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1-10
作者:
来源:
王艳艳
昌平区回龙观社区昌艺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当好居民健康守护者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王艳艳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也是一名家庭医生。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昌平区昌艺园小区中间。上下班间隙,王艳艳总能遇到自己熟悉的签约病人。“吴大妈,今天吃的什么啊?有没有注意自己饮食,检测自己的血糖?”简单的几句叮嘱,让医患之间流露出浓浓的亲近感。
“身为家庭医生,我要做的,就是当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帮助老百姓享受健康生活。”王艳艳告诉记者,自2010年从昌平区医院调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她就坚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坚守在距离居民最近的岗位一线,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其中。每天六点半出门,七点半达到单位,八点钟微笑着开始接诊……这样的工作,王艳艳坚守了6年。
每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全科护士、一名预防保健人员组成。据统计,王艳艳所在的昌艺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为5.3万多居民提供服务。这个人口数字,足以让站里的三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忙开了锅,他们除了要日常接诊外,还要为前来就诊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签约病人开展专项服务、组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王艳艳给记者看了一份《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上面详细注明了家庭医生与签约病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签约病人可以享受到的特色服务。“我们要为签约病人提供预约就诊服务,为他们做健康评估,每年还要安排他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每月开展一次健康教育等,总计20个服务项目,全方位地关注居民健康。”王艳艳说,截止到目前,她所在团队的签约病人数已达到了2800余位。
其中,60岁的吴玉英老人是王艳艳的“铁杆粉丝”。“吴大妈身患糖尿病已有10年以上的病史,每天都要定时打胰岛素,控制血糖。”王艳艳说,从刚一接手吴大妈的健康档案,她就不忘时刻监控和提醒吴大妈注意饮食,“有时候,吴大妈从超市买菜回来,都会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里来坐一坐,只要被我遇见,我必定叮嘱她注意。”王艳艳的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并没有惹得吴玉英老人不高兴,反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有一次,吴玉英计划要到四川旅游,出发前,特地跑来问自己的家庭医生:“王大夫,我出去玩,没办法携带胰岛素,应该吃什么药啊?”王艳艳为吴玉英调了药,还反复叮嘱她,在外面旅游同样要注意饮食,回来后第一时间来做糖化检查。
王艳艳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像个话唠一样,反复叮嘱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要注意饮食、注意运动,实际上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宣传教育,慢慢转变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组织不同规模的健康大课堂,把一些健康的生活常识告诉居民,让更多的人关注健康,享受健康生活。”王艳艳介绍,每次健康大讲堂都受到居民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带着问题听课,与讲座医生亲密互动,诉说自己的健康疑问。
“这种沟通方式,让我们医患之间更亲近,交流也更顺畅了。”王艳艳笑着说,她很爱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居民们把健康的这份责任交到她手中,是一份厚重的信任,也是她不断努力的最大动力。
据了解,在昌平区回龙观社区里,像王艳艳这样的家庭生服务团队共有37个,他们的服务人口总数多达40余万人,其中,已签约的病人数目为11万余人。工作在社区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早已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守护神”。他们日复一日地守候着老百姓的健康,就像王艳艳一样。
谢妍
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真心付出换来病人的“不离不弃”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孙大爷,您继续保持,下个月这个时候再来,别忘了!”刚刚给一位老先生介绍完检查情况,谢妍又忙不迭地开始嘱咐下次的就诊时间。
谢妍是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与坐在对面的孙大爷虽然是认识很多年的“老朋友”,可直到今年,她才跟大爷签约,成为他的家庭医生。“这其中,还是一段惊险的故事呢。”谢妍说。
原来,孙大爷和老伴住在教场口9号院。老伴身体不好,平时需要用药,而且家离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远,所以平日里老伴的药,他都是在这里拿。一来二去,就跟谢妍熟悉了。聊天中,谢妍得知孙大爷的心脏也不太好,就建议他签约家庭医生。
“我告诉孙大爷,签约完全是免费的,我们可以帮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帮他免费体检,给他制定合理的用药、饮食计划。可是大爷却不感兴趣。我跟他说过几次,我们团队的护士也打过几次电话,可是他都说没事,不用了。”谢妍说,“我知道,那个时候,孙大爷是嫌麻烦。因为,一旦签约,他就要找固定大夫看病,而且我们每个月要对他进行一到两次的随访,还要督促他吃什么、喝什么,怎么锻炼,怎么吃药。”
病人不愿意签约,医生就不能强求。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孙大爷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急忙来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谢妍问诊后,立刻给他做了个心电图,结果是急性心梗。抢救之后,谢妍帮孙大爷联系了120,给他转诊到了安贞医院。当时,孙大爷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安贞医院大夫建议,不做支架,直接搭桥。可是孙大爷从来没有动过手术,心里害怕,希望能够保守治疗。就这样,他在ICU里住了一个多星期,总算逃过这一劫。出院后,他主动找到谢妍,要求跟她签约。
“孙大爷说,他知道,那天是发现及时,转诊及时,要不然他就有生命危险了。”谢妍微笑着说,“虽然大爷最后没有做手术,而是采取了保守治疗的方案,但是他开始重视自己的疾病了,也希望我们帮他进行健康管理。现在,我说的话特别管用。办健康讲座,他也经常过来听。”
谢妍对病患的真心付出,也换来了他们的“不离不弃”。“因为拆迁,我们的一些签约患者搬到了昌平的清河、回龙观等地区,但是医保关系却保留在我们这里,而且还会定期回来找我看病。”
有一对家住五路通北街的老年夫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几年前,他们跟谢妍签约成为了她的病人。前段时间,老人的房子因为需要装修加固,家中又没人照顾,所以他们暂时搬到了养老院住。“养老院在丰台,离我们这比较远,我告诉他们,可以暂时把医保关系改到养老院附近的社区医院。可他们觉得在我这看了这么久的病,我一直帮他们控制得很好,不愿意换医院。现在,他们每个月都会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来找我。”谢妍平静地说着,脸上却满是欣慰。
谢妍的团队目前一共3人,除了作为全科医生的她,还有一位护士和一位防保。他们3个人管理着地区600户,2000人的健康。“说实话,我们的工作强度还是比较大的,除了正常的出诊,还有很多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工作要做。很多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可能都做不来。”
“大医院,可能就是为了治疗某一种病,而真正把病人当做一个整体来诊疗,还是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做全科医生已经11年了,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也很有发展前途。但现在,这项工作却越来越留不住人,尤其是年轻人。”谢妍忧虑地说,“专科大夫嫌我们的工作太杂,实习大夫嫌我们的工作太累。希望相关部门,在薪资待遇、专业提升、晋升机制等方面给予全科医生一些政策。真的需要更多医生加入我们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