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9-09 作者: 来源:

  路书芳
  昌平区流村镇中心小学教师
  大山女儿23年“反哺”故乡教育
  □本报记者 周美玉
  路书芳是昌平区流村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从教23年以来,她多次放弃进城教书的机会,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全都献给了山区教育。在路书芳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实现理想。而她依然坚守在山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这个称谓的分量。   
  路书芳是土生土长的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人。1993年,她从昌平师范毕业后,便回到家乡流村镇,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流村地处山区,当时工作环境很艰苦。路书芳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学校还没有暖气,冬天都是用铁皮炉子生火取暖。“在炉子里先放一些报纸,再放进一些细柴草,点燃后再放棒瓤子,最后放煤球,满屋全是烟。”路书芳说,“生起火后,教室暖了,但有时烟大了,会觉得头疼。”炉子也有生不着的时候,路书芳的手每年都被冻得又红又肿,严重时还会生出一块块的冻疮。
  上班的路也同样艰辛。每天她都要经过白羊城河套,夏天汛期来临时,河道要泄水,她就和其他老师蹚水过河,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冬天河套的风特别大,常常连人带自行车一起刮歪,她只能走着去上班。尽管这样,路书芳却从未放弃。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谁不想去条件优越的学校工作?现实中也有很多橄榄枝伸向她。然而在路书芳的心里,却有这样一个梦想:她要坚守大山,要帮家乡的孩子飞出大山,实现孩子们读大学的梦想。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她在这里坚守,一干就是23年。
  1997年,流村中心小学新校建成,要迎接北京市和昌平区两级验收。才工作四年的她,就要代表学校做验收课。于是她反复磨课,晚上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试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语文课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从此,流村中心小学被昌平区教委领导称为“昌平西部山区一枝花。”
  路书芳从不认为山区学校就应该比城镇差,她的心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流村中心小学参与了北京综合实践活动改革实验,路书芳参与编写了地方教材《魅力流村》。她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学习了不少农家饭的制作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因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9年11月,“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评选展示会”在流村中心小学召开,路书芳代表学校作观摩课《家乡巨变》,受到大家的好评。
  路书芳对孩子们付出很多心血,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家访。哪个孩子病了,下了班她就到学生家里看看。曾经有一个孩子受伤上不了学,路书芳就天天下班后到她家补课。“那时不觉得累,反倒觉得很有存在感。”
  路书芳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学生们对她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今年,有几个淘气的孩子犯了错,路书芳生气了,“当时说了句气话,意思是下学期不教你们了,结果好几个孩子当场就哭了。后来还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还哭,说舍不得我。”路书芳说,“我没想到他们会那么难过,很后悔自己不该说那些气话。”
  二十多年来,路书芳所带的班多次获得流村中心小学“优秀班集体”称号,她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7年和2009年,她带的两届毕业生成绩在昌平区名列前茅,一些城镇学校的领导专门前来取经。2010年,昌平区举行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她的课堂教学获得了一等奖。
  路书芳常说,她是一个平凡的人,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工作,但她要用全部精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得精彩。23年来,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刁荣春
  密云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教师
  走“群众路线”,孩子也喜欢
  □本报记者 王路曼
  1998年,19岁的刁荣春从密云师范学校毕业,走进距离县城35公里的北部山区——太师屯镇,当起了一名普通小学的教师,这一干就坚持了18年。
  时至今日,刁荣春每天都要在7点搭乘学校通勤车,前往山区教书。7点50分,刁荣春会准时出现在教室,用最动人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学生。17点半下班后,她又乘车返城,18点半左右才能到家。
  “说不辛苦那是假话,但坚持下来,也不觉得有多大困难了。”37岁的刁荣春身材偏瘦,笑容灿烂,第一次见到她的人总能被她的笑容拉近距离。“这么亲切的笑容,您一定很受学生欢迎。”面对记者的称赞,刁荣春腼腆地微笑,“只要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都会受欢迎。”
  从入职开始,她就一直担任班主任,带的最小年级是三年级。当时她很努力的备课、上课,但学生的反馈却不好,为此她没少哭鼻子。回想起过去的稚嫩表现,她满脸笑意说,那是她接手的一个管理比较混乱的班,学生普遍学习习惯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刁荣春第一次尝试了她创新的班级管理方法——社团管理模式。
  刁荣春介绍,所谓社团管理模式,是根据学生现状,组建三个个性鲜明、功能明确的社团——纪律社团、学习社团和卫生社团,引导学生加入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成长,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效果。用刁荣春的话说,他们不靠“英雄主义”,完全走“群众路线”,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找到自信。
  这样的教学管理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刁荣春告诉记者,“参与社团管理后,相对淘气的孩子找到了比淘气更让他赢得关注的事情;腼腆不善表达的孩子学会与其他同学沟通的新方式;而擅长学习的孩子也学会分享,与同学共同进步。”
  看着孩子们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刁荣春非常欣慰。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太师屯中心小学很多班级都开始采用“社团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也成了学校的一项管理特色。
  说起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故事,她总是眉飞色舞。她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毕业前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学生们自己写作、插图、编辑,然后打印装订成册,还主动找学校领导写序。“这一系列自主管理的做法,让我自己都觉得惊喜。”刁荣春笑着说,“现在,学生们写作文的积极性特别高,能发稿进入作文集,成了每个学生的‘至高荣誉’。”
  在刁荣春眼里,山区孩子朴实、纯真,他们的可爱之处或许在于没有太宽的眼界,却充满虚心好学的心境。回想起这18年的教书育人之路,刁荣春有些感慨,“粗略统计,工作以来我教了600多个学生,每天看着学生们一点一点成长,比中了彩票还让人兴奋。”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她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自学进修了本专科学历,不断创新教学管理,钻研教育教学艺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从一个教学新人,到成长为今天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刁荣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蜕变。她说要感谢学校的培养,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还有每一名学生的爱戴与家长的信任,当然还有身后默默为他付出的爱人和家人。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刁荣春的儿子,一个马上要上六年级的小男孩,看起来很懂事。刁荣春告诉记者,白天将近12个小时,她都陪在学生身边,只有晚上回家,才能真正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有亏欠,也有感动。
  开学了,35公里蜿蜒的进山公路没有变,刁荣春执着山区教育的热情没有变,她小巧的身躯依然爆发着大能量,奔走在城乡之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