总产值上亿元的“密云经济第一村”,许志华说:“当时带领村民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济,是我们领导班子共同愿望,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不止我一个人。”
那时,许志华不仅积极推动农村适度规模经济发展,还让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成为了宾阳村品牌文化项目。
当时,宾阳村的干部群众一起开展棋类竞技比赛,从中国象棋到国际象棋,各类比赛项目均有数十名职工群众参加,场面相当热烈。“那时候的村级比赛就有了县(区)级比赛的规模,很多慕名而来的爱好者,都要报名参加,交流棋艺。”许志华得意地告诉记者,辉煌时候,宾阳村曾被密云县评为“中国象棋村”和“国际象棋村”。
自学国际象棋
把个人爱好当作事业来做
密云不少人都知道,许志华爱好下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他都喜欢。说起学习国际象棋,许志华还有个小故事,“1991年,谢军在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挑战赛上,摘取了国际象棋女皇的桂冠,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子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当时许志华并不懂国际象棋,只是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谢军夺冠的新闻和海报。
后来许志华通过看书发现,国际象棋的规则并不是太难,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象棋和相关教材,开始自己研究或跟朋友对弈。慢慢的,许志华不但学会了国际象棋,还越下越好。
2003年,许志华报名参加了北京“爱国者杯”国际象棋等级赛,自学成才的他获得了第十三名的好成绩,成为北京市国际象棋的佼佼者,并被授予“国家二级棋士”的称号。同年,他又参加了中国棋院组织的国际象棋教练员培训,成为国家正式认可的国际象棋教练。
“我不敢自吹是‘高手’,但在密云棋类运动领域还是小有名气。”许志华告诉记者,工作的时候,他就利用业余时间下棋,退休后,他就有大把的时间研究下棋了。很多人劝棋艺高超的许志华开棋社,搞培训,这样一定能创造不菲的经济价值。但许志华并不以为然,“说实话,我则更倾向于现在的选择,走进学校,通过校园教育推广和普及棋类运动,这比我挣多少钱都更有意义。”许志华说,他把这份事业叫做“责任”。
传棋艺 教做人
走进校园推广棋类运动
如今,许志华每周都要安排固定的时间进校园。就拿冯家峪中心小学来说,许志华除了教十多个孩子组成的“国际象棋提高班”外,还要面向全校130多个爱好者开办“普及班”。
13岁的徐浩是许志华的得意门生。“这小棋手在同龄人中是名副其实的佼佼者,在与成人的对抗赛中,他也一点都不逊色。”许志华骄傲地说。
“棋类运动不仅可以有效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小小的棋盘当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许志华说。
教学中,许志华不仅要教授孩子们落子稳健,攻防布局,还要教育孩子们面对困难冷静思考,面对输赢微笑以对。“每次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我都倍感欣慰和自豪,这是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比拟的成就感。”许志华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许志华看来,退休后他又进入了另外一个“职场”,用老师的身份站在孩子们面前,他说:“我尽自己所能,去服务于下一代,服务于社会,这是身为劳模的责任,也是身为长辈的责任。”
说起未来的规划,许志华淡淡一笑,“什么时候下棋下不动了再说吧。”手里拿着学生们对弈的记录,许志华在阳光下认真地研究起来。
路遇老人摔倒 收费员伸援手不留名
□本报记者 刘欣欣
前不久,一位姓吴的先生拎着一盒水果走进首发集团八达岭分公司清河收费所大门,说是要找一位有“救命之恩”的姑娘。
“一个姑娘救了我母亲,还帮我们垫付了医药费,我只听她说是清河收费的,名字都不知道,……”
个儿不高、大眼睛……通过吴先生简单的描述,大家基本锁定了平日就喜欢助人为乐的收费员李晶。
原来,在3月21日这天下午,李晶下班正走到德胜门919车站附近,突然感觉有人从背后扑了一下。她回头一看,身后走着的一位老奶奶突然倒在地上。她连忙回身,扶起老人靠在路边休息。当时老奶奶闭着眼睛,一句话也不说,就在李晶寻思着下一步该如何帮助老人的时候,老奶奶背包里的手机响了起来。看老奶奶也没有接的意识,她就拿出电话来接听,希望尽快能与老人的亲属联系上。
来电的是老奶奶的儿子吴先生。“妈!您在哪儿呢?”“先生、先生,您好,我就在您母亲身边呢!她走在路上突然晕倒了。”李晶说。
问清楚具体位置,没过五分钟,吴先生到了。吴先生告诉李晶,他们是上海人,来北京旅游,他去问个路的功夫,一回头就找不到母亲了,没想到就这几分钟的时间母亲还晕倒了。
人生地不熟的吴先生询问李晶最近的医院在哪儿,李晶便介绍了附近的人民医院。李晶帮着打车,送二人到了医院。到医院后,因为吴先生对北京的医院不了解,老人身边又离不开人,李晶就主动帮忙挂号、办理手续,前前后后地跑来跑去,并付了医药费2600余元。后来医生说,老人当时血压很高,十分危险,幸亏及时送到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等一切忙完之后,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李晶还帮母子二人买了晚饭,随后没有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对垫付的医药费只字未提,就离开了医院。
“我把母亲送回了上海,安顿好了,这不就马上回来找你了。”吴先生把兜里早已经数好的医药费用掏了出来,递给了李晶。
事后,有人问李晶,“你也没给他留下你的联系方式,那垫付的钱就真的不想要了,钱也不少呢。”
李晶说:“钱是不少,可是看那个老奶奶当时很危急,吴先生也急得都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我觉得如果我通过这种方式能挽救回一位老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