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社会纪事

2016-10-27 作者: 来源:

  婆媳两代接力看护残障青年
  为“折翼天使”撑起艳阳天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高宝凤的婆婆杨玉华做残障儿童、青少年托养看护20余年,临终陷入昏迷,依然念念不忘残障孩子们。
  “你们赶紧统计孩子的衣服号和鞋号,快过年了,不让孩子们穿新衣服怎么行?”“孩子的家长来了没?我得跟他说说,别老打孩子!”……
  2007年11月,杨玉华已经陷入昏迷,每当意识稍清楚时,她就断断续续蹦出来这样几句话,当时侍候在侧的儿媳高宝凤对此有些不理解,让高宝凤更不能理解的是,婆婆平时非常宠爱的孙子牛牛,那时候也不在婆婆的意识观念中了。
  “有一次婆婆左顾右盼,我想她肯定是想谁了,就说,让牛牛来看你吧,我婆婆摇了摇头,我又问,让我公公来看你吧,婆婆还是摇了摇头,于是我说到残障中心的孩子,婆婆欣慰地笑了。”高宝凤说。
  婆婆20年照顾残障孩子
  杨玉华曾是丰台小学的一名老师,她有着极其坎坷的成长经历,母亲再嫁,继父对她不好。在生下高宝凤的丈夫李宁后,因为离家太远,杨玉华便辞掉了工作。杨玉华打过很多临时工:搬运,装卸,泥瓦匠,烧锅炉,男人干的活她也丝毫不含糊。
  等李宁稍微大些,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玉华去应聘特教老师。一个孩子见到杨玉华,就赖在她怀里不走了。杨玉华笑意满满地抱起孩子,突然,这个孩子的假眼珠掉到了地上,把杨玉华吓了一跳。但她觉得孩子实在可怜,于是就留了下来,成为最早的特教老师。
  1989年,杨玉华创办了残障儿童幼儿园,她和爱人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了很多康复的教具。由于对孩子深切的爱和细心照顾,让很多孩子对杨玉华产生了浓烈的依恋之情:有的孩子不会说话,有的不会吃饭,光几个饺子就得喂一个小时;有的一放学还非得跟杨玉华一起回家;有的时候,大家正在吃饭,突然就闻到浓烈的屎臭味,不用说,就知道又是孩子拉裤裆了,每当这个时候,高宝凤都会放下碗筷,带孩子去洗澡,给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
  1989年对杨玉华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份。一方面,她收养了一些残障孩子,在付出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另一方面,她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造成了严重撕脱伤。可是,杨玉华在做完手术的10天后,就拄着双拐,上班去照顾孩子们了。
  当时所有人都不能想象,也根本劝不住。杨玉华因为心里牵挂着那些孩子,硬是拄着拐杖去挤公交车,花了比平时多两三倍的时间赶到单位。她到了以后听到家长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杨老师,您千万不能死,您死了这些孩子们咋办?”
  20年的时光,杨玉华把所有爱都耗在了这些残疾孩子身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她死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儿子儿媳接力看护
  杨玉华去世后,原来康养中心的孩子们,有的辗转去了别的地方,有的后来又回来了。家长说:“我们孩子去别的地方,一个月,脑袋就缝了三回。杨老师在时,不仅收费低,还把孩子们看护得很好,你们夫妻俩能继续你妈妈的事业吗?”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听着家长真诚的话语,高宝凤突然间理解了婆婆的爱和苦心。为了婆婆的临终遗愿,为了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高宝凤和丈夫李宁决定要把婆婆的事业接力下去!
  2009年,高宝凤和李宁注册成立了北京市朝阳区玉华残障人士康养服务中心。由于他们都不懂经营,一年后就亏损了15万元,当时,为了康养中心能维持下去,他们卖掉了自家唯一的一套住房。
  如今,康养服务中心有老师16名,每年工资加上房租及各项开销需要100多万元,其中房租就要30多万元,而康养的收费只能抵消其中的一少半,另一半需要靠政府扶持和社会爱心捐助才能勉强维持。
  教32岁小宇养成卫生习惯
  有一天高宝凤从外面回来,特别累,32岁的小宇突然跑过来,焦急地说:“高妈妈,我有一个担心。”
  小宇有智力障碍,平时都是单纯、无忧虑的状态,突然变得一本正经,让高宝凤有点好奇,于是就问:“你不愁吃不愁喝的,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担心有一天我爸爸老了,我照顾不了他。”小宇说道。
  小宇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婚了,爸爸带着他,后来爸爸又再婚了,新妈妈总是嫌弃他,经常动手打他、骂他,他回家的时候很少。
  高宝凤内心一阵感动:“这孩子这么孝顺、懂事。”然后认真地说,“小宇,如果你想照顾你爸爸,首先你得先学会自理,练就照顾人的本事,这样以后你就能照顾你爸爸了。”
  小宇立刻答应了。此后每天早上5点,小宇准时起床,在老师的教导下,先叠好自己的被子,洗漱完后就帮别的同学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等,然后跟老师一起收拾厕所的垃圾。此外,还学着擦桌子、扫地、拖地,擦楼梯,擦栏杆。
  “每天小宇准时去拖地、擦楼梯,他虽然智力有些障碍,但是不会偷懒,你知道吗,他擦栏杆时,都会一根一根擦干净,三层的楼梯扶手,竖着的栏杆怎么也有上百根吧,他把每根都擦得干干净净。”高宝凤告诉记者。
  爱打骂人的小铮变好了
  小铮今年18岁,来这里1年了。小铮曾上过特教学校,毕业后在社会上流浪了一段时间,刚来时打老师,骂老师,还经常偷东西,常常是一眼没看见就跑出去了,回家后还经常打骂父母。
  对此,康养中心的老师们费了很多心,时常拉着他的手给他讲道理,教他各种礼仪、礼貌,告诉他,要尊重别人,不能偷东西,出外要跟老师请假……在老师们的悉心照顾下,小铮有了很大的改变,改掉了打骂人的习惯,出去时会跟老师请假了。
  同时,康养中心的老师还经常会教小铮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但是小铮智力有障碍,常常是这次学会,下次又忘了。曾经有过这样一幕有意思的对话,老师问:2+3=?小铮答:6?老师紧皱眉头,又问:“3+2=?”小铮回答:“等于7!”老师无奈地“哎”了一声,小铮惊喜地回答:“我说对了!”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常常要不断的重复又重复。
  “小铮现在不偷东西了,对我们也很尊敬,很多恶习都改掉了,我们真得感谢康养中心,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小铮的妈妈感慨地说。
  让孩子们学习一技之长
  “康养中心的孩子都很可怜,他们非常缺爱,对我们来说,只能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爱。”高宝凤向记者介绍说。小康就是其中一个,他今年24岁,又聋又哑,还有脑瘫和癫痫,十多岁时爸爸去世,如今妈妈也病重,特别需要关心。
  为了让这些孩子以后能有一技之长,康养中心成立了皂工坊、烘焙坊、编织坊、客房服务等多个工作室,目的是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训练他们生活重建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生活打基础。
  目前,这里有30多名残障青少年,最小的13岁,最大的36岁,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脑瘫、自闭等病症,大部分人生活都不能自理。但是,让高宝凤欣慰的是,现在带领这些孩子出去买东西,无论买什么,孩子们回来都会跟其他孩子分享。
  “他们都是折翼天使,愿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为他们撑起一片明媚的艳阳天。”高宝凤感叹地说。
  (文中孩子的名字皆为化名)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