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1-10 作者: 来源:

  为了那份健康的约定——家庭医生的故事
  看病排长队,专家号难挂,儿女不能在身边照顾……一个个烦恼成为人们看病路上的绊脚石,让看病更方便成了每位患者的渴望。就在这时,家庭医生来敲门了。居民只需在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由选择服务团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签署一份《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便可免费享受健康“点对点”服务。
  在北京,家庭医生为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手机24小时为健康开通绿色通道。一句句叮嘱的话语,一次次细心的诊断,为了那份健康的约定,他们时刻准备着,甘当人们健康的守护者……
 
  李智莉
  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既是医生
  又是病人的朋友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通过多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开展,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的每一位医生都签约了近千名居民和患者,他们与病人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不再是只给病人治疗疾病的人,更是病人的朋友,长时间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对家庭医生有着踏实的信赖,他们愿意对医生诉说自己的烦恼与担忧。李智莉就是一名深受大家信赖的优秀家庭医生。
      今年73岁的张阿姨,是李智莉医生的签约病人。张阿姨有高血压,而且既往有乳腺癌病史。最近,她又来找李智莉了。这次,张阿姨发热咳嗽,在发热门诊检查出血常规异常,医院给予其氧氟沙星静脉点滴,她便要求转回社区输液,李智莉并没有马上给她开转诊单。“虽然患者已退热,但她来后还是不断咳嗽。我仔细询问情况后,在胸部体检时发现她右肺底有细小的湿罗音,于是建议她进行胸片检查,结果胸片显示右肺有斑片影。”
      经过进一步的诊治,结合病人情况,李医生转介张阿姨到肿瘤医院检查,做CT后发现肺部肿瘤,随后做了气管镜,最后确诊为肺癌。
      “我这病,由于发现早,没有转移,现在正在进行靶向治疗,效果不错。如今,我定期跟李医生预约复诊。十分感谢她,让我在初期就发现了自己的病。如果当时没在她的建议下做进一步检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张阿姨面色沉重地说。
“家庭医生在给病人诊治时,可以利用自己对病人长期照顾的优势,从病人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疾病的症状,从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李智莉说。
      传统的医疗只着重于疾病本身,或是说病人就医时医生只看到一个器官,头脑反映出的是一种疾病在一个个体上的演变。家庭医生是团队并肩作战,注重病人系统的管理,以人为中心,重视医学艺术胜于医学技术。“我们家庭医生不再局限于身体的组织器官,而是把病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兼顾人的生理、情感等多方面需求。”李智莉表示。
      有一位老年男性,患糖尿病10余年,李智莉定期会对他进行随访,但最近一段时间,李智莉发现病人的血糖没有达标且出现尿蛋白。根据情况,李智莉及时把病人转往上级糖尿病专科治疗。半个月后,病人再次找到李大夫,他担心自己注射胰岛素方法或部位不对,而家里的血糖仪也总用不好。这时,李医生就把病人转介到团队的全科护士,由全科护士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并定期安排下一次随访。
      “我们对这位患者的管理过程包括转介和随诊,这在传统医疗模式中是比较缺乏的,而且有别于传统医疗行为中只关注此时此刻病情的做法,我们采取的是全程的动态监督。”李智莉自豪地说。
 
  李云飞
  海淀区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患者微信群
  定期发布健康知识
  □ 本报记者 白莹
  几年前,双榆树街道74岁李爷爷曾得过中风,病情稳定后却落下了癫痫的后遗症。有几次,李爷爷走着走着就摔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情况很是危急。每当这时,李云飞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他医治。
  季节交替时,李云飞会背上药箱去李爷爷家上门给他看病,帮他量血压,送给他健康手册,叮嘱他健康、合理用药,把血压控制好。如今,李爷爷气色好,胃口好,人也很健康。“有时感冒发烧,我会去服务站打针,这是要收费的。可哪儿不舒服,咨询他都是免费的,而且李大夫还经常上门给我看病。”李爷爷说,有了李云飞,他都不用上大医院了,在家门口看病很方便。
  其实,在双榆树街道,像李爷爷这样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并不少。李云飞经常上门为他们看病,提醒他们备齐常用药,而且要按时服用。
  李云飞家离他的工作所在地很近,步行只要几分钟。每天早晨一出门,路上总是不断有人“李医生”、“李医生”地与他打招呼。“听了心里挺舒服,所以就要做得更好。”
  “我原本学中医,2010年才来到海淀区双榆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我的专业最适合做社区医生的工作了。”他说。平日里,李云飞不仅免费上门为社区的一些老年患者看病,还经常给其他社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老人免费看病。
  目前,作为家庭医生的李云飞,“签约”服务对象已经超过了1800人,其中八成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除了偶有患者会因为感冒发热、胃胀膝盖痛之类的,临时跑来挂个号,其他的张大妈李大爷,他差不多都能“对上号”。而他们每个月都会如约来李云飞的门诊,量量血压、测测血糖,再配足一个月的药。
  李云飞的手机里存了300多名患者的手机号。平时,他会发些出诊信息给大家。最近,他又建了一个患者微信群,“做事情又方便了许多。”他说,“每到换季时,我都会在上面发些养生知识,健康常识,特别受大家欢迎。有的患者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会通过微信联系我,向我咨询。”
  33岁的李云飞坦言,做了6年的基层医生,最近几年做得最辛苦,但是也最带劲,因为目标明确,用得上力气,也看得到成绩。为附近居民、特别是有需求的签约老年人做健康“守门人”,在李云飞心里,就是“管”好他们的血压、血脂、血糖,就是“教”会他们平日里如何保健预防,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帮”他们联系到合适的上级医院或医生。
  在双榆树街道,不少居民们都爱找李云飞看病。因为他用药谨慎,能吃药治好的病绝不打针,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上门为困难群体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治病时,李云飞也总是尽可能为他们多做一点服务。为此,患者和家属们总是把由衷的“感谢”挂在嘴边。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