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3-16
作者:
来源:
孙志宝
北京固废物流有限公司抽车班驾驶员
为美容城市而微笑
□本报记者 边磊/文
通讯员 吴惠民 张景军/摄
和所有劳模一样,孙志宝对工作一丝不苟,肯于钻研。所有今天看起来的成绩,都经历了反复的打磨、不断的学习甚至内心的修炼,就像修仙一样,每一步都不敢懈怠。
1995年,孙志宝从河北省承德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毕业后来到北京环卫集团,成了一名普通的环卫司机。如今他是北京环卫集团北京固废物流有限公司清运三中心抽车班驾驶员。
“作为一名农民工,和其他人比没有什么优势。”孙志宝说了当年的想法。
今年春节,孙志宝和往常一样没有回家过年。如今已是替班司机的他,对自己作业路段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但当年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北京的城市路况。
为了熟悉北京的地形,他把每次出车清运的地段都标注在地图上,下班后还跟着其他班的司机出车摸路况。不到半年时间,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满了东运中心所有的地段,每个地段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米,这成为了孙志宝的一项“法宝”。
20多年间,孙志宝结合工作经验编写完成两万多字的驾驶员操作规范,研究并编写多组环卫车改装培训教材(PPT),设计制作汽车电路和电控燃油喷射等教学模板,制作大型货车制动系转向操作教学平台……电大毕业的他研究不断更换的最新车型电路、成为奥运服务车辆应急维护技术成员、驾驶彩车穿越长安街庆祝祖国60华诞、担任“李春国课堂”教员、获得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冠军、被评选为北京市劳模、全国劳模……一项项荣誉撑起了今天的最美微笑。
一路走来,最让他不愿提及的是2014年。那一年,孙志宝先后送走了三位最亲的人。
一向身体健朗、跟随他居住多年的父亲在一次回老家探亲的路上,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庄稼地里。他因为工作耽搁了赶回老家的时间,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时间不长,89岁高龄的奶奶也突然去世。
当年7月份,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拉开帷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初赛。正当他集中精力准备后续比赛时,岳父来北京看病,确诊为胃癌晚期,他白天上班,晚上一边复习一边照顾住院的岳父。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岳父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此时正值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汽车驾驶员技能复赛阶段,面对短短半年来连续失去三位亲人的痛苦,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坚持复习和训练,取得了复赛第二名的成绩,但是他并不气馁,很快调整好心情,做好比赛的一切准备。
除了每天出车,他还要组织车队的队员一起复习。最终,在决赛中,他一举拿下大赛冠军。车队另外的8名司机也在他的辅导下,在大赛100多名选手中排列前20名,其中1人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从内心充满危机感的少年,到事业有成的青年,推动孙志宝前行的,是回报企业知遇之恩的感激,是献身环卫事业的志向,更是能为首都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做点事情的情怀。“我不是这个城市的农民工,我是这个城市的美容师。”孙志宝说。
刘亚军
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项目经理
为建设副中心而微笑
□本报记者 马超
“我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而微笑,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本报点赞评选出的十大首都最美劳动者之一,刘亚军笑着说。
作为项目经理,刘亚军每天至少要到项目工地转两趟,每天至少要走12000步。他要实地查看实体工程和计划进度有没有偏差、工地文明施工情况、工作面是否有闲置情况。
“必须把计划逐一落实。”刘亚军说,他定时会召集项目管理人员开碰头会,“每天下午4点先给工人开碰头会,排查问题。晚上6点再给项目管理人员开会,对于发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因为城市副中心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交叉作业多。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为确保项目能安全、顺利地完成地下室工程,施工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24小时奋战在建设一线。
回忆当初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任务时,刘亚军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儿,因为这个工程的规格太高了:“指挥部领导及集团领导特别重视,确定了非常高的标准,要把城市副中心项目打造成一局的标杆项目。”
既然领导把这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到自己手上了,他便鼓足勇气,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首先就是充电!”刘亚军告诉记者,他带领团队系统地学习了中建一局各个项目的优秀做法,博采众长,然后充分应用到城市副中心的项目上来。
要想干好一个工程项目,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周密的策划,包括他在内的领导班子一连15昼夜开策划会的事情令他至今难忘,面对狭小困难的场地,领导班子反复推敲、研讨出了最优的施工策划方案,为后期施工的顺利推进赢得了时间、做足了准备。
刘亚军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遭遇了当年入汛以来的最强一轮降雨过程。北京各地雨报纷纷而至,副中心却迟迟未下,一局人并未因此而松懈,按照事先制定的暴雨防汛应急预案,有序开展防汛工作。在每一个出入口备好沙袋,排水设备就位、抢险机械就位,人员随时待命。“然而天气却和我们开了一个小玩笑,整整一天下下停停。”
20日凌晨3时许,憋了许久的暴雨倾盆而至。刘亚军作为总指挥,调动项目部一线人员全体严阵以待,前期精心策划的排水设施发挥了效用,雨水及时得到排解,未对项目部生产造成影响。
“近两天的考验,我们项目部的兄弟们没有被打倒,我们用金刚之躯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用不屈不挠的斗志践行了诺言,我们保护了基坑的安全,保住了奋斗多天的丰硕成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整体工程的安全做出了贡献!”刘亚军感叹道。
“工程从2016年7月开工,计划到2017年11月30日竣工,近500个日日夜夜,我们一直在坚守着,奋斗着,我们期待建成后的那一刻到来。”刘亚军说。
刘然
大兴国家粮食储备库检验员
为守好粮袋子而笑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记者在大兴国家粮食储备库第一次见到刘然,温婉的性格,看起来有些不善言辞。面对记者的采访,刘然坦言道:“其实我只是企业里最普通的一名检验员,我身边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领导和同事,在我看来,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奉献着,都能称得上是最美劳动者。”
对于粮食储备和原粮检验工作,很多人都不大了解,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库,每年都有很多小麦、稻谷等原粮进出储备库,这些粮食多为首都粮食应急保障之用,所以意义重大。那什么样的粮食才能进入粮仓储存呢?这就需要刘然所在的科室出马了。
“我们负责检验出入库原粮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还会定期抽检库存原粮的储存质量等。”刘然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节奏是与粮食成熟和收割的季节同步的。每年全国各地稻谷、小麦成熟的季节,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就在前几天,刚刚有一批1.3万吨的稻谷入库。刘然和同事们连续忙了好几天。一手拿着扦样器,一手提着小铁桶,刘然像往常一样,带着记者去站台取样。这是化验员每天必走的一条路,从化验室走到取样的站台,往返大约1.5公里的路程,刘然和同事“孙姐”也顾不上衣着的搭配,都换上了轻便的运动鞋,“运动鞋就放在办公室里,不管穿什么鞋来上班,去取样都会换上它。”刘然说,忙的时候,他们每天要在这条路上往返5、6次,都靠步行,所以即便再爱美,也不会在工作期间穿高跟鞋。
到了取样站台,刘然一边取样,一边向记者解释,“按照要求,我们需要对每辆运输车或每节火车车厢进行随机抽样,每车不少于10%。”只见她熟练地将扦样器插入原粮袋,旋转,取出,顺势倒入小桶内,连贯的动作反复了十几次。而回到检验室,这些原粮还将经受10余项指标的监测。原粮检验工作非常单调和枯燥,通过检验实验把长相差不多的粮食,转化为量化的数字和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判断粮食质量。这样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还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说到这里,刘然就忍不住向记者介绍起身边的这些同事,“我在科室里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工作资历最浅,经验不丰富,但每次遇到任何问题,身边的同事总是能第一时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刘然告诉记者,目前检验科共有4个人,科长李晓雪是个耿直又没有架子的好领导,每年除夕都义不容辞地接受值班任务,让其他同事回家跟家人团聚。另外两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做检验工作也都十年有余了,每次都能一眼指出刘然检验报告中的问题。
“在一个和谐、快乐又充满积极工作状态的团队里工作,这样的工作氛围帮助我迅速成长,也让我在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刘然说,作为首都粮食应急保障的把关人,她和她的同事们都在努力而又认真的工作中默默奉献着。作为平凡岗位上的一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最美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