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3-23
作者:
来源:
守望非遗——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京华大地,人杰地灵,历史厚重。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原汁原味的京华风韵。毛猴、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京彩瓷、轿子坊……一件件非物质文化瑰宝的背后,是一位位传承人甘于寂寞、执着坚守和继承创新。他们让濒临消失的文化重燃生命之火,他们演绎着让人感动的精彩故事……
崔玉兰
郭氏毛猴传承人
52年制作万件毛猴
□本报记者 盛丽/文 孙妍/摄
蝉蜕做头和四肢、辛夷变成身体、白芨当做黏合剂……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经过一双巧手的搭配便可以变身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毛猴。在北京什刹海大金丝胡同有一家名叫郭氏毛猴的家庭艺术馆,陈列着各种毛猴艺术品。艺术馆主郭福田和崔玉兰夫妇默默传承着这项技艺。
今年57岁的崔玉兰出生在一个制作毛猴的世家,在她的童年生活中总能见到父亲伏案制作毛猴的情景。5岁时,崔玉兰就开始尝试制作毛猴。转眼间52年过去,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她已经制作了大大小小上万件毛猴作品。
生肖、市井生活、喜庆场面……崔玉兰制作的毛猴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制作精良。“只要有灵感我都会立刻记下来,回到家就开始边琢磨边制作。”在众多作品中,让崔玉兰印象深刻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完成的一个名叫《娶亲》。“这个作品展示的是结婚迎娶时的场景。”
除去要制作大量的毛猴,展示娶亲时人们的动作和神态,还需要制作不少的布景。“毛猴只是一部分,这个作品中还需要完成胡同、门楼、四合院的布景,大约需要50个。”崔玉兰介绍。为了能让布景更加逼真,崔玉兰拿着笔和本实地观察采风。
大栅栏、宣武门……崔玉兰几乎走遍了北京的每个胡同,她用笔画下一个个作品中需要的图案。回到家,她又结合作品进行筛选。在一个多月的制作中,她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忙活到晚上十一二点。因为十分投入,有时竟忘记吃饭。
“这个作品制作确实难度不小,拿门楼制作举例, 不仅要图案逼真,而且做的时候也很讲究力度。”崔玉兰回忆,因为布景需要用三合板这种材料才完成。在使用锯子切割时,她遭遇了不少小挫折。“女性手劲小,用锯拉的时候,稍微力度不对就会拉坏,只能重新再做。”崔玉兰回忆,“当我最终完成了作品时,街坊四邻都来看,都夸赞说这做的真是太像啦。”
除去自己制作毛猴,郭福田和崔玉兰夫妇还通过教学的方式宣传毛猴的历史,让更多人走近毛猴、了解毛猴、制作毛猴、喜欢毛猴。“大约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走进社区、学校,开始教大家制作毛猴的技巧。”崔玉兰说。
鼓楼社区、顺义南法信……多年来,郭福田和崔玉兰夫妇教过的学生众多,他们中有老人,也有学生,更有外国游客。他们在红星中学、北师大附中、三里屯一中等很多学校都有长期的授课,也经常参加首都博物馆等地方的展览活动。
每年,郭福田和崔玉兰夫妇还会根据当年的大事件制作毛猴作品。“我们也在思考创新,扩大题材也是其中之一。比如,为了迎接冬奥会,我们会制作一些冬奥项目的毛猴作品。”崔玉兰若有所思地说。
邹秋明
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传承人
每一颗盘扣都是经典
□本报记者 白莹
一个个盘扣紧致圆润,一个个盘条长短一致,一朵朵花瓣大小相同、栩栩如生,可谓是人见人爱。这些精美的盘扣均出自邹秋明之手。2007年,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邹秋明成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3月20日下午,瑞蚨祥非遗传承班如约开讲,邹秋明作为主讲老师站在讲台上说道:“旗袍之美,点睛之笔在盘扣。一针一线地穿梭,曲曲弯弯地排列,终于盘口圆润端庄成了美丽的样子。”
随着讲述,邹秋明开始演示起来 。只见一根简单的盘条在邹秋明的手里来回穿梭折叠,很快就成了一个蝴蝶形状的盘扣。“盘扣的活全是来这里以后,店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会的。”今年65岁的邹秋明说。
随着邹秋明的演示,记者看到,她裁的布条上下宽窄一致,几乎分毫不差;她做出来的盘扣,露出来的每一段盘条长短均相同,而且生动细致,就像刻上了她的名字,让人一 眼就能认出来。邹秋明的手就如同一把尺子:梅花花瓣每片3厘米、鱼眼睛2.5厘米、鱼尾巴6厘米……盘每一朵花瓣,她用的手劲儿都相当,盘出来的花扣紧致圆润,栩栩如生。
邹秋明告诉记者,自己学习盘扣那会儿,她的衣服兜里永远装着一根布条,没事就拿出来练习,简单的一字扣练熟了,就琢磨着变换造型。她说:“以前跟师傅学了很多像琵琶扣、蝴蝶扣的传统款式。后来师傅不在了,就自己摸索着盘出新花样。有的看着像如意的云头,就起名叫‘如意吉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好彩头。”
盘扣是瑞蚨祥传统特色之一,是纯手工的“绝活”。非遗传承班学员张冰晶是一名90后,来瑞蚨祥已经有3年了。她坦言,来之前,衣服掉个扣子,不是找妈妈缝,就是拿到外面裁缝店,反正自己搞不定。“现在,邹阿姨给我们讲了盘扣的典故、技巧,我们都想学好这门‘绝活’。瑞蚨祥的很多新老主顾,也都是冲着这儿的传统盘扣手艺和花样慕名而来的。听说一个复杂的盘扣,做一对就需要4天的时间,一件旗袍上怎么也得四五对扣子,制作出来少说也得半个月时间,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慢工出细活了。”张冰晶说。
瑞蚨祥的盘扣制作工艺来自民间,普通的一字盘扣,在师傅们的手里慢慢变成了蝴蝶 、葫芦及梅花等千变万化的形状。现如今的瑞蚨祥盘扣,先用铜丝做成梅花、树枝等“骨架”,让造型更加坚挺精美。
邹秋明说:“每一颗盘扣都是经典。盘扣的制作工艺其实是修为与磨练的过程。女孩子们用纤弱的手盘出一颗颗灵巧的女儿心和心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心意。殊不知它要求每一位制作者首先内心贞静,只有平淡如水的心性才能完整地做好每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