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1-04 作者: 来源:

  法制报道 
  让我对人生
  有了特别感受
  □本报记者  李一然
  作为跑政法口的一名记者,这些年在派出所、看守所、检察院、法院、监狱等处,看到过很多令人心酸的场景。而记忆最深的,是2002年春节前夕,我在北京女子监狱的那次采访。
  记得在2002年春节前的几天,北京市女子监狱礼堂内挂满彩带、彩灯,“欢度春节”横幅和大红福字,处处显示出节日的欢乐气氛。礼堂内,身穿囚服的服刑人员按班组整齐地坐在三十多厘米高的塑料小凳上,等待春节联欢会的开始,几十位服刑人员的家属也被监狱方邀请来观看联欢会表演。
  联欢会节目很丰富,有舞蹈、唱歌、器乐、诗朗诵、小品等。表演节目的有干警、服刑人员。其中最震撼的,是服刑人员舞蹈队的现代舞表演。舞台上,三十多名年轻、漂亮、活力四射的姑娘,身穿有明显囚服特征的舞蹈服,伴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或伸臂、仰头、踢腿、跳跃、转身、跺脚,用形体语言,展现她们告别昨天,奔向明天的心声。
  演出中,礼堂内不时发出笑声、掌声。监狱干警笑了、服刑人员笑了、前来采访的记者笑了,而几十位服刑人员的亲属,只是静静地坐在台下,表情凝重地看着舞台。即便有人认出了在台上表演节目的就有自己的亲人,此时也只能远远看着。当服刑人员合唱队开始唱歌时,服刑人员亲属队伍中,一位大姐坐着向前探着身子,使劲盯着台上看,在场内响起掌声、笑声时,这位大姐掏出纸巾,低头悄悄开始擦泪。
      演出结束后,干警们将瓜子、花生、水果摆在一个个圆桌上,然后宣布亲情会见开始。这时只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在亲友的搀扶下,向一张圆桌走来。圆桌旁,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服刑人员迎了上去,叫了声“妈。”随后母女抱在一起大声痛哭,旁边的女干警也为之流泪。
  后来经过很多次采访,我深深感触到,触犯刑法,失去自由的人,除了给被害人及其家属、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外,受伤害最深的,还有你的家人。
      记得一次我去法院旁听案件,只见因哥们义气伤人的小伙子被押出法庭后,旁听席上母亲上前“扑通”一声给法官下跪说:“求您了,救救我儿子。”还有一个痴情女,为男友还赌债贪污,被判刑十年。而从她被抓那年起,她的父母就再也没有过过任何节日。还有一位母亲在孩子进监狱后,上班舍近求远,将家搬到监狱附近。别人问“为什么?”这位母亲说:“晚上下班我上楼一开灯,远处监狱里的儿子就能看到自己的家。”还有一对夫妻,孩子被抓后,轻信骗子拿钱能捞人的谎言,卖房筹钱,结果竹篮打水,陷入困境。类似的事,不胜枚举。
  法律,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触碰的红线。法制报道让我对人生有了特别的感受。
 
  记者职业
  让我近距离
  感悟“英雄”
  □本报记者 刘欣欣
  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战地女记者的人物报道,战争的惨烈如同黑色的魔鬼,吞噬着城市、士兵和无辜的百姓。而这位女记者在我心中的形象如同一枝红色的花朵,持续地绽放、再绽放……
  第一次感受到女性看似柔弱的肩膀,却也可以承担起这样沉重的责任。我把这篇报道剪了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放在自己写字台第一个抽屉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会拿出来看上几遍,总觉得能从中汲取力量。
  现在回想起来,多少都是受了那篇报道,以及后来看的更多战地记者故事的影响,我才选择了记者这个行当。例如前不久的一个周六,北京第二届外国人篮球赛的开幕式上,马布里现身并致辞。不想错过口里的每一个新闻,我早早出门,独自驱车50公里来到现场。往返100公里,加上堵车路段多,这天开了将近4个小时的车。然而,这则新闻的稿费仅能勉强够得上高速公路的过路费。通俗的讲,干了半天的活儿,不仅没赚钱还赔了。
  如果说心里没有一点怨念,是不可能的。但每当这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条小路,给我信念,鼓励我继续努力。那是去年,我采访全国劳动模范梁会兰时,通往她家的是一条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小路。她的居住环境让我十分诧异。梁会兰19岁从河北来到京棉二厂当临时工,不到一年的时间不仅入了团,还成为了厂团支部“学雷锋”小组的组长,带着20多名组员深入社区,服务孤寡老人,从无怨言。
  2006年,梁会兰下岗了。本来,她可以借着找工作的机会,离开社区,抛下那些“大包袱”。但梁会兰最终选择留在社区,继续照顾那些老人。“咱们都这么熟悉了,你要是走了,我们肯定得少活几年。”梁会兰回忆起她照顾多年的金阿姨劝她不要走时说过的话,红了眼眶。就在那时,她下定决心,“凡是和我结对子的老人,只要他们健在,我就一直照顾下去。” 
  在厂里时,梁会兰也是个能手,厂子改制时,不少人找她去工作,说凭她的技术肯定能当个领导,活儿不累还挣钱多。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梁会兰干脆不再找固定的工作,干起了家政小时工。她选择陪伴老人,就注定选择一条清苦的道路。女儿上小学时,都已经在北京的学校报上名,但需要3万元赞助费,这让梁会兰为难了。最终她狠下心,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每每回忆起采访过的那些劳动模范们,我就会感觉到“英雄”就在我的身边,总能从他们身上汲取新的力量,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次迈开腿,奔向下一个采访现场。
 
  我是第一个采访
  全国劳模廖明的记者
  □本报记者 周美玉
  “她是第一个采访我的记者。”再次采访廖明时,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眼里透着亲切,跟徒弟这样介绍我。廖明是地铁13号线的列车司机,也是全国安全里程100万公里的创造者,还是世界范围内安全驾驶地铁列车里程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那还是在2012年底,在北京地铁工作了27年的廖明,已经安全运营86.7522万公里无事故,他当时已经是北京地铁公司“金手柄”的获得者。在他的安全行驶记录上不仅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还累计防止了10起安全事故。
  我通过北京地铁公司宣传部联系上了廖明,约好在他驾驶列车经过的13号线北苑站上车,近距离感受一下他工作时的状态。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上午9点42分时列车会进站,让我在车头处等候。采访当天,我提前10分钟走上站台,当廖明驾驶的列车进站时,表上显示的时间正好是9点42分。当我为驾驶列车的时间还能这么精准感到赞叹时,廖明淡淡地说:“驾驶规章严格要求,时间精确到要以秒计算。”
  廖明带我进入列车驾驶室,看着远方延伸的铁轨被脚下的列车一点点吞噬,这样的采访经历很难得。为了安全起见,我能进入驾驶室是经过北京地铁公司层层批准的。我坐在角落里,看着他和徒弟规范的驾驶,感受着列车的平稳运行。期间,廖明把操作的要点对徒弟一点点讲解。我不敢多说话,担心使他们分神,只用采访本把他们的工作状态都记录下来。稿件见报后,廖明特地打来电话,他说,我是第一个采访他的记者,稿件描写的很多细节,他都不曾在意,说我的报道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近几年,90万公里、96万公里、98万公里、100万公里…… 廖明安全驾驶地铁里程的纪录不断地刷新,越来越多的记者采访他,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见诸于各个媒体。随着廖明先后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我又采访过他几次。他对于我的采访邀约从不拒绝,而每次见面,他都会对身边的人介绍说,我是第一个采访他的记者。
  其实,廖明是个平凡的人,每天驾驶着地铁列车为乘客出行服务。但殊不知,平凡中也会显现出伟大,正是他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创造出安全驾驶地铁列车百公里的纪录,保障了乘客的出行安全。通过报道,能让读者了解到廖明平凡工作中的闪光点,因为作为一名地铁司机,别说出事故,就是出现短短的5分钟晚点,安全行车公里都要归零。所以廖明能累计百万公里的安全里程,说明工作中任何细节都未出错。而记者的责任之一,也是将生活中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切实的报道出来,弘扬他们的精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