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7-01-19
作者:
来源:
当传统行业
遇见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概念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与融合,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一个APP可以连接名师课堂;一家网店可以搭载一种理念;互联网让农民的新鲜蔬菜分享给更多餐桌,也让大粮商找到了发展新动力。日前,本报记者深入教育、国学、农业、商业、医疗等多个传统领域,探访当传统行业遇见互联网而产生的无限“惊喜”。
“人民公社”农场
IT精英合伙
干起互联网农业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在大兴区长子营镇北泗村有个被称为“人民公社”的农场,农场通过互联网让城里人吃上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36岁的朱立南是这里的“公社书记”,与三位“副书记”一起干劲儿十足。
其实,四位“合伙人”两年前还都是IT精英。朱立南是某外企中国区销售总监,张吉则是一名职业经理人。邓文和杨林合伙在石景山区开一家互联网公司。
之所以当起“农场主”是希望通过自身精通互联网的优势,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2014年10月,朱立南迸发出在农业上发展的念头。想法立即得到邓文、张吉、杨林的赞同,4个人进行了分工:朱立南做客户服务和市场开发,张吉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办理农场手续等事务,邓文、杨林掌管物流配送和电商平台研发。
精通互联网的他们,对如何经营好一个电商平台、研发一款软件手到擒来,可对农业领域却一窍不通。选址承包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品种选择……一个个现实问题都摆在面前。
2015年初,在朋友介绍下,他们相中了一块拥有连栋温室的基地。地是租下来了,可基础设施的陈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由于此前的经营者种植管理粗放,园区内所有的设施都要大修,连温室内的灌溉管线也进行了重新铺设。
改造完园区后进入4月,头茬蔬菜种植就得马上跟上。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长子营镇农技推广站总农艺师冯国平,为他们提供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种植技术员和第一批蔬菜种苗。
解决了技术难题,23个温室很快正常运转,豆角等20多种蔬菜生长旺盛。然而,对他们而言,打理好这个农场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运用互联网,打造一个农业O2O销售平台,实现消费者、种植者之间的无缝对接这些问题还等着他们行动。
为给农场注入互联网元素,承包之前,开互联网公司的邓文和杨林便研发出了新聚点电商平台,朱立南则负责在前期积累的客户群体中发起预售蔬菜。目前,他们研发的电商平台,经过两年的运作,每天订单都有200余个、销售额5万元。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朱立南觉得农场已经开始进入稳步提升的阶段,他们没有满足现状。“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朱立南说,今年计划继续发展会员制的平台,配送方面今年改由顺丰全冷链派送。
朱立南还表示,虽然通过互联网变革了传统农业的运营模式,但这两年的实践,发现互联网其实只是一个推广工具,不能依赖互联网发展农业,“之前也通过互联网搞大范围宣传,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大家关注的并不是宣传效果有多好,只有产品品质过硬才能真正有人买。”朱立南说,要想把这个当成事业干好了,互联网只是一个宣传和交易的通道,最重要的还是把地种好、菜种好。
北京万维之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有书共读掀起
再读国学经典热潮
□本报记者 余翠平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北京万维之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雷文涛感慨地说,他酷爱读书。为了带动更多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2015年他借助微信公众号,创办了有书共读计划,如今粉丝已近千万,为了传承国学文化,他又设立了有书国学共读。
如何让国学“红”起来,有书CEO雷文涛煞费苦心。雷文涛坦言:有书国学共读公众号是随时间逐渐调整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有书国学共读的价值体现在为用户提供支点的力量,通过视频领读和干货内容分享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思考国学经典的路径和方法。
目前,国学共读公众号包括国学经典古籍共读,还有知识点干货、民艺等。
有书总编刘亚南说,国学共读APP有黄向军讲国学等优质内容。除了采用视频形式,还采用“直播”形式,让国学老师像网红一样做直播。
2016年11月13日,有书开启了第一期书友同城见面会,邀请了有书国学讲师黄向军,黄向军在见面会上将《论语》、《大学》、《中庸》进行深入讲解,带领在场书友领略国学之美。
2017年1月,有书硬笔书法老师刘岁虎为书法爱好者带来硬笔书法分享。耳顺之年的刘岁虎说:一笔一划写字,既是经典的传承,也是经典的进步。
新媒体如何做好内容?刘亚南说无非两点: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她以硬笔书法课程为例,分享了书法课程背后的故事。
写一笔好字,不仅是学业要求、职场软实力,也是“键盘侠”的共同梦想。为了做好课程,60节课,重复录制两次,把书法老师累得嗓子都哑了。上线后,有书发现有部分书友反映视频清晰度不够,果断又拍摄了第三次。第三次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书法老师开起了玩笑,说:“有书共读都是处女座吧?”
有书国学共读的编辑李博是位国学爱好者。第一次李博来有书应聘,因为岗位设置原因,并没有被录用。时隔不久,当李博发现有书国学共读上线后,又带着简历来到有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博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有书国学编辑——国学君。
刘亚南说,有书国学共读如今有很多铁杆粉丝,这是特别让他们欣慰的。比如每天都用打油诗留言的abc、还有引经据典补充知识点的骆小玲……很多书友每天都会在晚饭的时候打开国学共读给孩子讲讲国学小故事。“让孩子可以从小学习国学,具备深厚的国学底蕴,这是大幸。”
“有书共读作为一个新型的知识服务提供平台,也为用户提供了亲子共读、英语共读、高校共读等多共读产品,也将会有更多的专业IP加入,共同产生化学反应,借助大IP成就自己的小IP,同时满足用户更加差异化的需求。”雷文涛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