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10-27 作者: 来源:

  “祝福祖国”花坛背后的英雄——园林职工为国庆献礼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花坛记忆犹新:高15米、直径50米的中心花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争相拍照。
      除了漂亮之外,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也是年年不同、玄机多多,你看懂了吗?
      经过七昼夜的紧张施工,天安门中心花坛如期与大家见面。而这背后凝结着花卉生产、灯光照明、设计、自育新品种、施工、工程管理等多个岗位数百职工的辛勤劳动。近日,记者走访了这群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一线职工,让我们来倾听他们曾经挥洒汗水的故事。
 
  王中轩
  北京市花木公司培育工程师
  1825个日日夜夜
  选出菊花精英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的花卉景观布置都是京城的一大看点。除了造型好看之外,每年的鲜花新品种也是亮点。今年,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及两侧花带、人民英雄纪念碑周边首次全部使用了我国自主培育的13个新品种菊花。“如绚秋星光(黄色)、绚秋莲华(粉色)、绚秋凝红(红色)等都是我们自己培育出的。其中,粉色的绚秋莲华更是填补了在国庆期间没有自然开粉色花的空白。”北京市花木公司(以下简称花木公司)培育工程师王中轩告诉记者。
  在王中轩眼里,这些花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对它们的情况了如指掌。经过王中轩的“调教”这些花都很“听话”,它们不但花型好看而且正好在国庆期间盛放。说到这其中的奥秘,王中轩笑了,“想驯养一种花那可不容易,常常需要3到10年的时间。”王中轩是2011年来到花木公司培育基地的,这13个新品种就是在王中轩和同事的照料下一点一点培育出来的。
  虽然菊花是北京的市花,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北京本土生长的菊花观赏性较差,花色也不够丰富。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花木公司便尝试从国外引进菊花。但由于维护成本高,所以从2011年开始,花木公司又将目光转向了“自主培育”。
  “一个新的花卉品种,从育种到应用,至少需要3年时间。如果再加上前期寻找母本的时间就更长了。”王中轩说。为了找到优良的野菊花,他们到云南、四川和西藏的高原草甸采集野生菊花品种。“尽管母本和父本都是最好的菊花品种,但是它们的下一代能够表现出何种特征还不能确定,要种下去开花后才知道。我们每次都会种下3万多粒种子,我的工作就是从这些种子选出花色最好、开花时间最佳、花期最长的菊花品种。”王中轩说。
  生长过程中,王中轩和同事会经常观察记录菊花的生长情况。“花型、颜色、开花时间、自然生长的株型、枝条的软硬度都是决定它们是否能留下来的因素。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数每朵花一共有多少片花瓣。”王中轩说。
  经过第一年的考验,被王中轩留下的菊花有三四百株。“而这只是它们通过的第一关,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栽培实验和品种驯化,真正选出花色稳定、花期长、株型好看的菊花品种。”王中轩说。
  5年时间,王中轩与菊花的1825个日日夜夜,终于换来了13个国产菊花的绚秋绽放。它们是从三万粒种子中选出的精英,像一名名士兵接受着来自全国人民的检阅,既为大家在国庆献上一份美好的视觉享受,也是王中轩献给祖国母亲的贺礼。
 
  陈菊
  北京市花木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
  通晓花语的
  护花使者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新品种经过培育,还要有人生产、保障花材成活。陈菊就是这样的护花使者。
  今年的国庆节,园林集团为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公园及各重要景观节点准备了80余个品种共120余万盆花卉。节日期间,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大有“迷人眼”的势态。可是来自花木公司技术质量部的陈菊却说,在这绚烂的花海中,她独有所爱——小菊,是他们自主培育的13个菊花品种。这些菊花,因为直径小于6公分,而被统称为“小菊”。
  “最早在天安门广场上布置花坛的时候,只有三四种花。”陈菊回忆说,那时候,他们通常会把黄土装在盆里直接栽花。虽然种植方便,但想让花快点儿生长、调整花期,却很困难。1999年前后,他们开始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且尝试用“配方基质”代替黄土。“土壤成了辅料,花盆里主要放的是营养成分,类似无土栽培,这样就容易控制花卉的‘观赏指标’了。”
  陈菊自2011年开始从事国庆花卉的组织生产、质量控制以及养护管理工作。而在此前,她已经在花卉的研发、生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她和同事们从国外引进了醉蝶花、丰花百日草等新品种,为京城增添了靓丽风景。而他们优化了凤仙的养护方式,更是受到了业界好评。“以前,大家都认为凤仙这种花在夏天长不好,但是经过我们反复实验,发现只要在花卉生长的前期,注意保证好水分,在夏天强光的环境下,凤仙也可以开出漂亮的花朵。”
  其实,除了培育新品种和花卉生产,花卉养护也是陈菊的拿手绝活。“辛辛苦苦培育又种出来的花,一旦养护不好,就会功亏一篑。要想养护好花,就要通晓花的语言。”陈菊说。
  现在,陈菊每年都要对花卉养护工人进行培训。“我们的养护工人大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强,今年培训的工人,也许明年就换了一批。养护技术其实不难,但是人工养护需要有责任心、经验,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陈菊表示。现在,天安门广场地面花带中,全面采用底部灌溉作为主要灌溉方式,减少花坛灌溉水外溢。在立体花坛中,借助立体灌溉系统,通过渗灌和微喷,对花卉进行养护。不仅可以节水,同时在时间、水量等方面实现了精准灌溉,陈菊和同事工作起来也方便了。
  陈菊告诉记者,以前,她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一线工人辛苦,没有设计人员受瞩目,但是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她收获了一份“别样的幸福”。原来,去年国庆期间,她正在位于东单的立体花坛边检查,突然一位40多岁的大姐走过来,说想跟她合影。“她告诉我,她之前在媒体上看到过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带给了大家美的享受。听了她的话,我这心里觉得美滋滋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