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旅游

2016-10-09 作者: 来源:

  寻根问源故宫游
  □户力平/文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吸引着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而到北京游览,著名的故宫是必游之地。寻游于此,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故宫因何称“紫禁城”?到底有多少间房屋?当年皇帝在哪儿上朝?慈禧太后又在哪儿“垂帘听政”?“冷宫”在什么地方?
 
  故宫因何称“紫禁城”?
  而今的故宫,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本称“紫禁城”。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次年,民国政府在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故宫博物馆。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之名多有渊源。中国古代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设两旁,因而有“紫微正中”之说。古代神话传说中,世间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即“玉皇大帝”,也称“天帝”。“天宫”乃“天帝”安身之处,在天空的正中央,而紫微垣正好在天的正中央,由此“天宫”也被称为“紫宫”。
  历代帝王都将自己喻为是“上天之子”,即“天子”。既然“天父”在天上住的是“紫宫”,那“天子”在人间的住所也称“紫宫”。皇宫警戒森严,有严格的宫禁,不是寻常人随便出入的,否则就是“犯禁”。因此“紫宫”也就成了一座“禁城”,合起来称就是“紫禁城”。
  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屋?
  走进故宫,满眼的金碧辉煌,您不禁要问,这里有多少座宫殿?其实有关故宫房屋的数量,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9999间,有说是9999间半,还有说是10000间。从广义上说,故宫的房屋包括殿、宫、堂、楼、斋、轩等,其基本建筑格局均为“四柱一间”。《故宫史话》载:“据历史学家考证:紫禁城原来有房间1万间以上,后来随着年代的久远,一些房间朽坏、倒塌或是被火烧毁,但大体数量应在8000间以上。1972年古建筑专家按照通行的‘四柱一间’标准对故宫的房间进行了全面统计,其结果是有宫殿、楼堂980余座,房屋8707间。”
  那传说中的“半间”房在哪里?当您游览故宫,走到景运门外箭亭南望时,会看到院墙环绕着一座两层的绿色琉璃瓦建筑,那便是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在文渊阁楼上西边,有一独特之处,它和一般的楼阁不同,两柱之间不是一丈多的间隔,而是两根柱子间仅有五尺左右的距离,紫禁城里所谓的“半间”就在这里。
  皇帝在紫禁城哪儿上朝?
  影视剧中明清皇帝多是在太和殿召见大臣,处理朝政,其实不然。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朝廷举行盛大典礼之所,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它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堪称“中华第一殿”。到故宫游览,这里是必须到访的景观。
  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上朝和朝政处的地方实际上是乾清宫,为后三宫之首,位于乾清门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其正殿宝座上方悬着清顺治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由于这个匾额背后曾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因而还流传有很多传奇故事。
  慈禧在哪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三次“垂帘听政”,操控清末政权,养心殿就是她当年“垂帘听政”的地方。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前殿三间,中间一间为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
  故宫里的“冷宫”在哪儿?
  所谓“冷宫”,据传是失宠或年老色衰后妃的安身之所。故宫的“冷宫”在哪里,说法不一。一说是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所以故宫里没有悬挂“冷宫”匾额之宫殿。其实“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明清时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万历皇帝恭妃受冷落后被幽禁在最偏僻的景阳宫,整整十年。明启皇帝成妃因得罪了太监魏忠贤,而被由长春宫赶到御园西面的乾西宫,一住四年。清代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由此说来,紫禁城之内凡是关禁嫔妃的地方,多俗称“冷宫”,并给人一种阴冷、幽闭、凄凉的感觉。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