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2-23 作者: 来源:

  胡小宇
  奥森公园有个90后京剧迷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今年25岁的胡小宇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园林工程部职工,也是个纯粹的90后。然而,当他装扮好了,站在京剧舞台上,俨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生。
  “小时候一直在爷爷奶奶家住,老跟着他们听京剧了。”胡小宇说自己那时候就开始喜欢京剧,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看着演员的穿着打扮,觉得很有意思。只要电视台一播,他就会乖乖地坐下来观看。
  上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微博上看到了几个大学生组织的首都高校京剧联盟,集结了各个高校里喜爱京剧的学生,还组织了公演。心想着,还没看到过同龄人演京剧,胡小宇便决定去看看。
  “我还记得那天演的是全本的《武家坡》,演的很好,然后我就去后台找演员们聊天了。都是同龄人嘛,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就成了朋友。”胡小宇笑着回忆说。
  就是这次经历,结实了一群热爱京剧的朋友,让他有勇气在学校组织的演出中报名,唱了一段《武家坡》选段。“那时候我什么都不会,扮相、行头、化妆……都不懂,还好有他们帮我。”
  硬件上有朋友的帮忙,软件上就只能靠自己努力了,他开始跟着胡琴练唱。“这和平时哼哼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调门特别高,而且我还没掌握技巧,唱完一两段就声嘶力竭了。”胡小宇说。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虽然调门还是没上去,但是精心准备的演出还是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正是这次经历,也让胡小宇彻底的爱上了京剧。
  在这之后,他常常跟着朋友们一起到票房里跑龙套。“就是简单的站在后边,也没什么词,但是能近距离看很多高水平的人在前边怎么演,看完了之后回家就自己琢磨。”
  胡小宇说,票房的人都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喜欢京剧,也喜欢上台,给不给钱都无所谓,所以也很乐于请他们来跑龙套。每个月票房大概有一两次正式演出,胡小宇都会参与其中。
  龙套跑的时间长了,就开始有人看上他,让他演一些配角。第一个需要“张嘴”的活儿是饰演《四郎探母》里的杨六郎,虽然是个配角,但也是个仅次于主角的配角了。
  听他一张嘴,老师们觉得唱的不错,再加上扮相也不错,逐渐的,他开始得到一些饰演主角的机会。《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武家坡》中的薛平贵都给了他更好的展示机会。
  “我觉得自己是属于站在台中间气场不够,但是站旁边富裕的那种。”在主角配角都尝过之后,胡小宇说自己还是喜欢演配角。“中间的要是演的不好,这一台戏就毁了。但要是旁边角色的演得不好没人说你,演得好还有人夸你。”说到这儿,胡小宇笑了笑。
  最初上台时,他不会画脸,还需要请老师,或者让朋友帮忙画。不仅花钱多,画得也不够理想。从小学过五年多国画的他,开始琢磨着自己给自己画。
  他买来了油彩和画笔,下班回家后,进屋就开始画,画完用手机拍张照片,然后自己挑毛病,研究如何能画的更好。一个月后,他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画法,并且能够驾驭各种角色。
  在他看来,学习京剧,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每个戏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在一个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你要演,就要琢磨,就要研究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在听过的众多戏中,胡小宇说他最喜欢的还是《四郎探母》。“每当演到最后一折,杨四郎终于回家了,但是又着急走,跟家里人一个一个的嘱咐。时间到了,但还是舍不得走时,那场景特别感人。”
  通过京剧的演出,胡小宇从原先上台说话紧张,变成了现在善于和人交流,并且拥有更广泛的人际交往圈。“现在很放得开,也更自信了。”他笑着说道。
 
  仝十一妹
  做不完的“红楼梦”
  □本报记者 余翠平
  繁忙的工作日过后,人们迎来阳光明媚的周末。做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对仝十一妹来说,在阳台上斜倚着靠枕读几回《红楼梦》,才不辜负这美好时光。
  仝十一妹,河北人,80后,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
  “我出身农村,村民家里连纸笔都很少见,唯一的书籍就是孩子课本。但我非常渴望书,到人家串门,就读墙上的日历,读老太太用旧报纸剪的鞋样子上的字。”仝十一妹说。
  仝十一妹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家里,那是10块钱一套的盗版四大名著。纸质非常粗糙,缺页漏页严重,字比蚂蚁还小,一部《红楼梦》印出来只有不到两厘米厚。书中到处是错讹,目录中有一页居然是《西游记》的,“宝玉”很多地方写成“列宁主义玉”。
  那是仝十一妹除了课本以外读到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即使是那样劣质的盗版书,还是把她紧紧吸引住了。
  “即使那时书中很多内容是不懂的,但你会感受到贾宝玉和林黛玉心意相通的爱情,你会为优美的诗赋辞藻所打动,你会为一个显赫大家族的衰亡而感慨。”
  上中学时,《红楼梦》中的文学手法给了她极大的启发。比如贾宝玉的出场是怎样欲扬先抑,王熙凤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是怎样一石三鸟。至于直接吸取书中的语言用到作文中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后来仝十一妹考上了大学。到了大学,她从红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做学术的启发:怎样解读出清代中期的政治斗争?怎样探究曹雪芹的家世?怎样推演原书的版本流传脉络?……就像读推理小说一样,仝十一妹享受着思维的旅行。
  用仝十一妹的话来说,当她本硕连读写了7年的学术论文以后,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做学术需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逻辑、寂寞的钻研,而她真正喜欢的是在人间烟火气中,用带着主观感情的心灵去品味传统文化。于是她放弃了做学术之路,硕士毕业后,来到一家通信国企做人力资源管理。
  平时的工作忙忙碌碌,时间一久,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如何为自己的心灵提供一片愉悦的净土?仝十一妹在短暂的困惑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红楼梦》。
  有一定工作经历后读《红楼梦》,与学生时代的感触又不同。她从《红楼梦》里不同人物的行为做派中看到不同的智商情商,联想到现实中的人情世故。她从贾母与王熙凤的领导方式中,联想到情境领导理论。她在关注现代女性身心健康的角度,发现王熙凤这个女强人由于过度耗损精力而导致严重的妇科病,毁了身体和事业。
  “如贾府般的兴衰一直在现实中上演,一枯一荣,一兴一衰,是这个社会最常见的规律,看了书中的兴衰,也让你在现实中更冷静,更从容,不至于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自己,《红楼梦》是怎么读都读不完的,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如今仝十一妹不但是《红楼梦》的资深粉丝,而且用一支摇曳生姿的妙笔,写了多篇角度新颖的赏析文章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而她的业余生活,也因为与传统文化的结缘,而丰富多彩起来。
  行走在现代化的都市,仝十一妹在心里留了一方与古人对话的角落,她说,传统文化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时空精华,自有一种沉淀千年的魅力,感受这种美可以让生命更有质感,人生更富美感。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