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2-09
作者:
来源:
大兴青云大集
城里人的乡下“年味儿”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过大年,赶集备年货,对北京大兴区乡镇的“土著”百姓来说一定是过年少不了的。对于他们来说,最聚年味儿的地方也是这里,具有几百年历史的“青云大集”人气儿最旺。这不,请福字、玩游戏,看老北京正宗吆喝表演,品尝正宗“老娘”手擀面……吃的喝的用的玩儿的,都来凑热闹喽!
大红灯笼挂树梢,红纸烫金的春联铺满地,一进集,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情”。传统的茶汤面、炸饹馇、卤水豆腐铺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年前最后的这一个大集最是红火,一大早儿置办年货的人潮就从四面八方涌来。赶集的人说,平时,大集上人就很多,春节之前会更多。
先别着急逛,有人好奇,“青云大集”为什么这么火,咱还得追寻一下它的历史。大兴区青云店镇是一个古镇,古老的青云大集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逢阴历以2、4、7、9结尾的日子都是青云大集开集的日子。赶大集是当地人的传统,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把自家产的、一手鲜的农产品带过来,吃的用的一应俱全,而且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
由于是百年大集,很多摊位都是祖传的老行当,索性直接以自己的姓氏作为招牌,每次都排大长队的“秦记豆腐”就很典型。现如今,秦记最小的“当家”秦唯唯也就二十出头,十多年前他和姐姐就跟着父亲秦五兵在此练摊。用这个90后小当家的话说,这里是真实的“舌尖上的中国”,走的就是传统范儿。据他父亲讲,最远的顾客是从海淀过来,为了吃上一口热乎的卤水豆腐,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来买豆腐的人都说,“这豆腐跟小时候吃的一个味儿!”
买了卤水豆腐,年玉青家的糕点您必须得带点儿回去。奔60岁的年玉青是地道的青云店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就摆摊卖传统糕点,村里刚开始有供销社时,年玉青的父亲就把小摊入股到供销社,后来又把做糕点的手艺传给了年玉青姐弟。她的摊位上,传统的茶汤面、炸饹馇、江米面、手工元宵最受欢迎,一个早上能卖百余斤。
该买的都买齐了,去吃一碗正宗的“老娘”手擀面是必不可少的。“青云大集”所在的东辛屯村,当地村民制作出的手擀面不仅筋道、富有嚼劲,而且风味独特,色香味俱佳,尤其是传统秘制的“八卤八码”,远近闻名。
这款被叫成“老娘”的手擀面来头可不小,相传在大清朝雍正年间,青云店镇吴家出了一位贵妃娘娘,吴娘娘的老母亲是东辛屯人,从小便擀得一手好面,在皇帝女婿面前表示:“臣妇的娘家东辛屯村家家都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手擀面,八方客人到我娘家村做客都要品尝,恳请万岁给我娘家村的手擀面赐个名吧!”雍正听罢,略一思索,随即说道:“既然老岳母做的面条这么好吃,就叫‘老娘手擀面’吧。”如今的东辛屯民俗旅游文化村传承了传统手擀面制作工艺,越来越多的农家妇女加入到手擀面制作的队伍中。
赶大集原来是当地人的传统,而如今的大集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来这里体验乡土情。
从城里开往大集的341路公交车就是最好的见证,拥挤的公交车上,净是拉着小车的老两口儿,不用问,他们的目的地肯定是青云大集。家住木樨园的李大妈,从她家到青云店镇的青云大集,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平日里一个月来两趟,年根儿更是来的勤,春节前的两个集都来了!大妈说,每年春节的年货必须得在集上买,东西好还便宜,关键是吃着有年味儿!
铁岭牛肉火勺
寻常又特殊的家乡年味
□本报实习记者 唐诗 文/摄
“这就是我们铁岭有名的火勺。我每次回家乡铁岭过年,都想着要来吃一口儿地道的火勺,这是好多年的习惯了。”大年初四,带南方朋友来品尝火勺的王先生在店内边吃边向朋友介绍。
不同城市的春节习俗各不相同,在铁岭市,就有一道名小吃:牛肉火勺。不论是地道的“老铁岭”还是回到故乡的在外游子,都趁着春节假期去火勺店热热闹闹地吃一顿,也为过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年味儿。
俗话说,到铁岭没去龙首山游玩、没尝过火勺,就不算真正去过铁岭,由此可见火勺在铁岭市民心中寻常又特殊的地位。可能是由于东北地区人民喜食大米作为主餐,虽然火勺制作并不复杂,但作为面食的“火勺”多为现做现卖,顾客在店里食用,鲜少在家制作。所以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火勺店在春节期间常常食客满座。
“我们初四就开始营业了,为的就是让顾客在春节期间能吃到家乡美食。”大年初四当天,记者来到一家老字号火勺店,店内一名服务人员告诉记者。
中午11点半,记者看到此时共有十几拨等位的客人,正在用餐的客人多为和家人朋友一起前来,记者排队等座近1小时之后,火勺终于上桌。一个牛肉火勺仅有手掌心大小,外表金黄、脆而不碎,并且价格亲民。
金黄的香酥牛肉火勺,搭配一碗羊汤,再搭配一小盘土豆丝凉菜,就着米醋咬一口,牛肉馅的香一下子充满整个口腔,顿觉等座的时间值得了,而一桌桌亲朋好友之间的气氛,在特色美食的装点下更显其乐融融。
记者看到,有桌客人是一家六口、三代人一同前来品尝的。“我孙子从小就好这口,现在他在外地上大学,这两三年过春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出来吃顿暖呼呼的火勺,热闹热闹。今天看到店里好多客人都是家人一起来吃,我看着也挺高兴的。”已经年过七旬的周奶奶向记者说道,“火勺是用大烤炉爆烤而做成的。烤炉内的大铁板像一层层的抽屉,火勺就放在铁板的排排圆状凹口里,因为不停火地对火勺翻烤,火勺就外酥里嫩了。这可是其他城市都没有的。”
“正宗的牛肉火勺就起源于铁岭市。”话匣子一打开,周奶奶又向家人讲起了火勺起源的故事。相传,火勺是金国的一位随军厨师发明的。当时辽国率几十万大军讨伐只有两万将士的金国,金王得到消息后彻夜无眠。其手下有一名厨师,一改女真食品粗糙的做工,以牛肉捣碎为馅,包制烤熟成了数个小饼状食物,跪献金王。
金王看到眼前的食品圆润精巧,认为这种汤勺大小的美食是大地上食材历经火焰淬炼的涅槃重生,遂将其命名为“火勺”。其与辽国开战前金王召开誓师大会,以“火勺”助战,又持刀割面凝聚军心,两万将士誓死决战。金辽此战,金国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佳绩。后来,火勺流传至民间,唇齿间已不见远去战争的硝烟,延续至今渐渐成了铁岭人民再熟悉不过的一道节日餐点。
“现今,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铁岭城区内的春节氛围不比乡村浓郁,但春节家人能一起到火勺店来吃火勺,我也感觉沾了节日的喜气儿。”周奶奶的孙子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