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2016-06-25
作者:
来源:
西安纪行
□乔健
坐高铁去了趟西安,回来总想写点儿什么,开了好几回头,都不得要领,只好放下去干别的。有一天翻看在西安拍的照片,心里动了一下,有几张照片是夜里拍的,背景是古城墙,心里隐隐地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西安真是座古城,那次一到那儿好像也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走进了历史。你看,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大雁塔,还有钟楼,还有华清池还有兵马俑……真像是给这座城市,乃至整个陕西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外衣。
到西安,自然会想起陕西的作家,比如陈忠实,比如贾平凹,还有路遥《平凡的世界》……他们的作品都带着一股浓厚的,只有他们才会有的那种蕴味儿,我读他们的作品常有余音绕梁之感。
从西安北站到城里,路过一个街口,右首边儿上伫立着一块蓝色警示牌:此处不准泊车。一个“泊”字,透着陕西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想想,倘若用了“停”字,则显得没了意蕴,仿佛一碗泡呋囔了的biang biang面,软趴趴,咬不出筋道劲儿来。
晚上,陕西的朋友接风,我把路上所见说给他们听,他们只是笑,笑中带着一股只有西北人才有的那种自豪和满足。
陕西人说话大都带点儿古意,比如洗衣,他们叫“浣纱捶布”,既典雅又形象,浣纱,《说文》里早有释义:濯衣垢也。词牌里把浣纱嵌进一个“溪”字,——浣溪纱,透着一股清流般的韵味儿。而那捶布,则直勾勾地告诉你他们洗衣是用棒槌捶。其实不光陕西,我在河南信阳,安徽合肥以及其他好多地方都见过洗衣服用棒槌的,据说用棒槌洗得干净,但就一点,容易把扣子砸坏,所以过去的衣服多用布扣。
和陕西人接触稍多,发现那里的年轻人如今也全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方言的,大都上了些年纪。
偶尔,在古城墙边儿,还能看见几个老人,喝着茶,听着半导体里的秦腔,呆呆地晒着老阳儿。那些年轻人和如今在北上广闯荡打拼的孩子们一样,说普通话,吃麦当劳,发微信,上QQ,看中国好声音……
按照退化论的原理,方言走向式微的同时,那些以它为载体的地域文化也会随之一同走向消亡。
问过一个年轻人:喜不喜欢秦腔?他一笑,然后摇头。
再问一位老者,缘何不改乡音?他的回答倒也干脆,说他从小就是听秦腔说方言吃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长大的,秦腔、方言和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分不开也扯不断,无论走到哪儿,只要一听到那高亢的调子就会让他想起家,想起自己的根在哪里。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他和他们那一代人守住一方文化的荣耀……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方言,其本身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秦腔秦腔,以秦为腔,没有了“秦”,哪来的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实,仔细想想真是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惯,比如各地的三大怪,在东北就是: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八岁的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到了河南则是:有凳不坐蹲起来,有酒不喝吵起来,有衣不穿披起来。
到了青海,又是:房顶能赛跑,山上不长草,姑娘不洗澡。
在西安听说陕西有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这些怪,说白了,既是风俗,又是文化。
文化,包罗万象,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婚丧嫁娶,鼎食钟鸣,无所不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人文教化”,“文”是基础,是工具,有了“文”,才会有“化”。所以,要想留下那“化”,千万别丢了“文”。
其实,陕西话挺好听的。
秦腔也不错。
1、西安气候比南方干燥许多,在西安旅游要注意多喝水、做好皮肤的保湿。夏季去西安要做好防晒工作,中午前后太阳暴晒,气候炎热,还偶有暴雨。
2、在西安尽量坐公交出行,安全方便。公交车的服务还是很不错的,售票员会主动询问你去哪里,然后告诉你怎么走。
3、在西安可听一听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是陕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声腔艺术。
相遇美丽的外滩
□林国强
外滩最美丽的时刻当然是在入夜时分。当华灯齐放,魔幻般的泛光照明,把黄浦江两岸的新老建筑照得玲珑剔透。当夜上海的灯光映在江面上,闲步在宽阔的滨江道“情人墙”,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和独特魅力。
倚在外滩的围栏边,吹吹江风,扶栏望去,对岸灯火璀璨的异国建筑冲击着我的眼眸。红白绿光交错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如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闪闪发光,88层高的金茂大厦与它交相辉映……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区,到上海不到外滩算是白来了,这里有万国历史建筑,现在又有了很多顶尖时尚品牌入驻,很能代表上海的城市形象。外滩,也是上海近代史的见证,洋行之设、银行之建、海关之迁入、领馆之建立、外报之始创、公园之开辟,皆始于外滩。近代上海,从外滩开始走向繁荣,走向世界。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对外滩滨江地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既完整保留了外滩原有风貌,又巧妙地利用防汛墙设施新建滨江观光平台,及“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历史纪念馆”“陈毅广场”等风格各异的建筑小品和浮雕。站在外滩看浦东,风光无限。
黄浦江两岸被灯光修饰的欧式建筑,让人仿佛置身法国的赛纳河上……江面在霓虹灯的映照下波光粼粼、五颜六色,岸边的高楼大厦在各色霓虹灯的映衬下,恍若瑶池仙宫。特别是被视为上海标志性建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通体晶亮,泛着淡蓝色的光,上面那个大大的球形的旋转餐厅仿佛一个巨型的水晶球,又似一颗硕大的蓝宝石在半空中熠熠生辉。远远望去,似欲语还羞的美人因害羞而举在腮边的丝巾,又似天宫的仙子为保持神秘而遮于面前的祥云。时隐时现的高楼,因霓虹,若一栋栋空中楼阁,飘渺于太虚幻境,令人心生遐想。仲春的外滩夜晚很凉爽,夜景更是美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
黄浦江青灰色的水拍打着岸边,见证了上海外滩的五光十色、兴衰荣辱,作为上海的象征和缩影,黄浦江的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既有近代历史的古典与沧桑,又有当前社会的精致与现代,所有的近现代元素都在这里碰撞与交汇,构成了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上海的过去、现在,展望上海的美好明天。
黄浦江畔,演绎着不同时代的风景;黄浦江水,包容着所有的过去和未来。夜上海,逛外滩,怎么想象都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