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3-16
作者:
来源:
张明
中铁建工西北公司安装项目书记
为企业的关怀而微笑
□本报记者 马超
2月28日,他从京外赶赴回京,领取本报评选的首都最美劳动者奖项。他笑得很灿烂,可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他是张明,来自中铁建工西北公司,是北京市劳模、全国劳模。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不仅要肯干,还要懂得巧干。”这是张明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张明面对一张张工程图纸,初中毕业的他宛如在看“天书”。性格倔强的他暗暗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从那时起,稍有空闲,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苦活脏活抢着干,就是为了师傅能多教点技术要领。晚上回到宿舍,不顾劳累,把工作中碰到的难题记录下来,潜心琢磨。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工人,瞎折腾啥!”每当听到那些话,张明只是憨笑几声,继续埋头看书和整理笔记。
在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摆放着他的施工工地用支架、自装式淤泥吊装桶、平台固定卡等7项国家级专利样品和一个准备申请的第8个国家级专利产品。张明还完成了近百项小发明、小革新,为企业创造出以千万计的价值,成为中铁建工集团赫赫有名的技术创新能手,工友眼中的专家,并为自己赢得了建筑工地上的“金刚钻”这一雅誉。
2013年公司组织体检后张明去复查身体,结果出来了——“原发性肝癌”。这对张明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得知结果,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还从来没有想过生与死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我那肺癌晚期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妻子儿女。”张明说。但3天后铁道文工团就要来项目上慰问演出,张明要做相关准备工作。开车回到项目工地后,他若无其事地像往常一样上班,和大家一起安装演出舞台。慰问结束后,张明道出了实情,并赶赴北京治病。
很快,张明患病的消息被集团领导获悉了。得知此事后,集团领导高度重视,联系了京城最好的医院301医院治病。因为张明在高原工作,心脏和常人有所不同,经过一段时间恢复,6月18日他才进了手术室。术后几天,张明觉得恢复状况不错,又回到岗位,继续抢建西宁站。
2014年2月13日,张明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为了不让同样身患肺癌的老父亲担心,也为了能和家人多过一个团圆年,在2月17日就打起精神匆忙赶回家过年。就这样,在5月至10月期间,张明又做了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手术。 “给我再一次打击的是,在我住院治疗期间,我的父亲在6月20日早晨病逝。为了见父亲最后一面,我只能拖着病弱的身体提前出院。”张明说。
重重打击,张明挺住了。现在,他每天除了背着一壶中药按时服用外,谁也没见过他愁苦颓废的样子,照样是早出晚归,笑口常开。“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多亏了有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怀,给了我正确面对病魔的勇气。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战胜它,就一定能看到生命最美丽的风景,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张明说。
曹建鹏
中铁六局太原铁建公司架子队长
为建设冬奥工程
而微笑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邱勇/摄
春天来了,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城铁S2线,始发站因为建设京张高铁,去年11月由西直门变为了地处霍营旁的黄土店站。望着从这里始发的列车,曹建鹏笑了。曹建鹏,就是建设黄土店车站的施工负责人,来自中铁六局太原铁建公司。
“建设临时车站,我们用了63天,这是拼出来的。”回忆建设黄土店临时车站的情景,曹建鹏这样说。要从去年3月说起,按照公司安排,曹建鹏所在项目部参加冬奥会工程——京张高铁建设任务。接到命令后,他迅速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转场到位。
2016年7月,接到黄土店临时客站施工任务后,曹建鹏联系工程部、拆迁部相关人员与业主、设计院及北京市地方政府相关单位接洽,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征拆调查和现场测量放线,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曹建鹏克服了北京临建手续的困扰,协调各方,围绕工程施工点组织详细的外围调查,从经济、实用、功能、标准进行全面规划,从项目部选址到建设紧紧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驻地建设,1800平方米钢筋加工厂建设,600平方米的材料库建设,实现了“快进场、快展开”的目标。
一个月的时间,在各方努力工作下,实现了项目开工进场建设的目标。7月25日,黄土店站主站房第一根基础开挖标志着工程的展开。
黄土店工程是京张高铁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关系到北京城区内京张高铁正线建设的开工时间,业主要求2016年10月30日开通运营。面对拆迁压力、工期压力,项目部明确10月15日完成建设任务的目标。
在施工管理中,曹建鹏根据工程的特点、难点,组织研究和制定适合项目,且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保证方案的科学合理、经济适用。在施工过程中,曹建鹏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周计划和日计划,对整个工程生产进行控制管理。
为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曹建鹏不断加强部位控制,他用施工计划指导和严细现场的作业安排,严格控制施工管理节奏,确保施工进度。为确保项目生产顺利,曹建鹏时刻针对现场的料具、劳动力、材料等生产要素,做好调配,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提前做好生产要素的测算,加强劳材机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时间不断、空间占满的施工流程。
“每天我要在现场反复检查,了解施工进展,确保完全任务。最终,我们实际施工仅用了63天就完成任务。”曹建鹏说。
曹建鹏参与的工程先后获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省部级科技奖、国家和省部级工法等奖项,他个人曾获太原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杰出青年、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等。今年,在本报主办的点赞首都最美劳动者活动中,他被评选为十大首都最美劳动者之一。
毕希兵
北京兴达波纹管有限公司氩弧焊段工长
为创新焊接方式
而微笑
□实习记者 唐诗 文/摄
“接到大活儿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作为段工长,我会为组员们分工,也会为新来的同事做技术上的讲解。”记者与毕希兵对话时,他从未夸奖过自己一句爱岗奉献,而总是言及他人,“教我电焊和氩弧焊的两位师傅,技术都很好。当初是手把手教我的。现在的同事们之间也都是互相帮助。”
毕希兵1996年从武警部队退伍后,进入大兴区兴达波纹管有限公司工作,现为公司的氩弧焊段工长,负责焊接工作,并为组里的9名成员分配具体工作、与其他部门同事进行协调,至今工作已有20年。
“工作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刚来单位实习时,加班加点干工作的事情。”毕希兵说道,“当时还不是特别会氩弧焊,就跟着师傅们学习。当时周一到周四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夜里十一点。虽然累,但是我想要继续留在公司从事这份当初选择的工作,这几个月就努力地坚持下来了,边加班边学习技术。”就是在这一日日一夜夜普通而又珍贵的工作里,毕希兵逐步完善着自己的焊接专业技术。
“我在部队时,是一名修理所的士兵。一方面我挺喜欢这项焊接工作,另一方面是想学到技术,就考取了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毕希兵说,“做着这份技术工作,有人夸奖我技术真不错时,心里挺高兴的。”
2015年,毕希兵发现在焊接出口的补偿器时工作强度较大,毕希兵就和同事马师傅一起研究改进提高效率。毕希兵尝试时发现内管用黄铜来银焊不行,还得用红铜的内管。继续研究,毕希兵改用自己熟悉的氩弧焊来焊接内管红铜,这一尝试成功了,有效简化了工序,创新有了成效,为公司改进了焊接方法。“这与技术有关,也和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他说。
去年8月时,某军品金属软管焊接后出现泄漏,毕希兵和三个同事一起被派往当地解决相关问题。“当时发现软管用某种液体清洁后,会存有残留物,这就导致后续焊接时会出现问题。”毕希兵告诉记者,“检测后我就重新焊接接头,去了一周才把工作处理好。”
毕希兵还去辽宁葫芦岛处理过当地企业返修的工作,这种在外省市作业的情况并不常见,由于设备、技术等多方面问题,虽然他知道在外作业很辛苦,时间长,但并不推辞,而是把工作接下来并且做好。
扎根一线工作20年的毕希兵,就是这样勤恳工作,不推诿苦累,在今年本报主办的首都最美劳动者点赞活动中,获得职工青睐,并被评选为十大首都最美劳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