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9-22
作者:
来源:
姜淼
中国东方乐团常务副团长
为职工的学习热情所感动
□本报记者 盛丽
每周六早上8点半,来自中国东方乐团的姜淼,准时出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为职工开设的古筝培训班的课堂上。此时,她的身份也从乐团的常务副团长转变为这个培训班的教师。这是姜淼在这个培训课堂上教学的第三期。这次学员大约有50人,都是来自不同单位的职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姜淼和同样来自中国东方乐团的刘美村、王旋辞、王子白,开始走入这个特殊的教学课堂,为广大职工带去更多关于古筝的演奏技巧和知识。“截至这期,已经有大约150名职工,在这里学习过古筝啦。”姜淼介绍。
“他们中有刚入职的年轻职工,也有年龄大一些的老职工。”姜淼表示,虽然来到培训班学习的职工年龄层次多,而且对于古筝的了解也很有限。“但是大家学习的热情特别高,而且接受能力也很快。”为了能让学员们更快地学习到古筝的相关演奏技法,姜淼也和其他老师思考并且琢磨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和专业教学不同,为提高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们没有安排太多专业的练习曲。诸如《大长今》、《女儿情》这些颇受人们喜爱的练习曲,更多的出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安排,课堂不会那么枯燥,大家学起来更有兴趣。”姜淼说。
除去在教学内容上的用心,在硬件上,姜淼所在的中国东方乐团也给予大力支持。“文化宫现有的20台古筝不足以满足学员的需求,我们乐团无偿借给培训班5台古筝,这样可以让学员们学习的质量更有保障。”因为教学的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姜淼和其他老师都是放弃休息时间来完成教学。
一次,姜淼和其他老师正准备赶往课堂。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时间不等人,学员们还在等着上课。没有做太多思考,老师们冲出房门。雨很大,街上不仅人少,车也很少。最终大家乘坐地铁,从石景山赶往上课地点,准时上课。
老师们教学用心,学员们在学习中也特别认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姜淼印象深刻的是大家强烈的求知欲。“学员们不仅仅是听老师教课,还自己思考并且结合想法提问。”姜淼回忆,“比如,在古筝的演奏有种叫做扶腕摇弦的指法。在老师演示完后,有的学员就会进一步发问,他们会问到如何发力、如何掌握好角度这些问题,问得很细致,可见他们学的很用心。”
学员们强烈的求知欲,让老师们很感动。在课堂上,他们总是确保每一位学员都得到手把手的指导。“老师,我的指法有没有走形?”“我还有问题想请教您。”……上午的教学完成后,还有不少学员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练习或者和老师们讨论。面对学员们的热情,老师们总是主动放弃午休时间来为大家指导。
“一天的教学下来,老师们的嗓子也都变得沙哑。但是我们还是觉着,能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很值。”姜淼说,“不仅课堂上为学员们进行细心的指导,下课后,我们也会和学员相互交流。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有热心的学员会录制教学视频发到群中,老师们也会随时给大家解答相关的问题。”
让姜淼和其他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学员所在的单位工会也特别支持职工来学习古筝,培养业余爱好。在学员、老师、工会的共同努力下,职工们的古筝演奏技巧得到快速提高。“我觉着这个课堂开设得特别有意义,能让不少有着古筝兴趣的职工圆梦。”姜淼介绍,这期课程结束后,还会安排汇报演出,她相信学员们会有很精彩的表现。
王可欣
劳动人民文化宫教育辅导部职工
在学员的成绩里
收获自己的成就感
□本报记者 刘欣欣
要想让职工学得好、学得开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选好课程。去年3月,刚刚入职的王可欣就参与了一个问卷调查的组织工作。
当天,在劲松街道总工会开展了太庙国学讲堂,是劳动人民文化宫送文化到基层的一场讲座,整个朝阳区的各级工会组织都有职工参与其中。“平时朝阳区总工会组织的活动相对丰富一些,因此,我们就借机发放了调查问卷。希望能做到职工需要什么,我们就来提供什么。”王可欣笑着回忆说。
做完了职工的调研工作,还需要做市场调研,借此了解这项教学的可行性和大众普遍的接受程度。王可欣告诉记者,在开展古筝教学的课程前,曾发动整个部门的职工全体出动,到乐器培训机构和企业调研、试听课程。“我们有11名工作人员,每人至少要采访3家,有的人去了四五家,了解市场上乐器培训的行情和动向。”
“在针对职工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家对古琴的呼声很高,都表示想学古琴。可是我们到培训机构调研后发现,古琴在市场上的接受度不高,一是本身古琴发源于南方,到了北方后,在音色上会有一些下降,二是古琴有自己单独的谱子,学琴之前先要学谱子,而古筝只需要能看懂简谱即可。”王可欣仔细讲述着。
经过几次调研后的综合考虑,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雅艺术,最终古筝培训班正式上线。此外,今年劳动人民文化宫还开设了太极拳、太极剑、国画、书法和篆刻培训班。
课程确定下来了,王可欣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她还需要甄选、联系老师,协调时间和教室,并在和老师沟通后,为每一个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购置教材等。
“这需要很多部门配合,我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开班头一天,往往都需要四五个工作人员在岗,整理报名表等信息。”王可欣笑着说。
董嘉是今年国画班的学生,也是门头沟区的一名工会会员,平日里喜欢养花草,再观察花草的样子把它们画出来。巧的是,不仅班里有很多同学也喜欢养花种草,连老师也喜欢,这也成为了他们在国画之外的另一个共同爱好。
“我记得董嘉先是带了一些盆栽、多肉植物来,送给其他的学员和老师。后来就成了大家互相赠送,周末的时候还一起约着出去看花草、照相,俨然成了好朋友。”王可欣给记者讲起了班里有意思的小故事。
王可欣还为每个班建立了微信群,方便老师和学员联系。书法班的老师有晨练的习惯,每天5点半左右到公园晨练,6点多就在公园里开始写字。有了微信群后,他会把自己每天写的字拍下来,发到群里。看着老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持练字的精神,渐渐的,整个班的学员都会早上起来晨练、写字。
“我都喜欢上了这种氛围,大家原本都是陌生人,通过这次课程和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重新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成为了朋友。”王可欣说,看到学员们从连笔都不会拿,到学习简单的毛笔横竖笔划,再到现在写出像模像样的字,她从心底里高兴,并且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