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1-24
作者:
来源:
马晓靖
感染科护士长
让病人拥有
第二个家
在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的病房通道间,护士长马晓靖正在查房记录册上认真地填写信息,忙碌中透着几分精神,一天的工作就在这种忙碌中开始了。
早在1999年,马晓靖便开始在外宾高干病房从事感染类疾病的护理工作。工作调任至地坛医院后,她就在这里长期扎下了根。不知不觉间,护理艾滋病人已经有16个年头了,回忆起其中的点点滴滴,马晓靖总是感慨万分。
“刚到这里的时候,对艾滋病一点都不了解,和其他新来的护士一样都比较害怕,进病房给患者打点滴都全副武装,隔离服加两层手套。”马晓靖说,“其实适应起来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了两年,对业务比较熟练了,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更多了,我才脱掉一层手套。”马晓靖在护理过程中发现,这些艾滋病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需要沟通和帮助。有些时候,病人往往因为压力大,连家属都不愿意交流,她在查房和护理过程中,便经常和病人进行沟通,问一问有没有需要,如果能满足的,她总会第一时间去办。渐渐的,马晓靖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其实很多艾滋病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需要她用心去关爱的一面。而这些进行治疗的病人,也逐渐将她这里当作了心灵的港湾。
感动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我记得有一个病人,我那天去查看他的病情。他发现我没有戴手套,就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不戴手套也不会传染。他当时便泣不成声地站起身,也不顾自己正在输液,要给我跪下。”马晓靖想起当时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些艾滋病人遭受了太多的歧视,被人疏远,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有时你的一个举动,甚至都影响着他对人生的态度。”
马晓靖把自己的病人当作是家人一样,她对其他护士也是言传身教。有一位病人,得知自己患病后难以接受,隐瞒所有人后缺乏沟通和交流,一度放弃治疗想要自杀。有一天晚上他情绪激动跑出病房,一位护士壮着胆子一个人在冷清的医院里一直寻找,终于在太平间附近将病人安抚下来。在护士们的耐心护理和疏导下,这位病人渐渐接受了现实,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后来,这位病人在出院时,特地集中了所有的护士,在大家面前深鞠了三个躬。
从高干病房到感染一科,再到护理部,最后再度回到感染一科,马晓靖在这三点一线的工作调动中始终不辞辛苦,兢兢业业。在她看来,护理艾滋病人和护理一般病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反而是艾滋病人因为情况不同拥有多种复杂心理,需要耐心地进行感受和关怀。“他们有些人失去了朋友、爱人,甚至被家人另眼看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艾滋病护理工作者,我们理应给他们第二个家。”马晓靖表示,她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闫会文
门诊部医生
每日接诊40多艾滋病患者
既看病又给予心里抚慰
“闫医生,我又过来了,您再给我开点药吧!”一个看起来十分年轻的小伙子腼腆地对闫会文说。
“你别有太重的精神负担,慢慢治疗,一定会慢慢好转的。”闫会文开药的同时,宽慰着年轻人。
“好的,谢谢闫医生!”年轻人很快拿着单子出去了。
近日,记者在北京地坛医院的门诊部见到了闫会文医生,此时他正在接诊艾滋病人。
“每天接诊的艾滋病人有四五十人呢,有刚发病的,有发病多年的,有几岁的,还有花甲老人。刚得知患艾滋的人,精神状态可能会差些,所以我会在给他们看病时适当安慰一下。时间长了,他们的状态慢慢就好了。”
最开始接诊艾滋病人时,闫会文也十分害怕,总是担心被传染。穿隔离衣、戴防护手套,每次工作时,他都把防护工作做得很足。但时间久了,对艾滋病有了了解,闫会文心里的恐惧就慢慢消失了,心理上也开始接近艾滋病人。
“以前由于输血导致的艾滋病很多,现在同性恋传播的比重上升了,还有吸毒引起的。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他们心理上是有自责的,而且自动就远离了正常人,处于隔阂的状态。这时,特别需要社会上的更多人给予他们认可和关爱。其实,艾滋病并没有想象的可怕。”
在闫会文接诊的病人里,曾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不幸感染了艾滋病,还患有丙肝;当时她的细胞免疫力只有15个。刚来的时候这个女孩十分怯懦、内向,于是闫会文在给她诊断之余,总会安慰她,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
小女孩定期会跟着父母来检查,取药,一晃14年过去了,她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姑娘。
“她现在的细胞免疫力已经达到了700个,丙肝也治好了,人也慢慢活泼了。这么多年看着她一点点恢复,看着她的状态越来越好,看着她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作为医生,我很有成就感。”
闫会文说,他们的工作很繁琐,也很枯燥,而且面对的都是艾滋病患者,工作压力也大,但是能为艾滋病人解除病痛,看着他们一点点恢复,也十分自豪。
黄海静
护师
患者把感谢
一针一针缝到鞋垫里
初见黄海静,记者就被她的热情所感染。今年45岁的她身上仍然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与率真,温和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聊天方式让记者倍感亲切。黄海静是红丝带之家的一名护师。从开始接触艾滋病感染者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她的开朗活泼让地坛医院几乎所有的艾滋病患者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黄老师,他们都会亲切地叫她“静静”。黄海静说:“这么多年陪伴艾滋病患者,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亲切。”
作为护师,黄海静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随访工作,“每年四月和十月是随访期,我们通常都要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着手。”黄海静说。目前地坛医院大约有5000名艾滋病感染者,而做随访工作的包括黄海静在内只有三人,这意味着在半年的随访工作中,黄海静每天要随访一百多人,“忙的时候一天连屋都出不去。”黄海静说。
“我是红丝带之家黄老师,叫我静静就好了,我来做一个随访,对你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做一个了解。”黄海静对待每位患者都会以这样的话语开头,随后对患者的化验结果、病情、生活质量、配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询问,并事无巨细记录下来。说起随访的意义,黄海静表情严肃起来,“我希望普及艾滋病知识,让他们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慌。”
黄海静也曾经历过不了解艾滋病的阶段,虽然她曾在肝炎病房等感染性科室工作过,但开始接触艾滋病的时候,黄海静和同事们还是对此产生恐慌,“当时大家全副武装,口罩帽子手套,保护得特别严实,干完一些活后恨不得手要洗无数遍。”随着工作的深入以及对疾病的认知,长期的面对面聊天,让黄海静与病患的关系像家人一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次,一位患者给黄海静带来很多亲手缝制的鞋垫,这让黄海静感到很诧异,便问对方为什么给她带这么多鞋垫,毕竟北京没那么冷也用不上。这位患者却告诉黄海静,自己因为巨细胞感染视网膜快要失明了,希望在失明前能用一针一线表达自己对她的感谢。说到这里,黄海静眼里泛着泪光,“她当时视力就已经很不好了,做针线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她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太好,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真情,真可以说是把心缝到了里面。”
有了这次经历,让黄海静更加投入地进行自己的抗艾工作,她认为目前社会谈“艾”色变仍然是宣传不够的原因。她告诉记者,艾滋病只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日常飞沫并不会传染。对于患上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黄海静也尽己所能,依托红丝带之家组织各种大型活动、讲座,解答相应咨询的电话,让患者更加了解疾病,了解自身,坚持治疗。
黄海静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份苦并快乐着的工作,虽然工作琐碎而繁忙,但每当她看到与她相识十多年的病患仍然健康地生活着便让她顿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