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事
2016-08-06
作者:
来源:
张淑敏:
热心的党建指导员
□本报实习记者 唐诗 文/摄
“做社区党建工作的第一年我就开始记工作日记,一直记到现在,眼睛不太好使了我也坚持着没放下。”麦子店街道霞光里社区党建指导员、退休党员张淑敏翻阅着手中的软皮记事本向记者说道。
现年已经72岁的张淑敏曾在北京市总工会机关事务管理处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退休。2013年8月顺利被聘,成为社区的党建指导员,一直工作至今。
帮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
社区党建指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流动党员以便建立党支部,“公司有3个或5个以上党员就可以建立支部,党员人数较少的可建立联合支部。”但是,寻找“流动党员”“口袋党员”的工作并不轻松,需要解决各种问题。
张淑敏的管辖范围内包含一些涉外单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给工作增加难度和阻碍。有一次到一个大使馆的办公室,在中国籍工作人员中寻找流动党员,在交谈中,外籍人员开始向张淑敏抱怨北京的空气质量不好、产生雾霾和燃放鞭炮有很大关系。“虽然党建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寻找流动党员,但突发情况处理不好是不可能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张淑敏解释说,燃放鞭炮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传统,应正常看待。但如果燃放鞭炮打扰到别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她可以帮助向有关部门反映。
通过交流,张淑敏取得了对方的好感,使得工作得以进行,通过继续沟通,发现了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一名年轻流动党员。为此,张淑敏说,有时候,流动党员就是这样聊天“聊”出来的。
“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有组织可以依靠,这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于年轻党员来讲,这有利于加强对他们的党性教育,在工作中是能起到作用的。”张淑敏激动地说:“我做这份工作不图什么,就希望流动党员可以通过找到党组织更好地工作。”
不能拿群众一分一毫
张淑敏告诉记者,她负责所属辖区内18座商务楼宇中9座的党建及相关工作,每一家公司都要跑,发放需要填写的表格再收回来统计。记者在张淑敏家中看到“党员登记表”“商务楼宇入住单位情况登记表”“麦子店街道总工会单身联谊活动报名表”等等诸如此类明目繁多的表格。“高层商务楼宇虽然有电梯,但我们党建指导员得一家一家地发放相关资料和表格,所以只能一层一层的爬楼。”张淑敏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张淑敏“绝不占大家一点便宜”的个人作风,使工作得以在群众中融洽地进行。2014年,张淑敏负责所辖区域内楼宇一层的餐馆、商店等“六小门店”的党建工作时,共有170多家门店需要统计流动党员人数,她和另一名工作人员共登记统计了150多户,工作量很大。
张淑敏说:“当时工作中和一些商户关系比较好,就有人要请我吃火锅的、吃饭的,我说我不能要。有的人看天气太热了给我送来鲜榨果汁,看我不喝又给矿泉水,这我也不能要,在工作中不能拿群众一分一毫。”当时有员工给同事们带来了家乡特产,也给张淑敏准备了一份,虽盛情难却,张淑敏却想方设法地推脱。张淑敏一方面秉承着这种“执拗”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却乐于回馈大家。去年端午节时,张淑敏包了100多个粽子,送给邻里、同事和商户。“每家七八个粽子,虽然不贵重,但这是家的味道。”张淑敏说。
说起这些传递“温暖”的故事,张淑敏认为都是在工作中应该做的。采访中,记者也了解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有一个外省女孩,父母亲戚不在北京,她想要生孩子但没什么人可以咨询,就经常找张淑敏说说话,问问这方面的情况,小孩子怎么照顾、附近有什么幼儿园等等。张淑敏总是细心地告诉她。
希望一直做下去
记者了解到,除了是党建指导员,张淑敏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居民常务代表”,并且已经担任了五届。张淑敏所在小区楼下的两个小餐馆,营业时油烟量大,给楼上的居民造成困扰。她就写信给市政府反映情况,还和两个店家进行交涉。在张淑敏看来,虽然不是每次情况都被解决、每个建议都能被采用,但她每年都提建议、反映问题,只要有益于广大居民,她就要说。
张淑敏同时作为楼门长,今年还打算提出如何发挥楼门长积极作用的议题。张淑敏说:“作为居民常务代表,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候上面的人不是特别知道群众的反馈意见,那么就需要我们在会议上反映真实情况,起到纽带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张淑敏是奥运会志愿者,带队值班时,张淑敏安排年纪大的志愿者就近值班,自己到相对较远的地方值班。志愿者工作是没有工资的,当时天气炎热,张淑敏就自掏腰包给值班成员买冰棍。而当遇到向志愿者发放参观鸟巢、森林公园的免费门票这类事情时,张淑敏总是询问其他志愿者,自己从未领免费门票参观过。
除了记录工作日记,张淑敏还数次在社区报上发表文章,报道社区军民的好人好事。下雨天有人主动清理社区雨箅子、捡到钱包、老党员多年来孝顺家中老人……张淑敏说,“这些好人好事都是自发的,很少有人注意到,我知道了就写出来。”
当记者问及她今年已经72岁了,对这项工作打算干到什么时候时?张淑敏说:“我们党建指导员是一年一聘,只要我能干得动,聘我一年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80岁老党员刘丹:
每天捐一块钱为公益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文/摄
一张张“公益事业捐款统一票据”,2013年302元,2014年336元,2015年304元,记录着老党员刘丹三年来所做的慈善。
今年81岁的刘丹从北京市总工会行政处退休,她刚退休时,每年单位的支部生活会,不论举行活动还是募捐,她都积极参与。近几年随着年龄大了,身体虽然无恙,但是体力有点跟不上,加上住得离单位又远,她参加活动的次数减少了。每次募捐活动她不能到场的话,就请同事帮忙垫上。
“活动可以少参加,但是募捐是一定要做的。”刘丹老人说:“党员不能只喊口号,要做点实事。”2012年,刘丹老人的儿子加入了一家非营利组织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刘丹的儿子经常参加慈善义工活动,在北京周边地区开展救助、救学等,而且对于被捐助的对象,都经过认真考察。
刘丹从儿子那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认为,既然单位的募捐不方便参加,那不如把钱捐给基金会也是一样的,只要把钱捐给真正需要的人就行。所以,从2013年起,她就开始为基金会捐款。
基金会发起了 “一人一元”的活动,就是提倡每天至少捐助一块钱,“这就是让人每天想着做好事。”于是,刘丹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日期,到年底的时候数数自己记了多少天,然后把钱交给儿子,一起捐给基金会。“由于年龄大了,有时难免忘记,所以连续三年来,每年捐的钱是300多元,没达到365元。”刘丹说。刘丹的爱人也参加了募捐活动,“两人各记个的账,各捐个的款。希望人人都能贡献一份力量,再微薄的力量也受欢迎。”同时,刘丹的姐姐和侄女看在眼里,她们也加入了募捐活动。
刘丹用来记录的日记本封面写着“努力做好每日一善”,打开日记本,里面字迹有些草,“因为年龄大了,手抖。”即便如此,老人还是每天坚持记录。
虽然日记本上写着“努力做好每日一善”,但刘丹是随时随地做好事。目前她和爱人住在敬老院里,她从家里带来一个循环气血机,并且把机器放在了健身房里。同时,她把使用机器的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抄在纸上,贴在机器旁边,让住在这里的老人更方便的使用。她还从家里带来很多保健的书,也放在了图书馆里。还有订的《工会博览》《新天地》等杂志,她都放在图书馆里,让大家一起看。“作为一名党员,就是想只要能为大家随手做的,就应该去做。”刘丹说。
对于住到敬老院,有些人不免心里有疙瘩,尤其是刘丹的儿子一开始也非常反对。“但是我们老两口喜欢热闹,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朋友,很喜欢这里。”刘丹说。看到父母每天都很开心,儿子也就放心了。“儿子很孝顺,每周三四天,下班就来看我们,陪我们聊天、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