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3-23
作者:
来源:
郑立祥
不老屯镇“永乐村轿子坊”传承人
家传百年大花轿
立体展示传统婚俗
□本报记者 王路曼/文 通讯员 陈振海/摄
“办传统中式婚礼,找永乐村郑立祥,他那有最正宗的轿子坊。”这句话在密云不老屯镇流传很广,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郑立祥家的永乐村轿子坊是一项传承了100多年的老伙计。今年,不老屯镇“永乐村轿子坊”还成功申请为密云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密云不老屯镇,记者见到了68岁的退休教师郑立祥。说起自家的轿子坊,老先生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讲述起来:“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从事红白喜事轿子坊的行当,年仅四五岁的样子,我就随祖父一起出轿子。”郑立祥告诉记者,永乐村轿子坊始于公元1908年,解放前由祖辈郑满仓创办,除了特殊历史时期停滞外,父辈郑德全及郑立祥都延续了轿子坊的经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事实上,郑立祥的大半辈子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直到2005年退休,他才正式接下轿子坊的营生。“家传的活计大多都是口口相传的。”郑立祥告诉记者,就拿制作轿子来说,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讲究和方法,但大多都无法从历史文献记载中考证了。
退休后的郑立祥凭借脑海中的记忆绘制轿子制作图纸,精心选材,然后到处找木匠一起做。“两个木匠,跟我一起做了5天时间,才勉强做出一个像样的轿子来。”郑立祥对此事是颇为满意,因为从轿底、轿架、轿顶到大、小轿杆都是他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得以实现的。
“第一次制作的轿子其实是经过创新和改良的。”郑立祥告诉记者,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轿子应该是呈现“子母”两个的,大轿子内包含一个两人可抬的小轿子,便于穿行在狭窄的小胡同里。“这样的设计在现在看来是多此一举了,所以我制作的轿子比母轿小,比子轿大,更符合现代的审美。”郑立祥说。
看着制作拼搭的轿子有模有样地展现在眼前,郑立祥像了却了多年的一个心愿一样。他想继承祖业,让更多的人了解轿子坊,了解中国传统婚俗。于是,郑立祥成立了一家婚庆礼仪服务部,让传统轿子坊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传统婚俗并不是仅有一顶轿子就够了,还有相关的配乐和风俗。”郑立祥向记者展示了祖辈和父辈曾在经营轿子坊时使用过的老乐器,他告诉记者,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郑立祥从小就会,且一直没有丢下这些技艺。
郑立祥说,他从祖辈那里得到的是手把手的传授,而这样的传承方式已不太适用于当今社会,于是同样是根据家传记忆,郑立祥完善了从事红白喜事应有的设备和活动流程,并逐一记录下来。“我们这代人就吃了没有资料考证的亏,所以我希望将这些老活计记录下来,让后代人可以一目了然。”
或许,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坐花轿、行叩首礼、以声声唢呐为配乐……这样的传统中式婚礼已经显得太守旧、太落伍了。但在郑立祥眼中,这些传统的婚俗文化更像一份瑰宝。“虽然在时代的变迁下,它略显苍老,但传统婚俗里蕴含的文化元素,却是数千年历史的沉淀。”郑立祥舍不得放弃这些老伙计,他舍不得让花轿和传统婚俗过早地走进博物馆。
近年来,选择传统中式婚礼,甚至选择坐轿嫁人的新人并不多见了,永乐村轿子坊的用武之地也显得有些窄小了。但郑立祥还坚持带着儿子、儿媳妇以及孙子,一起拼搭大花轿。“我希望可以把祖辈手把手传下来的活计,继续传给下一代,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郑立祥调整了气息,吹响了唢呐,悠扬的声音盘旋在京郊这座小村庄的上空……
徐立宾
京彩瓷第五代传承人
掌握釉上彩的神奇密码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
“南有广彩,北有京彩”,京彩瓷被称为“北京的景德镇”。就在北京西二环路边,北京京彩瓷艺术馆后面就是北京老字号企业、京彩瓷“居仁堂”的所在地,前店后厂的设计让前来参观体验的爱好者能近距离了解釉上彩的魅力。
1986年出生的徐立宾,是京彩瓷第五代传承人,每天都与这门历史悠久的古老技艺打交道。为了创作,他思维经常穿越古今。3月1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徐立宾。在他的带领下,参观了京彩瓷车间,听他讲述在白胎瓷面上绘色的神奇故事。
走进京彩瓷的两个彩绘车间,一个是“非遗”车间,一个是创意车间。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台,三脚的铁架子是操作平台,可以来回移动出不同的操作角度,瓷胎绘画就在这来回轻轻移动之间完成。
绘画时,有的人比照面前的仿古瓷成品,有的面对的就是书上的一张小图。车间里特别安静,只是偶尔有来回打笔的声音。“仿古瓷绘制用的矿石颜料大多用水或油调制,有时候油料会凝滞在笔端,必须来回利用手和手腕的力量,把油料控出来,这叫‘打笔’。”徐立宾告诉记者,因为需要用到不同的色彩,师傅们一般手里都是两支笔来回换,有时候还会三支笔同时操控。
“要说‘绝’,那要数在白色瓷胎上作画,这叫釉上彩。”徐立宾解释,“简单来说,我们每天做的就是绘画师的工作,但这又不比在纸上绘画。一是用的颜料不同,纸上作画用的是水颜料,我们用的是油颜料。二是平整的纸和具有弧度瓷胎的不同,这就要靠师傅手上功夫的拿捏了。比如,画完一边需要画另一边时,就要把瓶子转过去,这时候颜料还没干很容易流动。要是出现这种情况,烧制出来,颜色就会出现不匀的现象,作品就毁了。三是多了一道烧制工序,我们说一件作品的成功,最后的烧制很关键。有的时候炉温不对、时间过长,都会在作品上给你显现。要么怎么说是‘火的艺术’呢。”
京彩瓷产生于清末,类别之一的珐琅彩最早是由康熙提出来的一种制作方法,多为宫廷用品,其烧制也是在圆明园内的“宫窑”里完成的。它是北京宫廷传统文化的一件瑰宝。
虽然京彩瓷在北京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又是宫廷御用之物,但为何知道的人并不多,继承人也寥寥呢?在2015年记者采访高级工艺美术师李苍彦时,他谈及此事说:“从古至今手工艺人带徒传艺,几乎都是从模仿先辈作品起步,从模仿中学习技艺,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奥秘。要继承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学习前辈的创作经验,仅仅凭语言的交流往往是有局限性的,有的技艺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只能在一点一滴地模仿、临摹、仿制中,更深层次领会其技艺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古代瓷品的制作技艺是个枯燥的事儿。”
徐立宾也坦言,绘制仿古瓷是一件寂寞的事,因为只能和自己交流。但如果不是批量绘制仿古瓷,而是自己创作,那又是一个忘我投入的沉醉状态。和徐立宾一起拜师的另外5名传承人,因为各种原因都离开了。这让徐立宾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增添了几分坚持。
如今,已身为人师的徐立宾仍在用作品传承着那份密码。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及省市展览,多次在工美大展上获奖,并入选《中国陶瓷画刊》《景德镇陶瓷》《北京工艺美术家》等杂志。2014年徐立宾到清华大学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高研班进修。2016年,他被评为第八届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