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2-01
作者:
来源:
北京青岛啤酒三环有限公司
企业敞开怀抱接纳
温暖残疾职工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北京青岛啤酒三环有限公司是密云的重点工业企业,是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香港贸易有限公司与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三环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啤酒公司,公司于2001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北京三环啤酒厂。在密云区内,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企业文化都口碑极好。其中助残行动,他们也一样出色。
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现有在职职工714人,其中残疾人职工18人。而“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是该公司始终秉持的用人理念,为了确保每一位员工都有合适的发展平台,公司从制度建设、体系保证、福利待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方面的可用资源。对于残疾职工一视同仁。
残疾职工解小东是包装部七号线的一名工艺员,他跟其他健康职工一样,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因为负责七号生产线的产品质量,解小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自信地拍着胸脯说道,“从我手上走过的产品保证没有质量问题。”
“在工作安排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残疾职工自身的状况和能力给予不同的安排和照顾。”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工会主席杨明介绍,该公司残疾职工从事的工作不仅有MQA(微生物)主管、包装部线长、维修工等关键岗位,还有从事劳动技能简单、劳动强度较小的绿化、卫生等简易工作。“同时,我们始终在企业中营造关心、尊重残疾职工的工作氛围,确保他们的工作安全和身心健康。”
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还十分重视残疾职工的技能培养,公司始终以“向阳培训中心”为载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为残疾职工安排技能培训。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技能,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真正融入进社会,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感谢企业一直以来的培养和关注,让我们残疾职工可以跟正常职工一样工作和生活。”今年的助残日,青岛啤酒三环公司开展了主题为“爱心传递,你我零距离”的座谈活动,邀请企业内的残疾职工与公司总经理等高管一同座谈。在座谈会上,残疾人代表一一发言,畅所欲言,他们纷纷表示将更加坚定信心,自强不息,积极支持和参加公司各项活动,真正融入到社会中。
近年来,受全球市场经济疲软的影响,企业生产效益有所下滑,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仍然根据每个职工的残疾程度,每月发放残疾职工100至200元的补贴。每年从财务支出3多万元资金,补贴残疾人收入。
工程部的职工高明海身患多种残疾,今年上半年又突发疾病,在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公司领导亲自前往探望并送去慰问品。职工曹文杰患病多年,家境苦难,生活拮据,而孩子又考大学,面对这种情况,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每年至少拿出2000元以资助孩子完成学业。与此同时,每年的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公司领导更会到残疾职工家中进行走访慰问。
在文体娱乐方面,北京青岛啤酒三环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图书室、乒乓球室、电视机室和篮球场,并购买了羽毛球、乒乓球等娱乐和体育器材,订购了价值20多万元的报纸杂志,大大丰富了残疾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坚信,企业敞开的怀抱,一定能温暖残疾职工的心,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杨明表示,关爱、扶助残疾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未来,青岛啤酒三环公司将继续发扬“扶残助残”的优良作风,为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成果做出积极的努力。
北京铁路局
十余年爱心接力
照顾残障兄弟
□本报记者 于彧
北京铁路局职工内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感人故事,一对已故铁路职工的残障子弟因无人照顾,生活无所依靠。十余年来,北京铁路局局管邯郸车务段微子镇站全体职工成为了这对残障兄弟的守护者。
残障兄弟的命运十分悲惨。分别于1968年、1973年出生的兄弟俩,自小就患有先天性疾病。哥哥段志武得的是脑萎缩和软骨病,弟弟段志刚除了这两样,还有严重的癫痫。
“俩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腿基本上就不能走路了。好在那时一直有父母照看,拉扯大他们俩,老两口也着实不易啊。”小时候与兄弟当过邻居的车站助理值班员刘戚君回忆着说。
有父母的照料,兄弟俩虽然自小残疾,但生活还算过得去。然而,即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也在命运多舛的兄弟俩身上,一闪而过。1999年、2005年,操劳成疾的母亲、父亲相继撒手人寰。“兄弟俩虽然意识清醒,但无法行动,如果没人管,那肯定活不了。” 1987年以来一直在车站的现任车站工会主席毕文奎回忆着兄弟俩父亲过世后的场景。
为了生存,哥哥试图做饭,在屋内来回爬着拿东西,然后在院子里垒砖上锅台做饭。没过两三天,哥哥满身都是血,手上全是烫的水泡。弟弟则浑身是粪便,屋里也尽是秽物和垃圾。即便如此,兄弟俩还是饿得前心贴后心。
“职工留下的残疾孩子,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时任站长在职工会上征求大伙儿意见,结果一致同意,由车站全体职工照看兄弟俩的生活。
从那时起,每天,职工食堂要多做出两份饭,食堂师傅到点将三餐送到兄弟俩的屋里;车站职工无论谁,一有工闲或休班,都会主动到他们家里打扫卫生,陪兄弟俩说说话。冬天,屋子里的煤块、棉衣、棉被等过冬物品都是职工们从家里捎来的;夏天,不时会有职工捎来冰糕、西瓜,让兄弟俩解暑。谁家做了好吃的,也会想着兄弟俩,让他们解解馋……日夜的温暖,一晃就是十多年。
职工们觉得这些都是“抬抬手”就能做的,最难的是上厕所摔倒。由于兄弟俩的下半身几乎没了知觉,上厕所是件异常艰难的事情。起初,车站职工纷纷把他们的手机号码在兄弟俩的手机里存下,并告诉他们值班表。可是,急切关头,手机找都找不到,而且兄弟俩也记不住谁当班。
“这也不是长期办法啊,得在防摔上想个办法。”2014年,现任站长李明涛到车站看到这个场景时,不由地发出感慨。在车务段的支持下,车站铺设了平房至周边水沟的地下排污管道,为哥俩在屋内建了一个有坐便的卫生间,兄弟俩摔倒的次数减少了80%以上。同时施工的,还有门窗,将原来的漏风潲雨的旧木质门窗,全部换成塑钢材质,不仅遮风挡雨,而且保暖。
“帮助哥俩的同时,其实我们每名职工也会受到教育。”谈及十余年助残的感受,车站党支部书记赵红斌说。
十年来,车站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几乎没有发生过因工作而产生的争执,车站号召的每件事,职工们都是积极主动抢着干。虽然车站干部、职工很多岗位换了好几茬,但团结做事、认真干事的劲头一直没有改变。
今年初,车站组织召开职工家属座谈会,新职工郭旭滨带着母亲现场介绍了帮助兄弟俩的事迹后,母亲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这样的单位,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