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3-23
作者:
来源:
杨银喜
六必居酱菜传承人
一天为酱菜打耙近万下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
“六必居”创始于明代,是驰名中华的传统老字号,其酱菜制作技艺至今已有487年的历史,以原料考究、做工严格而著称。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位列其中,杨银喜就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3月16日中午,在位于大兴南苑的六必居酱园,一个充满酱香味、摆满酱缸的劳作场地,记者见到了杨银喜。“我的工作既是制作酱菜,又是传承这种延续了487年的技艺与 味道。”初见杨师傅,他正站在缸边喃喃自语,“这口缸里的酱今天没打耙啊。”边说着边叫来不远处的一位师傅,“看见没,起泡了,这酱得多翻。”40年的经验,使得杨银喜一看一闻便知酱料是否合格。
“与现代工艺制作的酱菜相比,传统酱菜所用的甜面酱、黄豆酱保证了传统酱菜的醇厚酱香,这是现代工艺无法超越的。”杨银喜说,“我们用的甜面酱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制好。”尽管六必居酱菜早已实现了现代化机器加工生产,在怀柔也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但他依然选择留在六必居唯一的纯手工制造车间工作,和十几个徒弟一起传承着六必居原汁原味的技艺。
在制作过程中,打耙、倒缸是酱菜的重要步骤,为了让一缸酱菜充分吸收酱汁且不会腐烂发酸,需要不停地用耙子上下倒换。此外,酱制好的酱菜还需要从缸里倒出来装坛、装袋,这就是杨银喜1980年刚进六必居时要做的工作,这份工作是一项很重的体力活。
“那个时候大概有200口酱缸,每口酱缸一次打耙30下,一天两三次,就这样下来,一天仅打耙我就得做近万下。”干农活出身的杨银喜没有对这个工作有任何抱怨,学得快,做得也快。别看这个是体力活,但也需要技巧。只见他将一个钉耙的物件杵到缸底,然后用力一提,耙子就会把下边的酱菜带到了缸上边,“这样上下翻腾,为的是让酱菜酱制得更均匀。”杨银喜说。
除了打耙,在他身上,还有个绝活让人称赞。那就是预判产品是否合格,通过“一看 、二闻、三尝”,看看产品的盐度、糖度、酸度是否超标。
“如果不合格,那一定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杨银喜说,“就拿苤蓝丝来说,1000 斤的原料应该出900斤的酱菜,才能保证酱菜品质,做到咸淡合宜,色泽饱满。”杨银喜深知,掌握出菜量只有自己摸索,没有“教科书”。
制作酱菜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精准度,如给盐腌制保存的苤蓝进行脱盐,需要浸水 3-4次,次数多了、少了都不行,“次数少了,盐度高,次数多了,盐度不够就难以保鲜,容易发酸变质。”杨银喜告诉记者,脱盐后,还需要用压榨机将菜中的水分挤掉一部分 ,从而有利于酱制时吸收酱汁,这个过程也非常重要。
因为条件艰苦,工作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干了几个月,有的甚至来了半天就另谋生计了。现为六必居传统酱菜车间主任的杨银喜今年即将退休,“我只想把这摊儿干好,把做酱菜这个活儿传下去,每一项工作都不能应付了事。”现如今,在车间里,杨银喜找到了接班人。“再过几个月,我就能安心退休了。”
黄青军
“五音大鼓”鼓长
传统曲艺进校园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上周五下午,记者走进密云区巨各庄镇东白岩小学,校园里传出“五音大鼓”婉转悠扬的曲调声。十几名小学生有模有样地跟随“五音大鼓”的5位老艺人一起,弹的弹、拉的拉、敲的敲、唱的唱。据了解,这幅老艺人带小学生学艺的画面每周五下午都会上演。
五音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流传了200多年。它的表演形式为1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4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和瓦琴伴奏,是5个人的配合表演,缺一不可。2005年,五音大鼓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最初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当时掌握这项传统曲艺表演的五位老人年事已高,而现在已有一人去世,一人因病退出了。“在五音大鼓面临传承困境的时候,陈振江和齐春同的加入,让五音再次齐全。”75岁的老艺人贾云明告诉记者,但即便有了新生力量的加入,目前五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仍在67岁左右,技艺传承依旧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过去,我们五音大鼓在社区里自娱自乐,以个人之力传承这套技艺。现如今,五音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我们身上的责任就更重了,我们渴望得到更多年轻人的支持与青睐。”五音大鼓“鼓长”黄青军告诉记者。2014年,在一次偶然的演出中,老人们发现学校的孩子们对五音大鼓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老人们主动找到了学校愿意义务传授表演技能,招几个接班人。
老人的想法与东白岩小学一拍即合,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五音大鼓社团,并安排固定时间,邀请五位老艺人到学校为孩子们进行辅导。“作为校方,我们也希望在五音大鼓文化传承方面做一点贡献。同时,也有很多孩子喜欢这种表演形式,这样的合作是一举两得的。”东白岩小学负责社团活动的王宇老师告诉记者,东白岩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周边的农村,目前有11名学生跟着老艺人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几位老艺人的精心辅导下,孩子们的表演已经有模有样了。
记者看到,前来学习五音大鼓的小学生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不等,但学艺的认真劲儿却都是有板有眼的,10岁的黄家路已经学习五音大鼓两年时间了,唱念腔调和举手投足都已略显韵味。一曲唱罢,黄家路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表演的五音大鼓,同学们都很喜欢。”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不管是老艺人还是正在学习五音大鼓的小学生,他们在排练和演奏的过程中都没有看谱,“我们没有曲谱,几代人的传承全都凭耳音,所以对于学艺者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黄青军说,“一双耳朵对着心,把旋律通过耳朵记在心里,就是将文化流转到血脉里了。”
为了吸引学生们的关注,配合学生的表演需求,黄青军老人还开始尝试老曲唱新词,五音大鼓《我们的好校园》就是展现校园生活,歌颂社会发展的代表作品。在今年举办的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学生课外活动综合素质展示活动中,老艺人和孩子们的共同表演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五音大鼓非遗课在校园社团活动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仅仅是五音大鼓文化传承的一种新尝试。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几位老人感慨地表示,“虽然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了五音大鼓,但传承的局限依然存在。很多喜欢学艺的孩子被学习的压力所累,无法坚持下去。”老人们呼吁,“如果有年轻人想学五音大鼓,我们就义不容辞地免费传授,只希望这美妙的旋律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