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0-27
作者:
来源:
黄亚玲
北京市花木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长
搭好中心花坛的“中枢神经”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果说花坛搭建的各个单元承担着不同任务,那么负责花坛搭建整体协调的工程管理组就是这一工程的中枢神经。北京市花木公司职工黄亚玲正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
从2001年参加工作,黄亚玲就参与到了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搭建整体协调的工作中,近几年开始管理中心花坛的搭建。从花坛准备搭建开始,黄亚玲要联系花店、机电事业部、3家花卉生产单位、首钢、盛世鸿霞玻璃钢厂等多家单位协调时间和工序,大大小小的交接点有六七个,最远的位于通州区西集镇。她不但要电话反复确认,还要跑现场,更重要的是还要安排妥当一些工序衔接部分谁都不愿意做的活儿。
“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北京马拉松提前了。往年都是‘十一’之后比赛,今年提前到9月份。”黄亚玲说。
马拉松比赛是在天安门广场发令枪,参加比赛的有几万人,涉及到安全、秩序、形象等问题,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希望中心花坛可以在马拉松比赛后再进场,这比往年的时间晚了两天,但花坛完成的时间却没有推迟。
“相当于减少了48小时的施工时间,于是我们在现场的施工都是按小时计算,比如12点到下午3点是哪个单位进行施工。减少两天施工时间,对场外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大花插制这一块工作。”
说起大花插制,黄亚玲颇为得意,因为今年花店负责人在场外进行了3D扫描,技术人员进行了特别精准的定位,大大减少了在现场施工的时间。进行3D扫描后,先用小型花做模型,把上面的花头剪掉,下面枝杆角度位置固定,每个位置都提前定好,然后再按比例制作大花篮,进行焊接、固定。虽然现场还要进行一些调整,但主花的位置按照模型提前固定好,这样到了现场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今年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施工期赶上下雨比往年都多,而且经常是雷雨。几个重要节点都赶上大雨,大家都是冒雨干的,因为时间不能等。
但雷雨降临,按照安全生产规范,打雷时不能吊装,因此所有人都只能在现场等,等雷电间隙的时候才施工,这一等,施工的时间又减少了一些。
“从安全角度说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吊装中心花篮的吊臂高,都是上百吨的吊车,广场又空旷,所以只能插空。”为这个问题,黄亚玲还特意咨询过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关于避雷设施的问题,但由于避雷设施离施工位置都比较远,所以雷电期间只能等待,“总体来说还算是运气不错,没有持续雷雨,在规定时间内把活儿干完了。”
除了广场中心花坛,黄亚玲所在的工程管理组还要负责长安街沿线的花坛布置,大家分工合作,白班夜班轮流上。赶到轮不过来的时候就一起上,所有人都连续上一段时间,抽空在车上眯一会儿。
“每年这段时间大家都绷紧了神经。大家心里明白,家属也都理解,所以我们都会全力以赴。”黄亚玲说。
花坛搭建完成后,也并不轻松,现场每天都需要维护,今年已经有两次蓝色大风预警,这都要安排人员巡视;由于花期持续时间有限,10月中旬还整体连夜换了一次花。接下来的时间,黄亚玲又要琢磨安排下撤的工作,撤下的东西到什么地方去,现场怎么清理……这些都要提前安排,每一项工作都要衔接好。
王鹏
北京市花木公司机电事务部部长
夜景照明第一个进场最后离场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的夜景您去看了吗?有没有被这美轮美奂的灯光效果迷住?如此璀璨醉人的美景,负责夜景照明项目的工作者功不可没。北京花木公司机电事务部的王鹏正是这项任务的“总指挥”,他的队伍是广场国庆花坛布置第一个进场的,也是最后一拨离开的。
今年国庆,花坛布置过程中,非常注重夜景照明效果,即便夜晚在长安街上开车,都能观赏到国庆花坛的整体气势。而这对于2012年就开始连续承担国庆花坛夜景照明任务的王鹏来说,早已心中有数,每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照明工作和其他工作还不太一样,基本上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离场的。”
王鹏介绍,从布置之初,照明施工部门就要联合市政部门一起先接线,哪儿需要用电,哪儿需要接线,采用什么灯具,都要提前布设好。一般情况下,每年的8月底就要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等到开始花卉布置的时候,需要照明工作同步跟进,全部布置完成后,就开始灯光的调试工作,包括灯光的颜色、角度等内容。
不同于其他布置工作,夜间照明施工是白天和夜间连轴转的,所有的接线工作都要白天进行,而调试工作要等到天色暗下来才能操作。“比如这个射灯要照这棵树,白天的时候可以把线接好,可具体哪个角度照出这棵树最漂亮,就必须晚上才能调试出最好的效果。”
为提升夜间观赏效果,今年,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绿地上的12根花柱首次全面运用激光投影技术,夜间亮灯后会不断变幻出祥云、竹子等寓意平安、吉祥的图案。花坛周围还安装了可调节变换的彩灯,通过不断变化的灯光效果,使花篮的夜景效果更加丰富。
这些工作对于王鹏的团队来讲都不是问题,今年中心花坛篮体的文字发光成为最大的难点。以前,基本上都是外打光,布设几个射灯就解决了。而今年,要做到文字自身会发光。可偏偏这个字正好在花篮的“篮肚子”上,要在一个球面上附着硬质且会发光的字,难度可想而知。这必须设计部门和照明部门共同协作才行。
经过多次研究,最终由设计部门采用三维软件把附着在球面的字体设计出来,再通过软件展开成平面图,设计出平面的字体。王鹏的团队需要把字体用不锈钢的材质制作出来,把字体弯曲成曲面,然后在字体上打若干个小孔,再把一个个LED灯泡插进小孔内。最终出来的效果非常漂亮,远比过去打射灯、灯带圈轮廓要美观得多。
如今,国庆花坛夜景照明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景观,王鹏觉得先进的照明技术至关重要。“早在前些年,无非就是给花坛打上射灯,用彩灯把轮廓勾勒出来,现在是舞台灯、激光投影灯、LED等先进的技术都用上了。”王鹏透露,不但效果好,用电负荷也减少了很多,与2012年相比,减少了70%的用电量!自2014年以来,广场的光源都逐步替换成了LED光源,到今年,已经达到了很低的用电状态。“以前到供电局申请用电量时,至少要报300千瓦,现在150千瓦都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