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6-25
作者:
来源:
姚颂
深鉴科技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看不见的深度学习
看得见的幸福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年轻人不一定都喜欢天天出去玩,我更喜欢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那很幸福。”1993年出生的姚颂,说起“幸福”,有一套异于大多数同龄人的理论。
姚颂来自湖南长沙,从小就堪称“学霸”,初中、高中、大学,一路保送。目前,正在从事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创新工作。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它可以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等。2012年底,多伦多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世界上最大的图像识别竞赛ImageNet中,率先使用了深度学习的方式来做图像识别,一举夺冠,而且正确率比第二名高7、8个百分点。之后,深度学习就“火”了起来。
“我们做技术的人,都有一种向往,就是希望自己的技术有价值,有实际的意义,能够变成产品,或者被利用到其他产品上。”姚颂坦诚表示,而深度学习的处理器恰恰可以应用到所有人们能够想象到的人工智能方面。“比如无人机,以前都是遥控器来控制,以后主人手势就可以控制。而安防监控的摄像头,只要有逃犯经过,就可以自动识别、报警。”
姚颂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利用一种叫FPGA的芯片,来拼接他所需要的芯片。“就好像玩乐高积木那样,可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坦克,肯定不如直接造出来的坦克好用,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规避一些短板。”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从事深度学习处理器的研究,但研究和产品存在差异。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何将一种全新的技术,变成一个好用的产品,也成了摆在姚颂面前的最大的难题。
“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产品?其实,不同行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安防监控领域,对于图像的分辨率就要求不高,但是无人驾驶领域,为了识别比较远的车,所以需要摄像头非常清楚。每个行业都不一样,需要我们逐个去突破。”说起创新,姚颂侃侃而谈。听上去,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可实际上,能对产品方向有如此清醒的认识,他也颇经历了一番磨难。
对于创新的执着,让姚颂迅速成长。现在,他与老师、朋友合伙成立了公司,并且获得了有可能是清华创业企业中最高估值的天使轮融资。
其实,当初,为了留在国内搞创新研究,姚颂还放弃了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的机会。“那时,我妈每天给我打好几个电话,劝不动我,就说不认我了。父母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高的学历,毕业后在大公司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是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那样一点激情都没有。所以,我时常给他们打电话,也请我的老师找他们谈心,跟他们说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慢慢地,他们也就理解了。”姚颂说。
现在,姚颂不仅通过自己的创新研究找到了兴趣所在,更期待着,未来,自己的技术能够赋予万物智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
刁英智
密云区医院泌尿外科医生
用心和技术
做一个健康守护者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在密云,有很多人都知道有个泌尿外科医生叫刁英智,他是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更是密云区医院泌尿外科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密云医院泌尿外科10名医生,17名护士,每年接待门诊将近两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000余例。
“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更好的方法为病患减轻或解除痛苦。”刁英智在他的创新工作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成功开展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水囊扩张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输尿管硬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等多种微创手术和各类普泌开放手术。刁英智骄傲地说,“除了肾移植、肾上腺手术外,几乎所有的泌尿外科手术,我们都能完成。”
就拿“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水囊扩开术”来说,这是在“经尿道前列腺水囊扩开术”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创造的手术方式,即经直肠放入一个超生,便可以动态监测前列腺、膀胱颈、尿道的扩开程度,然后在不拿掉腺体的情况下,直接解决病人排尿困难的痛苦。
“手术原理不难理解,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只要最终能让病人顺利排尿,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刁英智告诉记者,这个手术主要针对高龄老人中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因为年纪大的老人,没有办法耐受一个小时以上的开刀手术,而这个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仅仅用1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
据统计,这个手术项目从2011年启动至今,已经先后成功完成了60余例。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刁英智在美国参加的一个业内顶级会议时发现,国外也有医生在探索类似的手术方法。
在刁英智看来,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治疗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和解除病人的痛苦。
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刁英智发现很肥胖的患者很难接受趴着进行长时间的经皮肾镜手术。在一次为肥胖患者手术的过程中,患者还因为趴着手术导致呼吸困难,而叫停手术。为此,刁英智开始琢磨,是否可以改变手术方式,让患者以舒服的姿态接受手术呢?经过多次试验和论证,最终刁英智发明了侧卧式经皮肾镜手术,降低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不适。
“每一次创新都是因为在临床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解决这些困难。”刁英智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让身边的年轻人十分感动。现如今,在密云医院泌尿外科职工创新工作室里,具有非常浓郁的创新氛围。
而在刁英智看来,这是医生的本分。他说,“我们用心和技术站在悬崖边上,我们要做的只是紧紧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患者,让他们改变方向或减慢速度,做一个平凡的健康守望者。”
中建二局土木公司
90后的“好奇心”
小创新收获大幸福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饶昕昕/摄
在中建二局土木公司的项目上,有一群青年创客。他们虽初入职场,却有一颗好奇的心,总是努力着把想象变为现实。
在京新高速项目,李亚楠是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今年4月,他接到了调研采购10台小型混凝土振动台的任务。本就喜欢动手创作的他在网上搜索时发现这个振动台由操作平台、强力弹簧腿和振动机组成,乍一看就是一个四条腿用弹簧制支撑的麻将桌。这个看似简单的振动台让不安分的李亚楠有了自己创造的想法:“这个笨重的振动台也并不常用,与其花10万元买来用完了就闲置了,不如试着自己做!”
正好近期项目上要处理一些废旧的钢板材料,李亚楠随即找到马经理进行商量。两人一拍即合,自己动手制造“摇篮”,着手开始准备图纸和设计方案。随着“摇篮”振动生产出的第一批混凝土模块通过实验室和质检部的检测,标志着这个自制的“摇篮”可继续推广使用。二人赶紧制其余的9台。这次动手创造节约了9成成本。虽是小改造,却让李亚楠初尝了创新的大幸福!
与此同时,在福州环岛路项目安全部,青年员工向开杰正在施工现场发愁地瞅着施工的卷扬机,一看就是十几分钟。他发现了一个问题,箱梁防撞护栏施工是高空临边作业,属于重大危险源。作业人员只要一移动位置,就得先出吊笼,固定好了吊笼再进去。如果作业点长,进出笼次数多,就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怎么办呢,他琢磨着。忽然,旁边只用来吊装模板的卷扬机映入了眼帘,“既然都是吊装物体,为什么不把作业的吊笼和卷扬机合成一套呢?”
经过他和同伴的反复试验,一个月后,改良后的卷扬机第一次派上了用场,两名作业员在两个小时内干完了预计半天的活儿。看着自己的设计既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又降低了成本,这帮90后“土发明家”们幸福地笑了。
新疆项目上也有位爱创新的职工。“太累了,倒不是扛炸药累,每次布线的时候用的连接管也太费劲,我的手都起茧了!”这是新疆项目新入职职工李秋铭一年前刚入职时的抱怨。爆破专业出身的他,发现现有用于连接爆破导线的螺旋四通存在做工过于粗糙、毛边较多、公扣螺丝口开口较小、螺纹不规范等问题,爆破员连线时操作困难,而且新疆冬季严寒漫长,佩戴手套基本无法操作。所以进入冬季施工,爆破网络连接工作的操作难度更大了。
针对这种情况,李秋铭通过对四通的结构分析及数次的实验,设计出了一种省时省力、节约成本的螺旋四通。“这样连接导爆管只要两个动作就完成了!你看我的手被之前的四通磨出了老茧,现在就不用那么费力了。冬天也不用取掉手套干活了,再也不怕手冻僵了!”看着自己的“发明”被职工夸赞,李秋铭也幸福地笑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成功喜悦,给大家带来幸福。”这就是中建二局土木公司90后青年创客们源源不断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