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0-20
作者:
来源:
永远的长征
不老的精神——影响我们最深的长征故事
今天,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回望长征,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相信国人都耳熟能详。
尽管长征已经过去了80年,但透过这些故事,人们仍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总习惯以“长征”作比,不忘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普通职工,讲述影响他们最深的长征故事……
刘海旺
北京北一机床公司高级技师
攻克技术难题
如同“强渡大渡河”
□本报记者 王路曼
说起刘海旺,在北京北一机床公司算得上是名人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特别奖获得者、高级技师等无数光环环绕着这位朴实的技术工人,他也成为了车间里无数年轻技工的学习榜样。
跟记者说起长征的话题,刘海旺笑着说:“对于我们70后来说,从小的教育就是以红色革命教育为主。各种抗战影片,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都看过了。”对于有关长征的故事,刘海旺轻轻松松就能说上几个。
“那些经典的故事和画面,早就刻在我的脑海里了。”刘海旺告诉记者。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关键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过河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很显然,红军“强渡大渡河”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不畏艰险,抢占先机,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对于我们来说,技术难关就如这‘大渡河’。摆在面前,就看我们怎么去克服、去飞跃。”刘海旺向记者讲述了探索制作重型铣床摆角头的过程,他说,面对困难就该有“强渡大渡河”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刘海旺介绍,机床被称为制造之母,而摆角头则是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摆角头的加工,一直都是全球机床厂家体现技术实力,达到高端制造水平的标志。”刘海旺说,刚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子。
“但既然接手了,就要努力去做得更好。”对于技术攻关,刘海旺身上总有一股执着劲儿,只身去德国学习,虚心向外籍专家请教,然后多花功夫琢磨,再加上自己的领悟,刘海旺成为北一机床公司里少数能够完成摆角头维修调试的高级技师之一。
回头看,从1991年来到北京北一机床公司,刘海旺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牢牢地拧在这铣床前,一钉就是20多年,他把琢磨研究装配、攻克技术难关当成自己个人价值的体现。2014年,还成立了以刘海旺名字命名的“海旺工作室”。
在刘海旺看来,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正如这“大渡河”一样。刘海旺常说:“努力去解决问题,为企业分担,才是一名党员应该有的觉悟。”
最近,刘海旺和他的团队正在自主研发一个新型的“万能铣头”,预计在明年可以完成该项目。刘海旺说,“我的梦想是打造国际高端的数控机床,这实现梦想的路,就如长征路一般,路上的困难犹如大渡河,需要我用长征精神实现一次次成功飞渡。”
战东林
大兴区第一中学体育教师
不忘《金色的鱼钩》
甘做“老班长”
□本报记者 孙艳
战东林,大兴区第一中学体育教师,曾是一名国家队马拉松运动员,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夺冠。部队家庭出身的战东林,从小就常听父亲讲述革命故事。战东林印象最深的是《金色的鱼钩》。
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我还记得,作者是陆定一。后来,我听说这枚鱼钩展存在军事博物馆,我还特意去参观过,小小的鱼钩对于我这份职业来说,有着莫大的激励。”战东林对记者说。
工作中,战东林像极了“老班长”。
2006年,退役后的战东林调入大兴一中,负责学校田径队中长跑的训练工作。其他科目教师都有寒暑假,而战东林的日历里则永远没有节假日。为了每年孩子们冬季和暑期的集训,就连回家陪父母过年都成了奢望。
十几年前,战东林在丰台买了一套房子,直到现在,这个房子几乎没怎么住过。到大兴一中任教以后,战东林就在学校找了宿舍,甚至把既是夫妻又是助理教练的爱人也接到学校住,二人每天起早贪黑,与学生吃住在一起。
战东林家里两面墙摆的都是他和学生获得的奖杯。屋子里还有一样东西比较多——各种营养品。这些营养品不是战东林自己吃的,而是他为学生们买的。每月微薄的薪资,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外,剩下的他几乎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练体育的孩子,有些家里经济条件都比较困难。为了充分保证孩子们的身体能跟得上训练的节奏,他自掏腰包,给学生请按摩师,买各种营养品,就连爱人的工资卡也拿来用在了学生的伙食费里。战东林常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吃饭,能吃就能练。”可是他自己,却常常忙得忘了吃饭,总能见到他在操场咬着煎饼指导训练。
田径队的孩子们是吃“小灶”的。经常能看到战东林载着新鲜的蔬菜瓜果回来,卸车、择菜、洗菜,什么都干。孩子们训练完毕,回到宿舍时,等待着他们的是战东林为他们沏好的蛋白粉……所有这一切,被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现在,战东林终于不用每个月把工资都贴在队伍里了,因为市、区教委都有体育经费了,学校还给孩子们聘请了专门的厨师,战东林能腾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了。但为了更多的时间带孩子们训练,专心管理队伍,战东林还是和孩子们住在一起。
从担上这份“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后,战东林用他的大公无私,用他的红烛精神,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以来他带过的学生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奖4人次,银帆奖学生20人次;获国际金牌7枚,银牌2枚,铜牌3枚;获国家级金牌50枚,银牌60余枚……征程还未结束,战东林仍将用“老班长”的精神勉励自己,前进!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