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1-10 作者: 来源:

  刘玉江
  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年的高血压病人一个月降压成功
  □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作为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主任医师,刘玉江已经有500多名签约患者了。这500个人都有他的手机电话,遇到突发情况可以随时打电话询问。
      在这500名患者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5年前认识的刘大爷。当时,刘大爷还没有签约,挂了刘玉江的号说自己要开药。看到护士给他做的预检查单中写着血压240/150,刘玉江赶忙追问:“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血压高的?怎么这么高?治疗了没有?”“我就取药!哪那么多事啊,你怎么那么磨唧!”刘大爷的脾气不小,不客气地说道。“您这么高的指标,知道会有风险吗?”“我知道,我都脑出血过一次了,就是降不下来。我就这么高了。”“那您想过会再次出血吗?脑梗、心衰……这些后果您都了解吗?”“我都知道!”
      看到刘大爷态度坚决,刘玉江决定先满足他的要求,给他开了降压药,同时,留下了刘大爷的电话,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刘大爷。
      当天晚上,刘玉江就给刘大爷打去电话,嘱咐他一定要按规律吃药,如果出现突然的头晕、恶心、心慌、憋气等,要及时拨打120。这时,刘玉江感觉出刘大爷的态度缓和了很多,不像白天那么不耐烦了。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再次给刘大爷打电话,询问他的血压情况、吃药情况,并建议他再来社区服务中心一趟。本就是知识分子的刘大爷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
      第三天,刘大爷如约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刘玉江嘱咐得更加细致了。“首先你得把酒戒了,这个太危险。药也得坚持吃,一定要把血压控制住,然后还要降下去……”最后,刘玉江还不忘说,“我以后还会给你打电话啊!”
      随后的一周里,刘玉江每天都会给他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这天,正赶上对口支援单位的主任来坐诊,刘玉江又把刘大爷叫到了社区服务中心,请专家给他看诊。
      此后,刘玉江又经过持续观察和斟酌的用药,终于摸索出了适合刘大爷身体情况的药品。渐渐的,刘大爷的高压从240开始下降到200,又降到180、160。
      在这个过程中,刘玉江提出要作为刘大爷的家庭医生,为他建立档案,记录身体情况和用药记录。刘大爷欣然答应,态度也越来越好了。偶尔和刘玉江在路上碰见了,刘大爷还会说上几句话,开开玩笑。
      一个月的时间,刘大爷的血压降到了120/80。“你太棒了!我之前觉得你们社区医生干不了什么,也就开开药。没想到真能把我这个15年的高血压降下来。我之前跑了很多医院都没有降下来,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刘大爷高兴地逢人就夸刘大夫,还向身边的高血压朋友推荐他。
      “只要我们耐心地去做些事情,病人总会认可。”刘玉江说,签约之初,医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获得患者的信任。
      对于社区内残疾或行动困难的家庭,他还提供送药上门服务。社区内的姚大娘一直在刘玉江这里看病,可是这几年,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一次看病路上,200多米的路程她就晕倒了两次。得知情况后,刘玉江提出当姚大娘有需求的时候就打电话,并让邻居把医保卡带来,他开完药,下班后给姚大娘送过去。
    “社区医生管理的都是这个地区的百姓。俗话说低头不见抬头见,有一个好口碑非常重要。”刘玉江说到,“医生的口碑不是靠宣传,而是靠老百姓口口相传。这样,社区医院才能越做越好。”
 
  杨桢
  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85后”家庭医生
  荣誉感来自居民的信任
  □本报实习记者 唐诗 文/摄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加重了空气中的凉意。下午三点,杨桢前往此前已经约好的病患家中,为其提供预约家庭医生服务。
  2008年,杨桢开始在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全科医生,2012年担任玉林里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今年,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为全市第一批“医养结合”家庭医生试点单位,杨桢便和另一名同事负责起社区里7名签约病患的上门就医用药工作。
  “您最近得少喝豆浆啦。”杨桢来到年过八旬的胡大爷家后,首先查看了他的出院单,发现胡大爷的尿酸过高,得知胡大爷最近经常喝豆浆后,于是这样提醒道。胡大爷刚出院没几天,除了有着十余年的复杂病史外,行动能力也十分有限。杨桢一边询问胡大爷近期的身体变化、用药情况和饮食习惯,一边为其测量血压、检查心跳。检查完毕,杨桢还不忘帮助胡大爷整理好被拉上来的毛外衣。
  随后,杨桢核对了胡大爷面前移动桌上瓶瓶罐罐的药物,对其用药种类、剂量和日常饮食等方面都作了建议。“你得多吃鱼肉、鸡肉,少吃红肉,上次来我也跟您说了吧?”谁知胡大爷却一脸认真地答道:“没说。”一旁的胡大爷老伴儿连忙说:“上回杨医生来就说过了,你不喜欢吃就选择性记忆,还说没说。”说完大家都笑了。杨桢的上门诊疗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着。
  “他上下床都需要搀扶,再加上孩子平时工作忙,隔三差五带着他出门看病真是不方便,没那个精力。”胡大爷的老伴儿告诉记者。今年十月份,胡大爷签约了家庭医生。这次是胡大爷出院后杨桢第三次上门诊疗。“到大医院看病的人太多,签约了家庭医生可就不一样了,杨医生能直接对接我们,看病、用药都很清晰,解决了我们需要多次上医院的问题。”
  “胡大爷,您要在家要多按摩,多活动身体,就像这样。” 临走前,杨桢还提醒胡大爷。说着话,她把双臂举过头顶伸展身体,进行示范。
  作为家庭医生,与患者的良性沟通很必要。不管是预约门诊还是突发的上门诊疗,杨桢都会尽量与病患保持有效沟通。而她负责任的态度,更是赢得了病患的认可。记得今年九月份,杨桢为一名糖尿病患者上门诊疗。“当时,患者的血压高压180,这种情况家属不知道如何正确用药。当天我加大了患者的用药剂量,第二天我去复诊时,病人的血压总算恢复了正常。”
  “最重要的是取得患者的信任。”被问及如何与患者高效沟通时,杨桢说,“我觉得要取得信任,就要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然后就是要有亲和力,还要让病人感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们的健康。”谈及家庭医生的发展,杨桢说:“中国目前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工作繁忙,除了目前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家庭医生项目可以探索与大型医院的合作模式,不仅方便患者,还能在医院床位紧张的现状下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其实,杨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平日的工作并不轻松。“我要对各种工作报表进行汇总、安排值班、协调人员工作、与卫生中心对接。”她说,“虽然有时做这些工作再加上家庭医生的出诊会比较辛苦,但面对病患信任的目光,满意的笑脸,内心总会产生作为一名医生的荣誉感。”
  由于工作繁忙,杨桢常常会把上门诊疗安排在下班后。85年出生的她颇有信心地说,“虽然工作量大,但我还年轻,并没感到工作与生活有冲突。”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