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2-16 作者: 来源:

  齐金生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公共预处理车间质量主管
  培训让我开阔眼界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齐金生从2003年毕业后就来到三元食品,从收奶的工作做起。“这是牛奶加工的第一个操作岗位,我记得是拿着75度的酒精,用一比一的量兑牛奶,来检测牛奶的好坏。只要摇晃后挂壁了或者有颗粒状,这奶就算坏了,不能收。”齐金生回忆着告诉记者。
  在工作中他非常细心,有些时候即使是化验室检测过,已经放行了,他在收奶时还会认真检测。领导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个优点,又将他调到了中控室工作。在这里,可以了解整个车间从前到后的总体协调和安排。
  “以前我就懂收奶一件事,但到了中控室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让我更好地把握流程。从收奶、热处理、杀菌,再到储存、罐装,清洗设备等,可以说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齐金生表情严肃地说道。
  随后,由于工作努力,他成为了中控室班长,不仅需要协调车间生产工序,统筹几个岗位的流程,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
  在这个岗位上,他想出了很多的金点子,在不改变设备的前提下,优化了生产流程,节约能源,还让工人节约了很多等待时间。
  原来,齐金生负责的车间里一共有三台巴氏杀菌机,根据机器的自身设定,从第一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从第二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和2号,从第三台杀菌机流出来的奶会流进奶仓1号、2号和3号。
  细心的齐金生发现,在这样的设定下,总是奶仓1号会首先储满。而一旦奶仓储满,杀菌机就无法继续工作。因此,第一台杀菌机总是在预计完成时间之前很早就结束工作,而另外两台机器的用时则需要远远超过预计时间。
  眼看着一边是“闲”的发慌的机器,一边是需要“加班”的机器,齐金生开始琢磨,如何优化它们。他开始梳理车间的管道,经过两天的查找和试验,最终找到了手动打开阀门,把奶仓1号的奶引入其他两个奶仓的方法。
  “现在,两台机器可以做到基本同步工作了,减少了机器生产的总时间,而且三台一起结束工作,也减少了后边的预处理工盯着机器的等待时间。”齐金生笑着说到。
  同样,他还想出了很多这样的点子,比如在收奶时,也可以让工人们手工打开阀门,减少实际的收奶时间。
  正是由于工作出色,善于动脑,领导推荐他参加了乳制品高级操作工的技能大赛。去年夏天,齐金生参加了工会组织的赛前培训课程。“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以前对一些要求,我只是记住了,但是不理解为什么。培训后,就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操作。”齐金生告诉记者。
  齐金生还说,由于工作中接触的只是牛奶,对于其他的乳制品,比如干酪等内容了解得不多。但是考试中所有乳制品的加工都有涉及,因此,除了死记硬背之外,他还会到其他车间找同事请教。
  为了参加考试,他只能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看书。“我家孩子2岁多,每天晚上就等孩子睡着了,拿着手机看、背,一天大概一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吧。”齐金生回忆着说。
  最终,他经过了预赛、复赛,还参加了去年12月份的决赛。“这种培训和考试给我补充了很多理论知识,不仅对我现在的岗位有帮助,也让我对其他的岗位和专业有了了解。”
 
  赵姗
  首农集团三元食品检验室精密仪器组班长
  课件还能带到单位分享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感觉收获很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培训。”回想起2016年春夏之交,参加的由市总工会开办的培训班,来自首农集团三元食品的赵姗立刻来了精神。
      赵姗介绍说,她在检验室精密仪器组工作,日常工作内容就是检测奶样里的三聚氰胺、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虽然对于基本知识很熟悉,而且仪器操作也很熟练,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都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北京市总工会组织的培训班上,专家老师们不仅讲解了国家最新的食品行业标准,而且还深入介绍了一些理论知识,让她印象很深刻。
      “比如重金属汞,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需检测的项目,因为如果汞超出衡量标准,被食用了,很有可能会导致脑和肝脏的损伤。”赵姗表示,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她就发现,同一件样本,最初检测的数值跟过一段时间检测出的数值不太一样。但是因为差距很细微,并且都是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她也就没有再深究原因。但是,这次培训中,专家老师正好就介绍了这一情况的原因。“老师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中的汞出现了降解。听了他的话,我才恍然大悟。”
      除了课程内容贴近工作需求,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准,也让赵姗赞不绝口。“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很多都是参与国标制定的专家,非常的专业,而且讲解的内容也很细致。”赵姗说,“砷,俗称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介绍检测这一物质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使用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检测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砷会吸附在玻璃容器壁上。但因为我们平时使用的都是塑料容器,这样的知识点,我们可能很难注意到。”
      赵姗表示,虽然培训班只有两天的时间,但是知识量“超级大”。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前,专家老师就会很贴心地把课件发给大家,让大家一边看一边听。“最为重要的是,培训结束后,这些宝贝课件,我可以带回家继续学习消化,还可以带到单位,跟同事们分享。”
      2008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赵姗可谓科班出身,但是她却坦言,刚从学校踏入单位大门的时候,她还是“两眼一抹黑”。“学校教的内容比较泛泛,离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距离。”赵姗说。于是,她开始了勤奋的学习,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了就自己看书、翻资料。
      因为对数据要求高,0.01的误差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每天工作中,赵姗都异常小心谨慎,所以下班后整个人也会非常累。尤其是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他们开始关注三聚氰胺的检测,但是那个时候鲜少有企业自己有检测资格。“最初,我们都是拿到专门的机构去检测,每检测一个样本就要花600元钱。那个时候,我们厂每天要进20车奶,那就是20个样本。”赵姗说。
      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更为了企业的利益,赵姗向这个新的检测项目发起了“冲击”。国家对于检测资格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她一遍一遍地练习着,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她一天一夜都没有睡觉,最终她一次性通过了考核。
      现在的赵姗已经成为了企业年轻职工中的佼佼者,她却说这离不开企业和工会的培养。“我们单位每个月都有内部培训活动,平时,我们会走出企业,接受专业培训。企业也会把老师邀请进来,给我们授课。”
      “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些不断地培训,巩固了我的知识和技能,让我得到了快速成长。”赵姗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