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2-23 作者: 来源:

  范雨
  在黑白世界体悟平和中庸之道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范雨是随着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掀起的围棋热,被父亲送入北京市少年宫学习围棋的。当年,聂卫平在连续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11连胜,举国振奋。
  1988年,聂卫平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棋圣”称号。也是这一年,5岁的范雨在懵懂之中开始了围棋学习。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越来越爱这项尧舜发明的智力竞技项目,直至现在仍沉迷其中。
  “相传围棋是古代各方族群为争夺地盘、模仿战争中排兵布阵而产生的模拟游戏,最后以这种娱乐形式模拟国家历史,起源于中国。”范雨说。
  围棋入门很难,而且枯燥,在八十年代能够学习的地方又寥寥无几,能与高水平的老师对弈更是机会难得。最初在少年宫,范雨跟随全国晚报杯前六名棋手邢印达学习围棋,每周六日两堂课;达到一定水平后,则跟随业余七段、世界业余围棋冠军孙宜国学习围棋。
  围棋分为专业和业余,业余一到七段,每年比赛拿五段,全国比赛前六名拿六段,世界冠军才能拿七段;专业是初到九段,18岁以前参加定段赛,有机会成为专业选手。“但实际上,业余棋手中的顶尖水平,不比专业二线棋手的水平差。在聂卫平时代,一个选手的巅峰水平大概在三十岁左右到来,但现在,十八到二十岁的孩子就可以达到巅峰。实在是咱们国家这些年围棋项目发展飞快,新人前赴后继。”范雨说。
  范雨很羡慕现在的孩子,整体学习围棋的环境很开放,很浓厚。甚至有许多机会可以与国手对弈。
  “跟国手下棋,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学到一定程度,再想提高就得通过跟高手对决。所以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当然,我们的幸福是赶上了网络时代。”
  和许多业余围棋选手一样,范雨日常也在专业的围棋网站下棋,不断精湛棋艺。有段时间,出现了一位大神,专门挑选网站上一些等级比较高的棋手对弈,其中就有范雨。然而全网没有一位高手能胜这位大神。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猜测这位大神是谁。
输了几局,范雨十分好奇,询问大神是何方神圣,大神在屏幕那端发来微笑的表情,只说“你下得不错”,从此消失在范雨的视线。此事过去许久,在一次赛事上,中国棋院九段棋手丁伟才提到自己曾在网站上匿名下棋。“能跟国手对弈,不能不说是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福利。”
  回忆起童年,背定式、背棋谱、推算、复盘、做死活题……对于一个爱玩儿的男孩子来说,围棋改变了范雨很多。不过遗憾的是,在他的围棋生涯中,却没有获得过冠军。
      记得有一次比赛,连胜若干局后,范雨顺利杀入决赛,所有人都认为冠军非范雨莫属,因为其他进入决赛的选手与他水平相去甚远,决赛三场,只要赢一场即可获得冠军。当天,范雨的父亲为了鼓励他,特意为他下厨,结果范雨却因此吃坏肚子,状态不佳,在决赛中连负三场。“中国古话说,胜不骄,败不馁,此言不虚!”
  在学习与研究围棋的过程中,范雨深感收获颇多。围棋讲究礼仪,开局前年轻人要擦拭棋盘,对手之间要互做特有的手势。对局结束时,下手方要说多谢指导,并主动整理好棋具。网络对弈要说“谢谢指教,你下得很好。”等礼貌用语。
  围棋又被称为手谈。对弈时,双方均需默不作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在棋盘上来斗智、斗勇。而绝大多数下围棋的人都沉默寡言,沉稳而内敛。范雨说,自己是在遇见爱人之后才慢慢开朗起来,在此前的很多年,见到熟人都不说一句话,甚至想躲着人走。“平和、中庸,是围棋之道,下围棋的人大多内向。”
  从围棋的落子顺序看,变化大约有361的阶乘,因此围棋素有‘纵横十九道 千古无重局’之说。这也是为何范雨痴迷其中的原因。
 
  段大伟
  读“三国”
  遇到古人 照见现实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今年29岁的段大伟,来自山东临沂沂蒙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儿童时期,他从口口相传的传说中,从历史悠久的年俗中,也从语文课本中,获得了最早关于国学的直观感知。
  很小的时候,段大伟已经会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去描写围墙内到处弥漫着桃花香气的校园。他也从父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中,朦胧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当然,他还不能认清楚除夕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君是哪一路神仙,人死了去报到的土地到底是没有组织的个体户还是玉皇大帝的手下。
  多少年以后,段大伟还会怀念鸡鸣鸟叫,杨柳依依,还会时不时地想念那种味道——放学后村里升起的炊烟,最沁人心脾的香甜。
  到了北京,他就读于北大的中国语言文学系,这个名字,包含他想象中美好的一切。图书馆里的古籍,教授的讲解,同学的辩论,甚至于这个校园里流传的故事,都洒落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上。
  段大伟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那样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那样一群充满梦想的英雄,曾深深打动了他,那种英雄情结激励他在拗口的文字里放飞梦想。而上了大学,关于三国那段历史,除了带有虚构、浓郁文学气质的《三国演义》,他开始读正史,那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他不知疲倦地在各个角落里搜集资料,自己研读,也和朋友讨论。
  “那一段研读三国的岁月,真的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让我的大学时光更加瑰丽动人。”段大伟说。
  毕业后段大伟来到了北汽集团工作。这是一家正在向创新型和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的大型汽车集团。段大伟做的工作与专业毫无关联,出差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但他依然热爱读书,火车上,飞机上,酒店里,他都会拿着书。现实商业的实际经验,让他对国学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
  “平时的工作是很忙碌的,业余时间读书让我的生活丰富起来,三国系列对我工作中的人际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辅助的作用,把书里的知识与实践中的故事结合起来,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在想,怎样能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更多热爱国学的人?于是我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开始发表我的《段读三国》系列。”
  段大伟拿起笔,尝试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正如他在公众号介绍中所写的那样:近1000个小时的研读是《段读三国》系列的底色。
  在《自序》中,他列出了两个人,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这是他对于三国历史的启蒙读物;还有就是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的易中天和他在百家讲坛的系列解读。
  “段读三国”最大的特色是语言诙谐幽默,史实确凿严谨,记者打开“段读三国”,透过这些幽默的语言,在关于曹操的十几篇解读文章中,看到段大伟对于史实近乎苛刻的认真,所有他有所怀疑的都不下论断,所有能够收集到的资料均做去伪存真的处理。段大伟所追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让读者能够读出历史的细节。
  “我希望在解读三国的过程中,能给读者一些启发,让他们在忙碌繁琐的生活中,遇到古人,照见现实,澄澈心灵,保持一种精神的审慎和独立,不忘初心,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生活就像一条大河,念溪流旧情,更奔向大海。对国学感兴趣的人,也许都是恋旧,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考态度,或者说,一种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平凡的日子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不一样的美感。”段大伟感慨地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