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1-04 作者: 来源:

  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和您分享职业的荣耀
  即将到来的11月8日,是第16个记者节。而这一天,对于我们这些新闻的信徒来说,却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这一天,在万家灯火点亮的时刻,我们依然还在小心地校对、编排着每一个文字和版面。
  其实,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从迈进门槛那天起,就意味着与节假日再无关联。随时突发的事件,分秒更新的信息,肩头沉重的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去关注时代的变迁,传递明天的希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录历史”“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在为此付出心血、洒下汗水的同时,收获的是记者这份职业带来的荣耀。
 
  用图片讲述
  职工的故事
  □本报记者  周世杰
  2011年,报社开设了视觉版,以图片的报道形式讲述北京各行各业的职工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劳动模范、有自学成才的首席技工;有常年坚守在一线的普通职工、还有自主创业的劳动者……
  那么,怎样才能讲好职工的故事,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深切体会到,只有走到职工中去,深入到生产一线,才能寻觅到最鲜活的新闻素材,拍出最生动、真实的感人故事。
  记得每逢重大节日,当人们一家团聚,或是举家出游享受快乐假日的时候,我们摄影部的记者,总是把镜头对准那些为了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职工。
  2015年年三十儿的中午,人们纷纷赶车回家团聚,然而,在北京火车站西侧,两名环卫工人清扫完路面,在一块空地吃午饭,一个火烧、三个包子、一杯水,就是他们的午餐。见此情景,我迅速用相机拍记录下并采访了他们。图片发表后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我们自己。
  2013年春天雨季到来之前,排水集团对城市老旧地下管道进行改造和清理,摄影记者深夜和工人一起钻地下排水道;夏天北京电力为保障百姓供电抢修线路,摄影记者一同前往;初冬供暖前,热力集团检查地下管道,和工人一起爬进地下管线、一起流汗,用镜头记录了工人艰辛的劳动场面,用图片讲述了行业职工为保北京百姓的温暖和平安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几年来,我和摄影部的6名同事,深入一线用镜头讲述了90多名劳动模范的故事,这些劳模用奉献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们身先士卒,工作夜以继日却总是一丝不苟,以无私奉献与忠诚敬业诠释着“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的道理。
  要想拍出生动感人的图片故事,就要到职工中去和他们交朋友。多年来,我们在一线采访,和很多企业职工成为了好朋友。
  一次,工会组织专列送农民工回家过年,我们一同采访。列车刚到达湖北十堰,一个小伙子冲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您还记得我吗?我是王兵啊!您一定要到我家坐坐!”我忽然想起他就是我采访过的电焊技术能手。“谢谢你,我还有采访任务,等有机会再到你家!”说完我就继续工作。等我采访完刚一出站,我看见王兵坐在行李上正在等我。见我过来,他拉着我的手就上了旁边的一辆车,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大约10公里,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我们刚一下车,就响起了鞭炮。“这是欢迎您的,刚才我给家里打了电话,说有贵宾要来。”说完他就把我拉进屋里,指着墙上的《劳动午报》说:“您看,就是您把我登在报纸上,全村的人都来看,说我是名人了!”这时,饭菜端上来了,我和他们吃了一顿团圆饭,从那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
  像这样的故事,在午报摄影部还有很多……
 
  关注弱势群体
  是记者的责任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李迎春,一个20多岁的女孩,头部90%烫伤。没有工作,没有房子,父亲高位截瘫,母亲患癫痫症,全家靠父亲2000元的退休金和低保度日。李迎春在顺义的住处里,两张大床,一个破旧沙发就是全部家具。
  两年前的冬天,我曾采访过这个叫李迎春的姑娘,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值冬天,我们驱车来到顺义,呼呼的北风,吹在脸上,会隐隐地疼。到小区门口时,一个身材细长、穿黄色羽绒服、留着漂亮长头发的女孩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当时我就疑惑,这是我要采访的那个头部90%烫伤的女孩吗?远看完全很漂亮啊。可是当她靠近我,摘下口罩,我看到了她光秃秃的头上,只在后脑勺有些头发。下巴遍布疤痕,眼角、脸部仿佛被扯皱了,活像老太太的脸。一开口,迎春泪就下来了:“我想要一份工作,可以养家,可以攒钱整容。”
  李迎春两岁时,掉进了滚烫的粥锅里,头部90%烫伤。她的父亲是京煤集团城子矿的矿工李燕,母亲孟秀梅有精神分裂症,全家人就挤在一间小平房里。
  从小迎春就活在别人的冷眼中,她的爸爸为了给她攒钱整容,曾经献过15次血,在迎春12岁时,一场噩耗降临到父亲李燕身上,由于长期劳累,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李燕高位截瘫了。这时候李燕刚刚攒了8000元,为女儿整形的希望在病魔面前,再次破灭。
  父亲的瘫痪对迎春是毁灭性的打击,自杀这个念头像魔鬼一样整日纠缠在迎春心中。半年后的暑假,她用家里的碎玻璃片,使劲朝手腕上一划,鲜红的血汩汩而出,在母亲及时送医下,她没有大碍,留下了一个伤疤。由于父亲大小便不能自理,所以迎春经常要帮爸爸洗换下来的脏衣裤,但她从无怨言,也从不乱花家里一分钱。在学校,她从不迟到早退,从小学起,迎春的成绩就一直保持在班里前三名。学校里各项文体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她还多次在长跑比赛中获冠军。
  在迎春19岁时,她的母亲患了癫痫症,这年夏天,李燕卖房得了两万元,又从亲戚处借了一万元,拿着三万元,为迎春进行了嘴部整形。没有住所的迎春一家开始了漂泊,一年四季,几乎就是什么菜便宜吃什么,肉都很少吃,但迎春一直很孝顺,每天变着法子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
  采访的笔记整整做了20多页,我几乎是流着泪写成了《如花女孩,90%烫伤:“请给我一点爱”》,当时单位将这篇稿件评成了好稿,后来我也跟迎春联系过,工会介入后,开始积极为迎春找工作,进行困难帮扶,还有爱心企业家去迎春家里看望,看着迎春那么开朗乐观坚强的状态,我也很为她开心。
  作为一名记者,走进基层,用自己的笔将普通群众中的辛酸故事和经历写出来,呼吁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他们,是记者的责任,我们也从中收获到满满的成就感。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