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2-09
作者:
来源:
密云民间花会
盛行80年经久不衰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正月初二一大早,密云区河南寨镇提辖庄村就热闹了起来,打鼓敲锣的声音从街头传到巷尾,鞭炮声叫醒了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落。每年正月初二和初三两天,提辖庄村的腰鼓队、小车会、十母贤等民间花会就会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表演助兴,节日气氛异常浓厚。听村里的老人说,村里走花会的传统已经延续了80多年了。
上午9点多钟,12岁的王晓乐草草地吃了几口饭,就领着9岁的弟弟一起出了家门,“快点去村委会占个观看节目的好地方,一会儿人太多就靠不上前了。”王晓乐给贪吃的弟弟买了一串糖葫芦,穿过已经略显拥挤的人群,占领了有利的观看位置。
人群围成一个大圆圈,空出中间的地方作为舞台,锣鼓声从村子的四面八方聚到村委会来,花花绿绿的衣裳,有模有样的装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今年,提辖庄的民间花会表演队伍有四支,包括小车会、十母贤、秧歌队和大鼓会。“最多的时候,村里能组织出八档民间花会,表演刀、枪、鞭、棍、虎头双钩等传统兵器的‘少林会’,表演踩高跷的‘高跷会’等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提辖庄村的民间花会在2006年还入选为密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人群越聚越多,正式的表演也即将开始,小车会的队伍里,一群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穿着花哨的戏服,化着戏妆,踩着鼓点走进人群。表演队伍由18人组成,其中一辆五彩小车压轴驶来,推车的扮相为白鬓老汉,坐车的是年轻美貌的小媳妇,而拉车的则是一个孩童。
细看之下,记者发现,车内年轻貌美的小媳妇是一位男扮女装的表演者,小车的行驶,也仅仅靠这位表演者的步伐来实现,“这个小车重20多公斤,表演中我要抬着它又跑又跳,着实是个力气活儿。”表演者告诉记者,因为卸妆非常麻烦,所以表演的一整天,他都要抬着这个小车走。
表演间隙,记者采访了扮演小车会公子角色的女孩孙京庸,“我今年17岁了,在村里进行花会表演也有五六年时间了,算是一名‘老演员’了。”爱笑的孙京庸告诉记者,稍小一点年纪的时候,她参与的是十母贤会的表演,长大一点后,个子长高了就进入了小车会,站在前排扮演公子。踩着成熟的步伐,孙京庸带领着会里年纪稍小的妹妹们一起翩翩起舞。
据了解,提辖庄花会队伍的表演者们都是村里村民和孩子们,最小的年龄仅四五岁,而10岁到17岁之间的孩子算得上是表演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了。“放寒假前,我们就利用晚饭后到睡觉前的时间进行练习;放寒假后,练习的时间多了,就让有表演经历的大孩子,带着没有表演经历的小孩子进行练习。”孙京庸笑着说,“我们的花会表演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
80岁高龄的王德满在人群中观看表演,他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是小车会里“小媳妇”的扮演者,几十年过去了,小车会还保留着最传统的表演方式,而车里的“小媳妇”早已换了一拨又一拨。
在村委会里的表演结束后,花会队伍沿着村里的主街开始走街串巷,有的居民还会邀请表演者到家中院子里进行表演。“弟弟快看,十母贤会表演队伍里小姑娘多漂亮啊。”王晓乐带着弟弟一直跟随着花会表演队伍走街串巷,每一场表演都不想错过,她说,“等我长大一点,我也要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参加花会表演。”
年味儿依旧
日子越变越红火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快来搅饺子馅吧!”母亲说了声,四姨和妹妹就跟着到了厨房。在河南林州老家,每到过年,必吃的一道年夜饭一定是萝卜馅饺子。
先将洗干净的大白萝卜嚓成丝状,然后放到锅里加水煮,一直煮到烂熟。然后将萝卜丝里的水分控干。这时候就可以搅萝卜馅了,萝卜丝里加上切碎的鲜猪肉,然后加上葱姜蒜酱等各种佐料,经过均匀搅拌后,萝卜馅就制好了。
萝卜馅饺子入口香软,肉香和萝卜香相得益彰,而且白萝卜有“小人参”之誉,通气行气,于健康颇有好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餐桌上的过年美食丰富了,但这道萝卜馅饺子永远是压轴“主餐”。
“姐,你知道吗,咱家门口开通免费公交车了,现在买东西方便多了。”春节期间,表妹兴奋地告诉我。
等大年初五闲暇时在村里散步,发现顺着大路,每过一段距离,就竖着崭新的公交站牌,红绿相间的底子上,新鲜的站牌名分外显眼。记者稍微数了下,大约有十几站,从市区直通郊区的村子里,每个站牌边都会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等车。
“公交车是免费的,多好呀,走亲戚、买年货都方便多了!”等车人群中有人禁不住赞叹道。等了5分钟,一辆公交车停到了站牌边,门一开,村民便上车了,记者随着人群也上了车,一看,车上人还不少,记者随即到后排找了座位坐下,环视车厢,靠着窗户,有十几个座位,基本坐满。两边黄色的把手分外显眼。
“我走亲戚去,你呢?”
“我想去县城买点东西。”
“有公交车了就是方便啊。”
“是啊。”……
车厢里不时响起这样的对话,路上车不多,几分钟的时间,就过了几站,当公交车停在第四站时,记者决定下车了。
到鲜肉店买了五花肉,出来时,看到公交站牌已经有村民在等公交。几分钟车来后,记者上了车,一直到家门口才下车。
在数年之前,公交车曾通到了县城郊区的村里,由于需要花钱,老百姓坐的很少。
这几年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家家盖起了二层小楼,有了汽车,然而在县城边上的郊区,老百姓最主要的出行工具还是电动车,因为出行距离较近,再加上经济实惠,但是冬天骑电动车最主要的问题是太冷。 2016年冬天,免费公交通到村里后,老百姓兴奋极了,有一段时间车上人员爆满。
免费公交车的出现正慢慢改变着村民的出行观念,以前出门一般会问,是骑电动车,还是开车?现在会加上一句“要不咱们去等公交吧”。
过年去三姨家里走亲戚,三姨提前告诉我们:“今年你们来我们县城的新家聚吧。”原来在外做工程的表哥在县城买了房子,去年装修好,年前就住了进去,三姨也跟着儿子,从郊区搬到了市区。
当我们走进三姨的新家,发现是通畅的大三居,家里阳光十分明媚。整个房间装饰得十分雅致,三姨在厨房里热闹忙着,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
等从三姨家出来,五姨又打来电话,希望我们去帮她看房子,她已经相中了几套房子,让我们帮忙提提意见,我们驱车又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新小区。
小区里的绿化很好,我们一边走五姨一边笑着说:“家里这几年有了些积蓄,孙女虽然才2岁,但是想着赶紧把学区房买了。此外,农村的房子住烦了,也想换个环境,住住城里的楼房……”
五姨带我们看了几处房子,都是三居室,看着宽敞的客厅,铺满阳光的阳台,心里十分轻松。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子的表妹、表哥们给五姨分析着哪个房子格局更好,以后怎么装修等等。最终,五姨选定了一处100多平方米、格局不错的三居室。“年后装修,说不定明年过年我们就住进新居了,到时候欢迎大家来新家做客!”五姨笑得眉眼都弯成了月牙儿。
“县城又有新影城开业,咱们有空看电影去呀。”五姨笑着推荐。
过年去电影院看电影,看着拥挤的人群,突然感觉到,每年春节回家,老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高,老百姓的住房越来越宽敞,出行工具越来越多元,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而其中的年味儿就像这道萝卜馅饺子一样,从未改变,在红火的日子中越发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