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10-09
作者:
来源:
两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儿学费有着落了
□本报记者 马超
“工会真是雪中送炭,在我为女儿学费发愁时,金秋助学帮我渡过了难关。”延庆区困难职工王磊这样对记者说。王磊今年47岁,高中学历,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在延庆区妫川大地劳务服务中心工作,平时在一个治理超载站上班。
“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两天,有五险一金,每月到手工资有1720元。老婆学历低,平时打点零工,运气好的时候能挣到1600元,有时候更少。这些工资要养活我们一家5口。”王磊说。几年前,王磊父亲得了白血病,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2014年去世。现在王磊夫妻俩和两个女儿及母亲一起生活。
“两个女儿都上高中了,一个上高二,一个上高一,已经不是义务教育了,所以今年暑期我特别发愁女儿的学费。”王磊说。
王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9月开学,两个女儿的学费一共要1600元,每个星期给两个女儿生活费每人100元,一个月下来是800元,小女儿住宿费445元、校服费450元。仅仅这些就要花3295元,夫妻俩一个月挣的3320元一下子就只剩25元了。“没有办法,9月开学,我只得先向亲戚借钱渡过难关,等赚到钱再还亲戚。”王磊说。
让王磊高兴的是,小女儿阳阳今年中考裸分拿了延庆区第一名。这在阳阳的学校是破天荒的事情,学校因此奖励了阳阳5000元,这也是王磊一家获得的最大一笔收入。凭借着高分,阳阳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念书。
女儿把奖学金领回家后,交到了王磊手中。“家里经济紧张,钱不能乱花,阳阳上高中了,离家远,我得给她配一部手机。”王磊说。因为阳阳考得好,王磊花了1000多元给阳阳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且购买了每月18元的套餐费,里面包含了话费和流量。“买电话套餐时我就和女儿说清楚了,我们的家庭不能和其他人攀比物质条件,大女儿鹤鹤在延庆一中念高二,每天回家,至今还没有配手机。我的诺基亚手机,也用了10多年了。”
上完高一后,大女儿鹤鹤数学成绩有点跟不上。暑期,王磊一咬牙花1200元报了一个数学补习班:“15次课,希望对她有帮助,报的是大班,小班太贵了。”
王磊觉得两个女儿都很听话,“孩子小,并不是那么自觉,有时候有点贪玩。我教育她们,你们只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人生的道路,她们很懂事,不随便出去玩。空余时间就在家里看书学习,偶尔看看电视。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小女儿生着病,也没有请假,还是坚持去上课。孩子知道家里经济紧张,虽然是爱美的年龄,平时是能穿校服就穿校服,只有旧衣服实在没有办法穿了,才跟我说,再去买新的。”
王磊告诉记者,由于经济紧张,平时他教育女儿娱乐活动一律不参加,也不下馆子,即使小女儿中考拿了全区第一名,王磊一家也没有因此外出吃大餐,只是分数出来当天多加了一道荤菜。
“我以前听说过金秋助学这个事情,公司的宣传栏里也有宣传,今年看完后我就写了申请,没想到成功了。”王磊今年刚刚加入工会,8月初领到了会员卡。随后,王磊向工会申请了金秋助学金。延庆区总工会收到王磊的申报信息后,迅速来到王磊工作单位核实,并将其补录为今年的困难职工。
“根据金秋助学金发放的相关规定,王磊的两个女儿高中三年每年可以领取各2000元助学金,加上市总送的温暖大礼包,今年可以获得工会5000元资助。”延庆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高兴,工会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听说马上我们也要涨100多元工资。不过,我更希望在工会的平台上学点技能,提高收入,多赚钱养家。”王磊说。
从本科念到研究生
一路得到工会帮扶
□本报记者 孙艳
又是一个开学季,时隔4年,赵艳的儿子刘博霄,已经在工会金秋助学的资助下,不但圆满完成了本科学业,而且今年又成功步入了更高学府。“没想到我儿子这么争气,他没有辜负我,也没有辜负资助我们的亲戚朋友,特别是工会的帮扶,要不是有工会的金秋助学帮助,儿子的大学真不敢想能读下来。”
刘博霄上小学的时候,赵艳成了单亲妈妈。等儿子长到15岁的时候,父亲一方的抚养费就中断了。在社区担任管理员的她,每月的收入是北京市最低工资。这千把块钱,既要赡养父母,还要供孩子上学,赵艳和儿子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周转不开了,就找亲戚朋友救济一下,日子总算过来了。” 赵艳感激地说。
2012年,刘博霄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眼看着就要开学了,而赵艳并没有为儿子考上大学感到欢喜,相反脸庞上满是忧愁与泪水。母子俩平时仅靠赵艳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面对高昂的学费,母子俩犹豫了。
“没事儿,有工会呢!工会不会让一名职工子女因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既是单亲女职工又是困难职工的赵艳,一直是大兴区天宫院街道总工会帮扶的对象,当时工会工作人员周晓磊边安慰赵艳边想办法。“金秋助学金肯定能帮你儿子圆大学梦!”
经过多次沟通、填写材料,赵艳儿子成功申请到了4000元“金秋助学”援助金。“学费加上住宿费一共是5700元,4000块钱的助学金真是帮上大忙了!”拿到助学金,赵艳心里踏实极了,儿子最起码能念完大学,毕业能有份像样的工作了。
没想到,刘博霄特别争气,在学校一直踏实学习,每门功课都很优秀,还获得过院级二等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称号各一次。儿子在学校出色的表现,赵艳特别欣慰,“咱的学费都是工会资助的,不但寄托了我的希望,也寄托了工会的期盼,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啊!”
大四那年,刘博霄专心精力考研,希望继续深造。通过努力,他如愿地考上了研究生,本校的金融专业。今年,赵艳母子俩又领到新一年度的助学金,这笔钱供孩子上研究生用。研究生的学业特别忙,刚一开学,刘博霄就被老师选择进了课题组,经常要出去调研,研究生的生活充实而忙碌着。
问到刘博霄下一步的目标,他说,还要继续深造——考博。“妈妈一个人养我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不想随便找一份工作回报她,我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报答妈妈和常年帮助我们的人。”刘博霄告诉记者,社会和政府没有抛弃他们,每到过年过节,街道、工会、妇联等都会想着他们,问寒问暖,还特别关心他的学业,每次都说有困难要说话。其实金秋助学不仅在经济上解决了他和妈妈的困难,而更大的作用是精神鼓励。工会的资助对于他来说是精神支柱,在学习生活中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让他看到了未来,让他有更坚定的目标去实现。
赵艳有一个特殊的账本,不是每月的收入、支出明细,这个本子记录了每一位亲朋好友对他们的资助。“我记性不好,对数字又特别不敏感,我就把每一笔钱都记在本子上,这一笔笔的恩情,我们不能忘,将来儿子有出息了好能报答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