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3-31 作者: 来源:

  牛夏
  北京植物园园艺工程师
  精心培育
  让巨魔芋首次在国内绽放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邱勇/摄 
  北京植物园可谓是个花的海洋,植物的天堂。这里有月季园、桃花园、牡丹园、芍药园、丁香园、海棠栒子园、木兰园、集秀园(竹园)、宿根花卉园和梅园。除此之外,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种热带亚热带植物。
      提到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就绕不开一个人——牛夏。2003年,牛夏从法国国立园艺学院硕士毕业后到北京植物园参加工作,是植物园温室的一名园艺工程师,坚守一线岗位已经10多年了。
  牛夏尤其热爱这份与植物相伴的工作,干起活儿来也是格外认真、热情。每一次花卉展览活动她都全心投入。自首届北京植物园兰花展至今一直参与到规划设计、展览布置之中,13年来累计接待公众游客150余万人次。从马尔代夫的海底世界到瓦努阿图的火山喷发;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巴西稀树草原林;从深谷幽兰到碧海云天……她设计制作过电梯音符、照片墙,她漫山遍野地寻找布展需要的朽木、山石等。在布展中她登高爬低、负重搬运,宛若跳跃着的精灵。她装裱每一枝花都做到极致,稍有瑕疵宁可从头再做,只为游客们在徜徉花山花海花瀑布中、驻足花门花墙走廊前时惊喜地发出一声“太美了!”的赞叹。
  此外,牛夏还把保护濒危植物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毕生追求。2011年5月27日,牛夏负责的科研技术团队攻坚克难,经过一系列反复试验、精心培育,最终使得巨魔芋花序在北京植物园成功绽放,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媒体竞相采访,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专版报道,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园长特来观赏,一时间引起国内外业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前来观看的业界人士与游客络绎不绝。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珍稀濒危植物之一,巨魔芋是植物园收集的旗舰种,而全世界范围内巨魔芋开花记录屈指可数。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栽培过程都难见到开花,因此我国首次巨魔芋开花标志着北京植物园收集保存植物与栽培技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
  更让世界惊叹的是2013年夏天,巨魔芋又一次经牛夏团队的试验栽培成功绽放,而且在一个块茎上同时开出四个花序,世界罕见。牛夏带领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连续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终于成功得到了四株果序,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巨魔芋结果,同时对推动我国魔芋产业有重大意义。
  作为精心培育巨魔芋的“保姆”,牛夏一谈起她的花就兴致勃勃,但对她自己为此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却始终避而不谈。而事实上,在此过程中,她和她的团队经受了很大的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难题。还记得2011年,第一次看到花芽萌出,大家还在为到底是花芽还是叶芽争论不休时,牛夏通过反复查阅资料,仔细进行甄别,最终确定它就是花芽,并精准地预测了花期;在2013年四胞胎的开花过程中,牛夏更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大胆探索使用花芽诱导新方法,再配合使用人工去除总苞片助产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才最终确保了四胞胎花序的逐一顺利开花。同时,她克服了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的艰苦条件,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她的“宝贝孩子”。特别是2013年春,当发现四胞胎冒出花芽时,正赶上春寒料峭但又已停暖,为保障巨魔芋花芽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温湿度等条件,牛夏从4月8日看见花芽开始,直到7月24日最后一朵花序顺利开放完毕,一直守在实验室,晚上就躺在生产温室的椅子上,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几乎与巨魔芋寸步不离,通过这样艰苦卓绝的付出最终确保了巨魔芋“四胞胎”的成功绽放,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世界纪录。
  作为一名热爱园林事业的园艺工作者,牛夏14年如一日,朴实如初,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悉心地培育着成千上万株植物。在负责凤梨科植物的栽培养护中,北京植物园收集的种质资源在国内是最多的。观赏凤梨叶缘都是锐刺,比月季、仙人掌更甚的是这些刺全部为长且硬的倒钩刺,一旦扎上连皮带肉刮掉一片。尽管经常挂彩,她也没有怨过这些扎人的花儿,反倒对那些倒钩刺呈镰刀或弯月型观赏价值极高的品种欣赏不已。在牛夏眼里,只要植物能绽放美丽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王占英
  云峰山自然风景区薰衣草培育职工
  像呵护孩子一样
  让“洋植物”在大山中安家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距离密云水库北不老屯镇燕落村北三公里外的大山之中,有一处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的云峰山自然风景区,被誉为神仙的洞天福地。那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静禅的院落,有小资的餐厅,有童话的树屋……是京郊难得的一片世外桃源。而吸引记者前往的,是那里拥有十亩品种纯正的英国狭叶薰衣草。
  狭叶薰衣草虽然被称为英国薰衣草,不过并不是英国原产的植物,它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西部,主要产于西班牙北部的山脉与庇里牛斯山脉。而跟地中海地区相比,密云云峰山地区每年的平均气温都在7-9度,虽然夏季山上凉爽宜人,但冬季的严寒和酷暑的暴热,还是给狭叶薰衣草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不少的挑战。为了让京城的人们一睹薰衣草的风采,这里的培育工人们与山里的环境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辛苦历程。
  记者于三月下旬进山采访,在那里,记者见到了55岁的培育工人王占英,他皮肤黝黑,面色有些苍老,看起来就像当地的农民。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占英家住北京西城,是典型的“城里人”。为了实现个人追求,他心甘情愿跑到这大山之中养花种地。
      “培育这些薰衣草的确花费了我们很大的功夫,对它们的悉心照顾,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王占英告诉记者,云峰山是在2008年正式引进狭叶薰衣草的,当时的他也几乎是重新学习这种植物的培育方式和技术。
  “由于山上地少,我们第一次引进狭叶薰衣草只引进了四五亩地,都是从国外空运而来的。”回忆起培育之初,王占英非常感慨。为了帮助这种“洋植物”适应北京的气候,王占英和工人们一起改良山区土壤,研究狭叶薰衣草的成长规律,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帮薰衣草进入冬眠等等,都要逐一研究和实践。
  但再多的付出也要经过四季的检验才能过关。王占英回忆,有一年冬天,北京特别冷,云峰山上的温度达到了零下二十多度,“那几天,我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记挂着山上的薰衣草能不能熬过冬季。”王占英笑着说,“当时的心情,就像记挂自己不在身边的孩子一样。”果然,第二年开春,天气回暖,再度上山的王占英看到一半的薰衣草都死了,一方面觉得心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王占英的研究劲头。于是他带头再次扦插培育,重新种植,一边重新开始,一边进一步完善培育技术。
  “浇水、施肥、剪枝、护盖……每一次精心的培育都能得到薰衣草越来越好的回馈。”王占英笑着说,经过一番努力,现如今的英国狭叶薰衣草早已适应了北京的气候,在云峰山上安了家。到了花季,总有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登山赏花,王占英也会在花田里驻足欣赏,看着游客们流连忘返的神情,他心里也倍感欣慰,“再多的付出也都是值得的了!”
  如今,每年6月的薰衣草花季,云峰山都会举办薰衣草节。花开时节,整个山谷里弥漫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游人可以看到、闻到、摸到,甚至吃到薰衣草,全方位体验薰衣草的美。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