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1-17
作者:
来源:
我孝 我幸福——京城“孝星榜样”的故事
截至2016年5月,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比例高居全国第二,全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二十四孝故事代代相传。今天,我们身边涌现了一批“孝星榜样”,他们是孝行典范。
2016年度北京“孝星榜样”六十位获奖名单于10月24日正式揭晓。他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常怀敬老之心,常做助老之事,孝心不必等待。
张琳洁
孝道传承之家
80后独生女
乌鸦反哺传承孝道
□本报记者 马超
“我出生在北京,作为一个80后独生女,父母对我的悉心培养是我一生所感念的。”作为2016年的北京孝星榜样,来自丰台的张琳洁说。
张琳洁告诉记者,在她幼年的记忆中,她家虽然离祖父母家很远,但每个周末,或逢年过节,还有祖父母生日的时候,父母都会骑着自行车,带着她去采购礼物和各种食材,然后再骑着自行车送到祖父母家去看望他们。
张琳洁的外祖父母去世得很早,母亲一直说她父母没福气,没来得及享受儿女的孝顺就离开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张琳洁从母亲那儿体会到的伤痛。张琳洁从小就养成了孝敬父母的习惯。上初中的时候,张琳洁放学回家发现母亲生病发烧了,父亲正好出差不在家。张琳洁便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病,回家之后洗菜做饭做家务,看护母亲服药、冰敷、卧床休息……
“我当时只是单纯的模仿着父母照顾我时所做的事情,心里浮现的是父母服侍祖父母时无微不至的身影……在我的悉心照顾下,母亲很快恢复了健康,父母夸奖我是个孝顺的女儿,我才第一次朦胧地体会乌鸦反哺的含义。”张琳洁说。
长大成人的张琳洁一直恪守着孝顺父母的准则,就像父母孝顺祖父母一样。不管工作多忙,张琳洁都会竭尽所能抽出时间去陪伴他们。父母的生日,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更是不能错过的日子。“我最爱看他们慈祥的笑脸,听他们爽朗开怀的笑声。”张琳洁说。
张琳洁父母的年龄大了,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老年疾病的威胁。2012年的一天早晨,张琳洁父亲散步回来跟张琳洁说他觉得不太舒服,张琳洁二话不说就拉着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幸亏我们看得及时,要是耽误了,很可能造成身体偏瘫甚至更严重的情况。”在医院住院期间,张琳洁怕医院的饭菜不合口味。于是,她在家为父亲制作可口又健康的饭菜,按时送去医院。怕住院枯燥无聊,张琳洁用MP3下载了很多歌曲、曲艺节目拿给父亲听,帮他解闷。出院的时候,父亲的“病友”们都羡慕地对父亲说:“看你这闺女多孝顺,你有福气啊!”
现在张琳洁有了自己的孩子,张琳洁要把孝道再传承下去。张琳洁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先给外祖父母品尝,再给父母品尝,最后才轮到自己吃;张琳洁还告诉孩子要记住外祖父母的生日和喜好,记住父母的生日和喜好,在长辈生日的时候要送祝福。张琳洁用言行告诉孩子如何孝顺父母,就像张琳洁的父母当初对她的言传身教一样。
“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了,孩子为我拿来一瓶水,对我说:‘妈妈,快快好起来’;我洗脚的时候,幼小的他也要给我帮忙。我看到孝道在传承。”张琳洁说。
兴隆都市馨园
敬老和谐社区
多样服务
让老人乐享夕阳红
□本报记者 盛丽
倾听老人心事的“夕阳红聊吧”、安装“爱心”扶手方便老人上下楼、举办“千家宴”让邻里情温暖回归……崇外街道兴隆都市馨园社区是一个回迁社区,社区居民中老人居多。为让老人们享受到舒适而且多彩的“银发生活”,社区党委探索搭建为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
走在社区,不难发现这里的楼房都是矮层楼且没有安装电梯。“每个单元门前,差不多都有数量不等的台阶。老人们进出楼门很不方便。”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刘燕回忆,“去年,老年人希望能在社区的95个单元门前的台阶旁都安装扶手,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能扶着进出楼门。”
95个单元门,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但是老人们提出要求来,再难也要帮助解决。于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来到每个单元门前,观察周边的环境。“经过筛查,我们发现其中有22个单元门不需要或已经安装了扶手,还有73个需要安装扶手。”刘燕介绍到。
安装扶手,乍一听比较简单。而做起来,环节却很繁琐。因为台阶的数量不同,所以扶手的长度也不相同。经过计算,安装扶手共需要费用1万5千元。申请报告上交,仅仅一天,街道领导便批复,给予了经费支持。随后,施工展开。用了5天时间,73个单元门前的扶手就安装完毕。
不仅如此,细心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还将扶手用胶带缠上,以防磕碰到孩子。而张贴在每个单元门上的温馨提示,更让居民感到贴心。
除了在硬件上带给老人更多便捷,社区还时刻关注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为他们送去精神上的温暖和关爱。2010年,社区开设了“夕阳红聊吧”,组建了“阳光使者陪聊队”。聊吧以“言老年之事,听老人之声,消晚年之忧,做忘年益友”为宗旨,通过倾听、聊天来缓解老年人内心的不畅。
“大爷和大妈每天来到这里,唠嗑解闷,心里觉得畅快多了。大家聚在‘聊吧’聊喜事、乐事、新鲜事;谈难事、愁事、烦心事,会唱戏的居民,还会即兴哼上几句。‘聊吧’让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多了,感情加深了,互助恢复了。”刘燕主任说。
不仅是“聊吧”丰富着社区老人的内心世界,社区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也活跃着老人的文化生活。这其中就包括居民津津乐道的“千家宴”。
2010年8月,在刘燕的倡议下举办了以“崇尚科学 健康饮食 和睦相处 温暖邻里”为主题的首届社区“千家宴”,吸引了百余户家庭带着老人参与。溜鱼片、粉蒸肉……居民们拿来了各家的拿手菜肴。
“千家宴”成了社区的节目。大家边品尝边交流,其乐融融。居委会还请来了住在小区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联合国授予的世界知名大厨、清真宴席第21代传承人舍增泰,在现场展示绝活“江米芝麻卷”。“100多道家常菜让居民感受到了邻里之情,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刘燕主任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