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6-25
作者:
来源:
创出企业活力创出我的快乐
——职工“创客”故事
给建筑构件穿“太空衣”、给网络安全防护引擎插上“思考”的翅膀、解决工程的漏水问题……工作中遇到一个个现实的问题,职工们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了一个个企业科研、生产中的难题,拓出一片又一片新天地……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份对工作得激情,将爱岗敬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平凡中享受着创新带来的幸福。
廖娟
电车分公司124路驾驶员
在破解问题中
寻找别样的幸福
□本报记者 盛丽
廖娟是电车分公司124路一名驾驶员,她也是“廖娟首席技师工作室”的负责人。2013年她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14年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培养新入职驾驶员、讲解无轨电车特性及各种知识……这个成立于2014年4月的工作室,需要完成不少任务,而及时发现工作中各种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也是其中之一。
提到创新,廖娟这样总结道:“通过技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解决不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同事们分享。很享受跟大家一起想办法的过程。”
2014年8月,为配合西安门大街的升级改造工程,取消了无轨电车在文津街东西双向的架空线网。为此,车辆途经的西四、故宫等站分别安装了多个捕捉器。“我们都喜欢叫这装置为‘帽子’。”廖娟说。
但这个装置也带来很多新问题,“经常会造成脱线,尤其是在集电杆滑出‘帽子’的瞬间。”大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开始观察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经过观察,大家发现脱线并不在于新装置本身,而是车辆的集电杆压力的问题。“可以查查集电杆的压力,是不是超过正常值。”、“拉着偏线过捕捉器也是个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减小一些压力。”……找到问题的原因后,廖娟开始带着工作室的成员们琢磨解决办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捕捉器处脱线的现象得到大幅降低。
工作室成立不久,又迎来一次“大考”——2014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经过初赛,车队有5名职工晋级进入了复赛。再经过复赛,选手就只剩下了廖娟的徒弟朱铮一人进入了决赛。最终朱铮拔得头筹,成为第一位北京“技协杯”无轨电车驾驶员(工种)技能大赛第一名,同时被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授予“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
虽然廖娟的工作室成立的时间不长,但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作了一些不同的PPT课件。通过工作室传授课堂这一平台,已经向外输出了许多工作经验与安全行车工作法,如: “大三秒”安全行车法;行车中与其他交通参与者进行交流的“沟通五法”等。
就连工作室的科研小项目成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快速的传递出去。“无轨电车捕捉器自动搭杆一次成功法就是通过这一平台传递出去并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廖娟一脸幸福地说。
“创新或者说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破解工作中的难题,这也让我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廖娟介绍。就这样,一个个问题指引着廖娟走向自己的幸福。
邓继文
中建一局二公司印刷学院项目职工
给构件穿“太空衣”
既节水又省工
□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李想/摄
在中建一局二公司北京印刷学院项目,有一件特殊的“太空衣”。这件“太空衣”是由一种类似于海绵的材料和一种塑胶薄膜粘贴在一起制成的,外表看起来是奶黄色。“太空衣”的底边是封死的,上端开口,从上口浇水,由于海绵的强吸水性,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构件,保证了建筑构件的湿度,塑胶薄膜不透水,防止了水分的蒸发。给构件穿“太空衣”也很方面,用强力磁铁就可以将“太空衣”固定在混凝土构件上。这项发明,目前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这项发明是由项目职工邓继文完成的。穿上太空衣,工人不仅不用时刻重复同样的工作,更可以使项目节水近400吨。
提及这项发明,还得从2015年7月说起。当时,北京市质检总局领导来印刷学院项目检查,看到项目的各项发明很感兴趣,就对项目提出了问题:“混凝土构件的竖向养护,水消耗量很大,你们能不能想个节水的办法?”混凝土构件是指用混凝土浇筑成的墙体、柱子等各种结构,按规定这些结构的养护,正常需要7天,特殊的需要14天。在养护期间,必须保证混凝土构件水平方面和竖向都是湿润的,但是竖向的表面存不住水,就需要不断地往上喷水,既耗人力又耗水。
拿到这个“命题发明”,邓继文经过多次试验,奇思妙想,终于创造出了“太空衣”。
其实,邓继文除了这项发明,还有多项小发明,有既省场地又省人工的可移动钢筋加工棚、可以拼装的用钢板制作的消防水箱等。
印刷学院项目是在老校区里建新的教学楼,施工场地非常小。如果按照正常项目的钢筋加工棚设计,钢筋在棚内加工之后要搬运到钢筋棚外面,重新码放在空地上,才能被塔吊吊起,耗费人力又需要大空间。邓继文带领项目员工在准备建钢筋加工棚的场地转了几圈后,决定做一个新式加工棚。很快,项目部设计出了会开合的钢筋加工棚。他们为钢筋棚铺设了轨道,装了轮子,使钢筋棚可以从中间一分为二。这样,项目就可以根据需要将加工棚沿着轨道左右分开,将加工好的钢筋从钢筋棚里直接吊起,避免了二次搬运。成果一出来所有人乐了。项目员工高兴的是,这项成果不仅场地节省了,而且后期可拆卸周转使用,成本也降低了。因为等这个项目建完后,可以直接拆除周转到下一个项目,只需再按照项目大小、储备用水的多少增减箱子、拧上几颗螺栓就可以轻松搞定了。劳务人员也乐了,可移动加工棚极大降低了钢筋的搬运量,劳务人员的工作负荷降低了。还有一个高兴事儿是再也不用在地上刨洞做防水破坏土质了。
一项项发明创造,降低了项目劳动负荷,职工用创新打开了自己的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