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0-27
作者:
来源:
李海波
北京市花木公司中心花篮设计师
中心花篮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我们一共设计了四稿,而最终采用的恰恰是第一稿。”国庆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的设计师之一李海波说。
从2012年开始,李海波连续五年参与了国庆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的设计工作。他介绍,最近几年,每年国庆后,他和同伴们就会着手第二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的设计,经过广泛调研、收集资料、头脑风暴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才能展开。
今年国庆,在天安门广场布置的中心花篮,虽然沿用了最近几年一直使用的“祝福祖国”的主题,但李海波却告诉记者,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中心花篮还突出展现了中国作为外交大国的谦谦君子风度。以此为思路,在主花材的选择上,更多地使用了国花牡丹以及梅、兰、竹、菊等。另外,篮体设计则参考了清代画家丁亮光的“四季花篮”画作。“四季花篮是长方提篮,这样的形状属于中国东方式的,而且还有兴隆昌盛的寓意。”李海波说。
李海波表示,第一稿设计完成后,他们按照1:16的比例制作了小样。说是“小样”,可是直径却达到了75厘米,高度足有1米。
“即便如此,最终成形的花篮跟小样相比,仍然有一定差别。”李海波说,主花材变化不大,但是边角地方的花材变化却不小。“小样里,几厘米的小空当,放到正常尺寸后,一下就会变大。这时候,就要往里面补花。为此,在天安门广场现场安装的时候,我们总共准备了300支花。”
“永远没有完美的设计。”问起对此次作品的评价,李海波平静地说,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对于其他几稿设计,李海波直说要“保密”。“因为明年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的设计思路,很有可能就从后面这几版里来。不过,题材肯定还是传统题材,有吉祥的寓意。”他说。
如果说中心花篮设计期间需要的是脑力劳动,那么到了最后的生产、安装阶段,更多需要的则是体力支撑。因为仿真花材的加工厂,一般都在五环外,而且分布在不同区域,李海波和他的同事们经常需要四处跑,盯生产。另外,为了尽量不影响游客观光,材料运输工作都放在了夜间进行,而安装工作则放在白天开展。“我们的核心团队一共6个人,再加上外围保障一共30来人,就这样还是觉得人手紧张。那段时间,我们平均每天最多能睡四五个小时。大概要持续1个月的时间。因为睡眠少,工作强度又大,有几次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盯现场,人都在打晃。”
金秋十月,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吸引了无数人的驻足观赏,无不赞叹着花篮的逼真和靓丽,李海波和同事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李海波介绍,仿真花的表面采取了特殊工艺,既能保持颜色的持久,而且还能防雨、防晒,甚至是阻燃。
李海波透露,2012年以前,中心花篮的尺寸较小,最大的仿真花直径只有1.2米,所以当时的花篮使用的是铅丝骨架。今年中心花篮仿真花最大直径3米,往年直径最大曾达到3.5米,再考虑到广场上的风大、人流量大等因素,花篮底座、提梁、花柄等则改用钢结构,成了名副其实的“钢筋铁骨”。“如果天气预报是7级大风,天安门广场的风就能达到8级左右,花篮最多就是略有走形,但是绝对不会断。”
除了作为国庆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的设计师,低调的李海波日常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北京市崇文门花店职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顾客选花、包装。他表示,这两项工作,对他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跟花打交道。“我喜欢实实在在地做事,无论是设计中心花篮,还是日常工作,我都希望能把我对花的感情传递给大家。”
闫洪飞
北京市花木公司设计师
每一个花坛方案都是
设计团队的头脑风暴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从天安门广场的“祝福祖国”主题大花篮,到东单的“丝路金桥”,继续往东到建国门的“创新引领”,以及西边复兴门的《七律·长征》……用花卉摆出来的国庆气氛震撼到你了吗?“其实,每一个立体花坛方案都是设计团队的一次头脑风暴,国庆花坛摆的不止是美丽、喜庆,摆的是智慧。”参与国庆花坛设计的闫洪飞向记者讲述了国庆花坛的设计历程。
“‘十一’摆花,‘五一’开始筹备。”连续参与7年国庆立体花坛设计的闫洪飞早已清楚国庆摆花的筹备安排和设计过程,“大家集思广益,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推敲、深化。”自1986年天安门广场首次摆放国庆立体花坛以来,已经延续了整整30年。“国庆摆花一般都是欢乐祥和、为祖国庆祝生日,但实际上每年的主题又都不太一样,比如去年摆花需要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阅兵结合在一起,因此不能仅仅彰显喜庆。”
对于最为重磅,也是最核心的天安门广场中心花篮来说,更是设计团队推敲、推敲、再推敲出来的完美方案。“大家可能觉得中心花篮每年都差不多,甚至觉得和去年的一样,其实每年都有创新融入其中,设计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闫洪飞说,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倡节俭,因为花篮造型雅俗共赏,更能表达出人民祝福祖国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美好心愿,所以近几年一直沿用清代画家丁亮光“四季花篮”的画作,就没有重新设计其他样式的花坛。但每年,篮体和篮底花坛图案都需要重新创新设计。
从最初的设计稿,到最终的敲定稿,设计团队共推敲出十几个方案。经过跟专家多次汇报、推敲,最终提出能不能在篮体上直接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出“祝福祖国”。但别小看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着实让设计团队下了一番功夫。
因为这个“篮肚子”是一个双曲面,上下弧度,左右有弧度,也就是说字要贴合在一个球面上。而用常规的文字制作方法是不能够附着在双曲面的篮肚子上的,所以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三维软件把文字设计出来,把字体与篮体模拟贴合,再通过软件把文字用平面的形式展开,最终用电脑激光技术切割,切割出来之后再进行不同角度的弯曲。经过每个细节的精心设计,最终“祝福祖国”、“欢度国庆”以及“1949—2016”的年份字样完美地贴合在篮体,显现给人们。
衬托大花篮的底花坛,一般不太被人们关注,但也需要设计师们精心设计,不能有半点马虎。闫洪飞告诉记者,底花坛尽量使用中国传统元素,衬托中心花篮,颜色以中国人喜欢的红色和黄色为主,今年采用了云纹图案。
除了广场的中心花坛,长安街上的各大立体花坛同样倾注了设计师们的心血。今年,长征、冬奥会、北京世园会等时代元素都融入到花坛设计理念之中。复兴门东北角长征题材的花坛嵌有毛泽东诗作《七律·长征》全文;东边建国门西南角花坛展示了高分卫星镜头、C919大飞机、高铁等中国制造元素;东单东南角的“丝路金桥”花坛则以“赵州桥”为主景,镶嵌着“一带一路”沿线80多个国家的国花……每一个花坛都尽可能完美地体现主题。
采访中,闫洪飞一直在强调设计团队的合作,他告诉记者,每一个方案的最终确定,都是设计团队集体头脑风暴的成果,每一个人的小建议、小点子都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思路。当然,现在先进的技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技术充分提高了设计表达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