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2-09 作者: 来源:

  家乡年味儿——本报记者春节回乡笔记
  春节,在外的游子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感受亲情,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回到家乡,吃团圆饭、逛庙会、串亲戚……带你一起去体味不同地方的年味儿。
 
  传统物件
  感受京城年味儿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提到过年时的北京,吃团圆饭、串门走亲戚这些都是人们会做的事情。同时,过年也少不了娱乐项目,而在众多的娱乐项目中,逛庙会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在这里,人们可以从一个个摊位上,找寻到属于这座城市的特殊年味儿。
  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大年初三上午10点半,在接近龙潭湖公园的路上,已经看到不少涌向庙会的人群。站在公园西门对面的马路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片用红色灯笼装饰的庙会大门。
  说到灯笼,这绝对是过年中必要的一种装饰品。据了解,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西汉时期,红灯笼象征团圆。虽然还没有进入庙会的大门,但是从这一串串灯笼上,似乎开始找到年味儿的存在。
  随着人群,记者进入庙会大门。都说民以食为天,其实找寻一个城市的年味儿也可以从吃开始。走在庙会的各个摆放食品的摊位旁,一道道北京特色美食也汇聚于此。在经营茶汤的摊位前,家住洋桥的李女士找到了童年的记忆。
  茶汤是北京的一道传统美食,相传它源于明代。龙嘴大铜壶是制作茶汤的必备工具,只见摊位前师傅一手拿着碗,一手扶着将茶壶掀起,随着开水流入碗至水满,茶汤也就制作完成。
  “就是爱吃这口啊。”李女士回忆,“我第一次喝茶汤还是在30年前,那也是过年。师傅冲茶汤动作没变,而这茶汤里青丝、红丝的味道还是这么纯正。”浓浓的茶汤味儿,让李女士感受到了北京的年味儿。
  除去美味的茶汤,记者还发现了不少北京的传统美食。比如炸灌肠、糖葫芦、爆肚。当然,便宜坊、锦芳这些老字号商家也现身庙会。一道道精心烹制的美食,让人们感受着北京的年味儿。
  穿过美食摊位,来到庙会人们还会见到、买到各种年味儿的工艺品,这其中也包括独具北京特色的工艺品。景泰蓝、玉雕、雕漆……在一组展示燕京八绝的摊位前,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这做工真是精致啊。”家住永定门的张女士,对于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很是欣赏。
  其实,人们在春节时逛庙会。不仅仅是吃、玩,更多的是感受一份传统文化。不管是传统美食还是传统技艺,很多都是平时让人忽略的事物,而庙会却将这些集合起来,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有拉洋片啊,来听听。”在庙会的一角,一处拉洋片的摊位前围着不少人。只见一个头戴黑色礼帽的表演者,手持麦克风站在一个安装着镜头的木箱旁。他一边拉着箱子外边的绳子,一边解说着。而箱子前,一群小孩早已围坐一排,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还透过箱子上的镜片看着箱内的图片。“这个现在很少见到啦,也只有过年能在庙会上看看。”一位家长边说边拉着自家孩子去看了。
  糖画、绢人、剪纸……除去传统手工艺,勾起不少大人对于年味儿的回忆。在庙会上,这些传统的小物件也让小孩子了解到了北京特有的年味儿。
 
  四川团圆饭
  讲究“有余有剩”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又是一年春节,在记者老家四川,年味颇有些不同。年夜饭,在四川叫做团圆饭,时间多在腊月二十九或者大年三十举行,往往是全家人聚一起吃饭。“父母在,不远游。”在四川,过年一定要赶在大年三十晚上前到家。
  四川做团圆饭很讲究,一般有整鸡、鸭、鹅等家禽做的菜品,还有腊肉、香肠等。其中必然有一道菜是鱼,往往选择大鲤鱼、草鱼等本地水产。吃鱼的时候,往往不吃完,特意留一些,寓意“有余有剩”。此外,蒸米饭时,是用甑子蒸的饭,往往一顿吃不完,留到初一还吃,象征着来年还有吃的。四川的团圆饭,还要有蒸菜和汤,一顿饭下来,多则二三十道菜,摆满桌子,少也有十几道菜。
  吃团圆饭前,在四川往往还做祭祖的祭品,一般由雄鸡头、猪肉肥肉做成,不能加盐,白水煮熟。吃团圆饭前,首先进行祭祖仪式,用祭品在餐桌前摆好,点燃香、蜡烛和纸钱,然后点燃一挂鞭炮,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后,在农村,养狗的人家往往还会盛一碗饭先喂狗。据老人家讲,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谷种,是狗在谷种的地方打了个滚儿,将谷种带回来了,所以要先喂狗。也有人说,狗看家一年,很辛苦,要先喂。
  吃团圆饭时,人们都会说祝福的话,忌讳筷子掉地上。如果筷子不小心掉地上,可能意味着来年会有坎坷。吃鸡也有讲究,不同的部位由不同的人吃,吃鸡爪,象征“抓钱手”,往往是参加工作的人吃;一般女孩吃鸡翅,意味着会梳妆,新的一年长得更漂亮;家有中高考的孩子,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吃鸡头,寓意着“一举高中”。吃完团圆饭,长辈就得给小孩子压岁钱,只要是未婚的,都可以得到长辈发的压岁钱。
      在四川,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满了竹子,用于防风,也可用于生产农具。家里的小孩子,吃完团圆饭后,可以去摇竹子,一边摇一边念:“越摇越长越高。”长辈们说,摇竹子可以让小孩子长得更高。
  吃完团圆饭后,人们就开始贴对联了。贴对联时,讲究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不能反复贴,那样会意味着来年不顺。只有一气呵成地贴对联,才能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气。
  大年三十晚上12点整,人们还要烧子时香,放子时炮。在四川,烧子时香不必去寺庙,往往选择大吉大利方位,一人前往烧香,并点燃鞭炮。
  初一当天,人们讲究说吉利话。在四川,初一早上吃的是汤圆。此外,初一是上坟的日子。带上祭品,带上纸钱、蜡烛和香,带上鞭炮,人们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前往先人墓地去。
  一项项活动每年反复,也在流传中演变,让年的味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