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8-06 作者: 来源:

  犹如齿轮般
  的父母爱情
  □ 刘志强
  有人说爱情是砂轮,将两个人的棱角磨平,变得圆润,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但见证了父母25年的爱情经历后,我觉得爱情更是一把刻刀,将一对相爱的夫妻雕刻成齿轮,既保留个自鲜明的个性,又容下二人的缺点。神奇的是,他们却能完美的衔接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扶持,按照相同的节奏,一天接一天的旋转。
  父母相识于校园。父亲是个性鲜明的人,有着典型东北男人的特点:孝顺、讲义气、重感情、粗犷。年轻时,父亲将朋友视作生活的中心,但也将“孝”字放在一切之上;对身边的人甚至小动物都极重感情,却对爱情不甚敏感。到了中年,他的脾气更是有增无减,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一次,父亲吃雪糕冰得牙疼,我便劝他别吃了。谁知他愤愤地又咬了一口,说:“哼,我看它能不能疼死我。”母亲的形象则是集好妈妈、好妻子为一身:善良、孝顺、爱家、包容;同时又兼具些许的粗心和唠叨。但正是这看似冲突的性格和人生迥异的两个人,却因为爱情被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我眼里幸福是无需炫耀的,不经意的真情流露更打动人心。我时常想起父母傍晚江边遛弯时的惬意,也记得老爸老妈玩笑打闹时的欢笑,还有父母“共患难”的瞬间。
  记得那年父亲查出了糖尿病。每晚母亲都会帮他按摩小腿,几年如一日。每次母亲都会看似不经意地说一句“过来按腿睡觉”,话音一落,父亲便会一脸幸福地走过去。这也许就是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蜜语。
  去年母亲在外地做手术,一向沉稳冷静的父亲无意间流露出一丝慌乱,之前我从未见过。在家属签字时父亲犹豫了,询问医生时表情也很紧张。手术结束后,父亲默默地将母亲推回了病房,一句话都没有说……在医院陪护的那段日子,父亲虽然没有轻言细语的问候,但时时刻刻守在床前却是给母亲最好的爱的誓言。
  从当年的媒妁之言开始到现在,父母这传统的中式爱情,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我的成长也是父亲母亲爱情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婚姻的本色。
 
  怕闻酒味却
  纵容父亲喝酒
  □ 颜克存 
  母亲一生怕闻酒香,只要有酒香的地方,就很难寻觅母亲的身影。虽然母亲怕闻酒香,但她却包容了父亲平时喜爱饮点小酒的嗜好,并且还和父亲在婚姻路上一起度过了四十多年的风和雨。
  据母亲说,父亲自从知道她不喜欢闻酒香后,他就时刻提醒自己不饮酒,努力改掉饮酒这个小嗜好。但在乡下的习俗里,只要家里来客,桌上没酒总是不成敬意,而父亲又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所以为了招待客人,母亲就不得不让父亲陪着喝点儿,就这样,父亲在母亲的“纵容”下,一晃过了四十年,戒酒也没能成功。
  对于母亲对待父亲戒酒的态度,我也曾质疑过,问过她:“难道不让父亲戒酒真是因为习俗?”面对我的疑惑,母亲微笑着说:“人嘛!谁还没个小嗜好,你爸他一辈子不抽烟、不打牌赌博、不要求吃和穿,对我也是百般呵护,生怕我多吃一点苦,你说我能忍心因为怕闻酒香就把他仅有的一点小嗜好剥夺吗?再说你爸他是一个做事有分寸又十分爱面子的人,如果我不找个理由,他还不真把酒给戒了。那他看着别人喝酒的时候,心里该有多难受”。
  爱他,就包容他的一切,包括他的缺点和小嗜好,这似乎是母亲在爱情和亲情世界里的制胜法宝,或许就也是因为母亲的包容,才让父亲在生活中处处呵护着她,不愿让她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累。
  在婚姻里,母亲为父亲付出的一切,他都时时刻刻记在心上。所以在我的记忆里,身边的小伙伴们家里都是妈妈围着锅台转,负责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唯独我们家,“妈妈做饭”这个角色却换成了爸爸,因为父亲知道母亲在生活中,最不喜欢干的事就是做饭,尤其是她不喜欢做饭时那种油腻腻的感觉。
  在母亲的爱情世界里,她用一颗难得的包容心,闻了四十多年她最不愿闻的酒香味,包容了令她难以接受的父亲的饮酒小嗜好,却紧紧拴牢了父亲的心,让她成了父亲手心里的宝。
 
  父母六十二年
  从未吵过架
  □ 许双福
  我的父母是三零后,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父母之命不敢违。当时,我爷爷和我姥爷在一个厂工作,两个人一拍即合,父母便结婚了。那年,父亲20岁,母亲18岁,掐指算来,他们已共度六十二个春秋。
  从我记事起,我从没见过父母吵过架,或是当着我们孩子的面怕弄得不愉快,也许,他们俩闹别扭都是背着我们。因父亲是军人,我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父母对我们姊妹要求特别严,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不能违背父母立下的规矩。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父亲在北京的通讯兵总部工作,经常下基层,一去就是一年半载。但每次父亲下基层的前几天,都会把家里的粮食,日用品买好,让母亲放心。回来后也都是让母亲做杂粮来吃。当时,粮食供应有一部分诸如玉米面、小米、红薯片之类的杂粮,父亲总是舍不得吃大米、白面,将好吃的留给我们这些孩子吃。
  父亲老家在吉林白城,父亲从小便学会了抽烟。1972年母亲查出了肺结核,父亲就把烟戒了。1981年,我们家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到了西安。当年转业时,老家的亲戚、同学都让父亲回老家。但父亲知道母亲有气管炎,老家的冬天特别冷,对母亲健康非常不利,于是父亲痛下决心留在了西安。父亲是位不会理财的人,从当兵起他就将每月工资如数交给母亲,一直这样。我们家的财政大臣是终身制,就是我母亲。
  爱情不是说出来的,人的行为诠释着一个人的思想。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他们只知道相互照顾,相互疼爱。而日常的生活中,一个夹菜的动作,出门时的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早点回来。”“今天预报有雨,带上伞。”就足以让人倍感亲切,心生温暖。
  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常有,正是这些的磕磕碰碰才有了翻滚而璀璨的浪花,有了感情的韵味。岁月催人老,容颜已不再年轻,但父母心中的那份情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年轻。让我们在父母温情的滋润中长大成人,也使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真爱。
 
  最浪漫的事
  就是与你携手
  □ 邵君
  当一对夫妻一起携手走过35个年头,他们有何感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跑去询问我的母亲,她没说什么,而是叫上父亲,让父亲用口琴伴奏,给我唱了一首多年前赵咏华小姐的《最浪漫的事》,这是他们最爱的一首歌。母亲的歌声也许不是最动听的,但是歌声里带着她对爱情婚姻的深情;父亲的伴奏也许不是很专业,但是口琴声中包含着他对家庭爱人的厚爱……那一刻,我明白了很多。
  我的父亲母亲经人介绍才相识的,恋爱三年,后由姥姥做主,在1980年9月结为夫妇。我不知道当年父母们是如何相知相恋的,妈妈把恋爱期间的情书都珍藏了起来,从来没有给任何人看过,因为母亲说,这是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秘密。
  结婚后不久,母亲就怀孕了。经历十月怀胎,为人父母。母亲的月子是父亲伺候的,并没有像现在生孩子这般全家总动员的隆重。父亲每天利用上班午休间隙,大老远地跑回家,给妈妈做午饭,整理家务,洗尿布,太多的时候往往来不及好好的吃午饭就要跑回单位,接着上班。
  别人家都是母亲做饭,但是我家却是父亲做饭,这一做,就是35年。母亲时常以此为由调侃父亲。每天清早,都有父亲精心制作的早餐,三四道小炒,还有豆浆与大米饭。年复一年,永远温热的放在桌上。这就是他们之间爱的语言。
  父亲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做饭,也是结婚成家后,自学成材的。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是妈妈学做饭呢?父亲特别幽默地说,那时候粮食多珍贵啊,你妈妈做饭会浪费许多粮食的。那后来为什么还是爸爸做饭呢?我追问,父亲笑着说,因为我已经习惯为全家人做饭了啊。
  父亲年轻时英俊又大方,单位里很多女同事总是找各种理由约父亲一起吃饭,父亲却从来没有赴过约,他说:“我这辈子只能与书华(母亲的名讳)一起在餐馆里吃饭。”
  现在每次看到父母,我就相信爱情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