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文摘

2016-12-22 作者: 来源:

  秦陵地宫内确有水银江河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秦始皇陵地宫究竟有多大?真的存在“水银江河”吗?气势恢弘的地下军阵让人叹为观止,那么,秦帝国的地下“养马场”又在哪里……最近,秦俑学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临潼召开,国内100余位专家学者对秦陵进行再次审读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位于高大的封土之下,深30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墓室四周、顶部为石质结构,墓室的空间高度15米。经过两次科学测试,以及文献资料、相同时代考古资料推断,秦陵地宫底部存在以水银为材料制作的秦帝国水系版图,地宫顶部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原秦陵考古队队长、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认为,秦陵地宫的设计理念是战国晚期以来形成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的再现,墓室顶部象征着天,墓室底部象征着大地,以水银制作的帝国水系版图,是秦为水德的象征。
  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这两张图惊人相似。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和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曾有人推测,秦陵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那么,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
  “秦陵之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水银,有可能来自旬阳。”段清波在其专著《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明确提出,旬阳青铜沟的水银大概占到中国版图内水银含量的20%,而旬阳离秦陵的直线距离也就是100多公里。过去有学者认为秦陵的水银可能来自重庆东南、湖南西南一带,但没有明确记载,而那些地方离秦陵显然更为遥远。段清波称,有证据表明,旬阳的汞矿开采,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而水银不易运输,史料记载,旬阳通往关中的“子午道”在2000多年前已经存在了,提炼的水银人背马驮运往秦陵更易实现。
  摘自《三秦都市报》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