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1-17 作者: 来源:

  杨文忠
  家庭孝老之星
  睡8年沙发
  只为照顾抑郁症老岳父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北京市敬老爱老助老模范杨文忠的家在丰台区高立庄村一处回迁楼里,已是四世同堂的家庭内,到处洋溢着温暖又和谐的气氛。热情的杨文忠告诉记者,“孝道是一种家风,亲情相融,代代相传。”
  杨文忠在高立庄村卫生队工作。工作之外,他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照顾83岁的“老丈人” 韩炳森。“自从1982年,我进入这个家,就一直担负着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特别是几年前老爷子开始生病,就更离不开我了。”杨文忠告诉记者。当年老房子面临拆迁,杨文忠的岳父因为不愿离开老家,而患上了抑郁症,随后性情大变,身边也离不开人照顾了。
  “患病后的老人沉默少言,常常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杨文忠回忆。有一次,老人因为对社会不满,居然在凌晨5点多钟,就离家出走,去“告状”。
  “当时不知道老人去哪儿了,我就动员全家,满大街找人。”杨文忠告诉记者,因为怕开车找人容易错过,他就步行走街串巷,到处找。“伏天里,我顶着大太阳,心里焦急,找了整整一天。”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钟,才有了老爷子的消息。
  “那次真的把我吓坏了。”杨文忠说,也就是老人那次出走之后,家人带老人去看病,才真正确诊老人患了抑郁症。“抑郁症可不是小病,从那以后,我连睡觉都要睁一只眼睛看着他,生怕出点什么事。”
  “老人出门就得有人跟着,老人吃药也得有人看着。”杨文忠指着自己的沙发告诉记者,因为担心岳父半夜出走或偷偷拿药吃,他最近这8年时间里,晚上一直睡在沙发上,老爷子有点“风吹草动”杨文忠就睡不着觉了。“就这8年多时间里,老爷子曾自杀7次,每一次都被我救了回来。”杨文忠说,“生命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老爷子应该享享福。”
  老爷子喜欢泡澡,杨文忠就每周都带他去澡堂子搓澡、修脚;老爷子喜欢遛弯,杨文忠就鼓励他下楼跟老街坊串门;“最近两年,老爷子的抑郁症有所好转,没再琢磨自杀的事情,虽然脾气还是很不好,但我已经很知足了。”现如今的杨文忠,晚上依旧睡在沙发上,以防万一。
  人岁数大了,容易生病,三天两头求医问药也是常有的事情,“只要老爹有一点不舒服,我们就带着去医院看病,这些年算是从头到脚都治遍了。”杨文忠说。记得一次,老爷子因为肺感染住院,同病房好几个病人都因此病去世了,因为担心老爷子,杨文忠细心陪护,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大夫……在医院里度过了44天,老爷子终于康复了。”
  老人患病时的悉心照顾,日常起居的周到耐心,让杨文忠成为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大孝子”,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其实是个“特殊的家庭”。杨文忠常说,“我们这个家就是缘分凑起来的。”除了他这个“倒插门”的女婿,杨文忠的妻子也是从叔叔家过继来的,夫妻二人与老爷子都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可细想起来,哪个家不是凑起来的呢。”
  杨文忠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天,自从我倒插门进了这个家,我就有责任把这片天顶好咯。”
  现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杨文忠夫妇要照顾年迈的老爹,还有不满三岁的孙子,“上有老可孝敬,下有儿孙环膝,也算是一种幸福。”杨文忠告诉记者,他的一双儿女都已成家,也很孝顺,外孙女和小孙子都很乖巧懂事,算得上是和谐兴家。而对于自己践行孝道,传承美德,杨文忠淡淡一笑,说:“良知所致,家风所向。”
 
  郭云
  行业助老之星
  “持之以恒”+“创新”
  在养老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本报记者 于彧
  朝阳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多年来以完善街道养老服务体系为主,竭力提供多样、快捷、优质的社区服务,受到社区居民和上级单位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中心工作人员郭云多年如一日地带领“一班人”勤奋工作,努力奋斗。从部队转业到服务奥运,郭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养老工作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党员,她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在服务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将养老助老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她时时不忘创新养老工作,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了一名敬老之星。
  从部队转业后,郭云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信息员从事胡同整治工作,并在奥运会后来到了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开始接触养老工作。郭云此前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养老工作联系在一起。刚到中心看到只有三四位临时工就像看摊儿似的工作状态时,更是让她心里一下“拔凉拔凉的”。“站在门口,看着库房似的办公室,以及工作人员散漫的工作状态,跟我原来在部队里的感觉天壤之别,看到那个局面心里挺凉的,难道我一辈子就守在胡同里吗?”郭云说。
  在郭云摇摆不定的时候,她一直信奉的格言“有为才有位”成为了她的支撑。当时中心一穷二白,就连到东城区图书馆拉书都要靠他们自己骑着三轮车去拉。不过在郭云看来,“你想让别人关注你的工作一定要靠自己干。”
  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非常琐碎而且并没有一个工作主题,用郭云的话说就是“街道办公室有什么事,就派给我们,我们跟着干。”2009年10月市里推行居家养老补贴政策,让郭云的工作迎来了转机。这项政策由民政科审核落实,并由社区服务中心为辖区老年人服务,这让郭云觉得“这就是体现我们社区服务中心价值的工作。”
  不过对于养老服务,郭云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单单是建“15分钟小餐桌”解决老人吃饭这样的小问题,也成了他们必须挑战的大难题。“我和同事在辖区四处寻找能够提供小餐桌的供应商,对方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以为我们是骗子。”郭云尴尬地笑着说。从死磕到讲究方式方法,一路上的实践让郭云慢慢成长,“我们跟各个居委会打招呼,让居委会去推荐服务机构和网点。此外,我们做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胸牌,告诉对方我们是街道办事处的人员 。这样正规一些也让对方更容易接待我们。”就这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餐、小修小补、理发、综合维修、通过几个月的时间,社区服务中心便把地区一些基础的服务商梳理上来。
  随着市里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化以及社会逐渐对此加强了认知,服务中心的供应商从开始没得可选,到后来可以优中取优。这时候郭云便成了把关人。郭云提出对供应商进行规范化、模式化管理,要求每年与服务商进行签约,通过规范化合同规定服务质量,响应时间、违约赔偿以及落实情况,并由律师共同参与合同的编写。此外,老人来电要求的所有服务都有记录,并成为一套很有效的档案。这种管理模式后来也成为了东城区其他街道的模板。
  如今面对辖区老人寿命的延长,要求郭云的工作重心从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向康复和理疗进行转变。建立社区“养老驿站”为老人提供打尖歇脚以及普惠老人的文化活动;构建信息员、巡视员、宣讲员、护理员这“四员服务”,为地区特困空巢两类人群解决后顾之忧;为每位老人建立一本自己的册子和一个档案,实行精准化服务……郭云的创新养老工作之路从未间断。
  虽然郭云的工作并不能尽善尽美,被误解、受委屈对她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养老工作,郭云从来不忘初心。“每每入户深入到老人家中,看到老人非常困难的局面,我觉得即便不是专业做这方面工作的人都会想搭一把手;另一方面,做养老工作困难的确很多,有位老人曾告诉我,‘种庄稼要怕拉拉蛄叫那就别种庄稼了。如果你连克服这点困难的信心都没有,说明你做的工作不够好。’我觉得这些老人给我的善意劝慰,不管对我的工作还是对我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帮助。正是他们对我的支持,让我遇到困难仍然有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