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1-04 作者: 来源:

  职工雨夜换铁轨
  令我至今难忘
  □本报记者 曹海英
  从事记者十余年,我采访过医生、教师、工人、农民……也走访过许多企业、去过许多施工现场。在这些采访中,有这么一群人让我至今难忘。
  你知道吗?凌晨两点多钟,大多数人都在温暖的家中熟睡。但在铁路线上,有这么一群人,已开始工作了……
  六年前,我来到丰沙线,见证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10月13日凌晨3点,在丰沙线下行81.007公里至82.037公里处,我看到运送来的新铁轨已在铁路两侧排起了长龙,500余名工人分布在沿线 1000 米长的铁轨上,忙碌地做着换轨前的准备工作。现场,工人们有的给螺丝涂油,有的松螺丝,有的把松下的螺丝取下放在铁路边,还有的拿着编织袋捡铁路边上的旧料……一道工序完成后,下一道工序就立马跟上,工人之间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人虽然很多但一切井井有条。前方安全防护员的哨声响起,工人们迅速站到铁路线一侧列队避车。列车刚刚驶过,大家又立刻进入铁路线,延续着刚才没有做完的工作……
  凌晨4点,下雨了,气温骤降。尽管我穿着冬衣,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可一旁的工人依然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许多人额头上还渗出密密的汗珠。
  5点50分封闭时间开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正式打响。只见前面工人刚刚把全部螺丝取下,分布在这 1000多米铁路上的几个班组,同时行动起来。其中一组十几个人拿着撬杠整齐地分布在旧轨的一侧,一人在一旁喊着号子,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把旧铁轨撬起,换上新的铁轨,再将石碴回填到水泥枕下固定。
  雨渐渐小了,天也放亮了。新铁轨已经换好,8点50分封闭时间结束。一声哨响,所有人员撤离铁路线,又站在了铁路两旁。随后,工人们还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整理,才能回驻地。
  在丰沙线附近一个偏僻的小站,停留着好几列经过改造的废旧绿皮列车,那里就是铁路大修职工的宿营地。“一年365天,300天都住在铁路旁。”工作30余年即将退休的老职工说,“大修职工都是这样,与家人聚少离多。”他说他有个遗憾,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也没有一次真正坐着列车去玩过,等他退休后要带着一家人坐火车去各地旅游。如今,我相信他的愿望肯定已经实现了。
  这次采访,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现在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这些大修职工过着黑白颠倒、寂寞单调的生活,而从事着如此重要的工作。每当我坐火车时,一定会想到他们,想到有这么一群人默默地为列车安全运行而付出着。
 
  走进深山
  我见证了
  "中国天眼"的诞生
  □本报记者 马超
  “新闻就是在记录历史。”这话说得很对。我从事新闻行业15年来,一直尊重新闻事实,一直对文字存敬畏之心。
  这些年,我采访的人、单位很多,也写下了数百万字的采访报道,最难忘的一次采访当属见证国家超级工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的施工。这个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是一个球面射电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
  想去探访这个超级工程的愿望很早就有,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无意中,我发现跑口单位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内部信息上刊登了他们施工的一张图片。于是,我立即给跑口单位的领导打电话,主动要求去现场采访报道。考虑到我们的报纸主要是面向职工和工会,在选题策划上,我侧重于写团队和职工,挖掘建设者的故事。选题策划和采访提纲发给跑口单位后,经过层层审批,在两个月后得以启程。
  这个超级工程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是一个山区。临行前,跑口单位负责人就反复叮嘱说,那里路途遥远,很颠簸,很辛苦,要做好心理准备。果然,到了贵阳后,一个清早7点半就乘车出发,走了几个小时的高速路后,再走国道、乡道。最后顺着盘山公路,进了深山,到达目的地已经接近中午11点。抓紧时间,先听施工人员讲述整个项目情况,然后围着整个望远镜走了一圈,这一圈下来差不多3公里多。一边走,一边听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每一个施工细节,如何在悬崖峭壁上奇思妙想施工的。
  由于机会难得,同行的中央媒体快速采访完走了之后,我还留下来继续采访。在这里,我和项目团队的很多人进行了一对一的采访,采访了面对困难决不放弃的项目经理王培全,刚领完结婚证还没有来得及办婚礼的弱电工程师杨显伟,以及主动请缨进深山的90后职工姚远……与每一个职工交谈,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大国情怀,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特别是90后职工姚远,虽然是主动请缨进深山,但艰苦程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恐高,从坡顶到坡底有几公里的落差,但他克服了。一共有2226个点,每半个月,姚远就要跑一趟。几个月下来,他瘦了30斤。他们的故事很感人,在采访中我也一直被感动着。
  那天下午3点,跑口单位领导说,必须走了,因为晚了当地不能住宿,山区夜间开车有安全隐患,于是,我匆匆告别了这次采访。赶回贵阳,已经是晚上7点多。
  采访完毕后,我写了一篇通讯《中国“天眼”是这样搭建的——记中建二局安装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部团队》,还写了90后职工姚远的故事。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后来,该团队获得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先进称号,多名职工也获公司、局不同级别的先进称号,中建二局也获得突出贡献奖。
 
  记录社会
  我收获了
  另外一种财富
  □本报记者 王路曼
  经过大学四年新闻专业的学习,算是科班出身的我,一早就知道记者这一行是什么样子的,而真正从业6年多的时间里,我也对原本认知里的“无冕之王”,转变成为现如今踏踏实实服务一线职工和企业的新闻从业者,用笔杆子记录所见所闻,用新闻服务社会。
  说起这几年让我难忘的采访经历,其实有很多,我走进过很多工厂,接触过很多工人,涉及行业也非常广泛。近距离接触那些对于我来说曾经无比陌生的行业,总是隐藏着无数惊喜,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从业者们,在讲述他们故事的同时,也感动着我。我庆幸自己曾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一名职工的成长与奉献。
  还记得2015年7月,我采访《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变形记》的报道过程。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具有57年电机研发和生产历史的北京市电机总厂,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毕捷公司要面对城市战略功能定位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双重问题,主动改革调整、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发展必经之路。
  采访历经了几个月时间,我看到了毕捷公司的面貌逐渐在变化,感受到了企业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接触到了为企业发展而做出牺牲的职工。时任毕捷公司工会主席林乐强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企业和职工需要共同承担的痛苦。”而职工纪勇从技改钳工,转型成为园区保洁员,说起企业的变迁,纪勇十分感慨: “这次绝对算得上是蜕变,破茧成蝶的蜕变。”纪勇说,“我在这里工作30多年,实在不想离开这片热土,也舍不得离开。”
  最终,我完成了三篇追踪稿件,即:《让“花园式工厂”变身“工厂式花园”——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变形记之企业篇》、《工会粘合剂确保企业转型过程稳定——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变形记之工会篇》、《“我舍不得离开这片热土”——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变形记之职工篇》,三篇报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毕捷公司转型升级的全过程。
  或许三篇报道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采访过程的感受却让我终身难忘,工会在企业转型中积极发挥作用,老国企职工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职业素养和光辉,都在那闪闪发光,夺目而璀璨。
  几年来,我把记录当成一种习惯,在观察世界变化的同时,也在收获另外一种财富——几十年如一日守候在山区电厂的一对夫妇告诉我,什么是坚守;独挑大梁挑战德国先进技术的车间工人告诉我,什么是创新;一辈子坚持植树造林并主动捐赠遗体的老党员告诉我,什么是奉献;无常捐献“熊猫血”50多岁的的哥告诉我,什么是爱……
  这些,都足够抵消所有辛苦,让我更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让我继续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努力奋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