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2016-06-02
作者:
来源:
到刘伶醉探访“千年古烧锅”
白洋淀、清西陵、直隶总督署、野三坡……说起古都保定的旅游景点,恐怕掰着手指头都数不完。可是,你知道吗?保定作为中国白酒文化的传承之都,同样也是刘伶文化的故里。近日,记者来到了刘伶醉景区,了解到这个将白酒酿造与旅游业完美结合的国家4A级景区的建成,不仅为游人提供了一处休闲游览之地,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式园林,清新明丽
保定市徐水区刘伶醉文化旅游景区,是华北地区一处独具特色的景观园林。景区内有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的“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和“中国最大的园林式藏酒基地”,还有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地下古酒海……“可是,如果你没有来过这里,却是无法感受的。”参观中,不少游客都表示,这个地方远比想象的要好。
蜿蜒小径、古亭、池塘,树木错落,浓浓酒香……走进徽派建筑的刘伶醉文化旅游景区,灰顶白墙、清新明丽,本身就是一种身心的放松。据说是因为刘伶醉的主人公刘伶,是现在的安徽人,所以厂区呈现这样一种建筑风格。游客参观中可亲身体验刘伶醉酒的传统酿造技艺,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聆听“张华造酒刘伶醉”的古老传说,享受的是一次舒适惬意的旅行。
千年古烧锅遗址,文化悠久
据介绍,刘伶醉古烧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金元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该遗址于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食品协会评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单。
游人来到这里就会看到,在古烧锅遗址大门两侧,分别撰写了刘伶醉古烧锅和刘伶醉酒的传记,大门上正中匾额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的亲笔题字 “刘伶醉”。
据介绍,刘伶醉酒源于公元268年魏晋时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刘伶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嗜酒如命,又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整年出游,好酒不知喝过多少,从没有醉倒过。后到徐水访友张华,张华用美酒招待,刘伶感觉是自己喝过最美的酒,从此因贪恋此地美酒不思还乡,并留下“一醉三年方醒”的传说,后终老于徐水,张华便择地将刘伶厚葬在张华村边,至今张华村边还有刘伶墓,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伶醉酒厂是1948年在古烧锅基础上建立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为实现保定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游向观光、体验式旅游并重的结构转型,景区斥巨资对 “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进行了保护,以刘伶醉古烧锅遗址内古窖池群、宋代古井、数百个不同朝代的古酒海、一条地下酒文化长廊和一座酒文化博物馆为展示主线的工业旅游景点,向游人充分展示着刘伶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传统酿造技艺。
万坛藏酒林风景,入选吉尼斯
顺着游览路线来到刘伶醉新工业园区,“这里是集工业旅游观光和白酒酿造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景区负责人介绍,景区内最引人瞩目的是占地200亩,埋有陶坛近20000个的万坛酒林。林区内是自然形成恒湿的贮酒环境,坛内美酒经日月洗礼,醇化老熟。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万坛酒林是中国最大的园林式藏酒基地,堪称“中国第一酒林”。走到这里,你一定会“醉”,醉心于风景、醉心于历史深厚的酒文化。
草坪、石径、古亭、游廊……与周围“徽派”建筑风格的高大建筑群相辉映。走在碧草如茵、溪水淙淙的新园区,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天然氧吧。当然,这个天然氧吧,也为原浆酒创造了一个富氧的老熟条件。
一样的旅游,不一样的感受。从明代盛酒木器、清代瓷缸、竹林七贤壁画……带给游人最深刻的感受,依旧是那份久远的历史感和醇厚的文化感。
自驾游路线:
京石高速公路 徐水下道口下高速,沿华龙路(S333省道)西行2公里(途中经过一个红绿灯),左转;沿(晨阳大街)直行2.5公里;右转,沿(振兴路)直行4.5公里路北即到
□本报记者 博雅 文/摄
西藏建成一批民族团结旅游景点
近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关帝庙——珠穆朗玛关帝庙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将为西藏民族团结旅游再添一景。
珠穆朗玛关帝庙是西藏近年来保护开发的众多见证民族团结历史遗迹中的一处。2012年起,西藏先后投入3亿多元,对拉萨市区一批文物古迹进行古建复原和修缮保护。如今,象征藏汉民族团结的唐蕃会盟碑、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根敦群培纪念馆等历史遗迹在八廓街重获新生,成为雪域高原的一道靓丽风景。
西藏不少地县都开展了民族团结历史遗迹的保护发掘工作。昌都市芒康县建成中国首家“茶马古道”文化品牌的历史文化旅游博物馆。日喀则市吉隆县制定专门规划,保护修缮乾隆年间清军反击廓尔喀侵略者的遗址、清军大墓等古迹。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近5年,西藏还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西藏爱国革命历史发掘工程”,对18军52师师部旧址等21处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进行保护维修。
据新华社
哈尔滨: 有特色的端午旅游地
端午节临近,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蒿、吃粽子、佩香囊……然而,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过端午节却是别有一番风情。
水上狂欢
市民在农历五月初四下午,就不约而同从城区出发,涌向松花江两岸及江中沙滩、岛屿,或开始乘船、划船游荡在江中,过一个中国式的狂欢夜。
松花江南岸附近的各商业区、太阳岛松北区百余家度假村以及松花江两岸的酒楼,吸引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市民购物、住宿、用餐、娱乐等消费。以往沿江的大型夜市和早市,在农历五月初四夜和初五晨整夜都不歇市,好不热闹。
暮色降临,松花江两岸华灯齐放,辉煌炫目;江面上客船穿梭,灯火游动。各个码头上等待买票乘船的市民,排起了长长的队列,沿江两岸人山人海。
夜半时分,很多商贩将御凉的各种高热量食物摆上摊位,有法式面包、俄式香肠、德国烤肉、格瓦斯等等。端午节在午夜进入高潮。以往在江畔摆放的数以千计的舢舨船已一船难求。岸边的人海与江上的游船相连,早已分不清哪里才是江界。
在江北岸的渔村举家团聚,更多的人在露天生起堆堆篝火,围着篝火和丰盛的食物,频频举起酒瓶,极为畅快。端午节的壮观是一年中各个节日不可胜出的,这也是一个仅属于哈尔滨人的水上端午之夜。
“赶早”踏青
哈尔滨人厚重的端午情结、独特的方式和火爆的气氛,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哈尔滨端午节前夜,如过大年,年轻人居多、所有市民和游人都加入狂欢。
据介绍,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就流行端午节当日都起早踏青的民风。哈尔滨因为有条江,太阳还未升起,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当地老百姓几十年来端午节都一如既往地赶到江边用江水洗脸,以洗去瘟菌,祛火除病,一年健康平安。接着开始采购农民从野外割来的艾蒿,同样是为驱邪祛病,这些统称为端午节“踏青”。
同时,人们还要把传统习俗带回家,采一些蒿草,买一些手工葫芦、草药荷包和五彩线,挂在自家门前、卧室和佩戴胸前。接着就是传统气息浓重的包粽子,比试碰鸡蛋。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人手握住一枚煮熟的鸡蛋,相互碰撞看谁身体硬朗。
传统的龙舟比赛、龙舟表演一般都在清晨7时擂起战鼓,穿梭前行。这时站在江岸的观众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因年岁高熬不了整宿的夜,为狂欢了一夜的年轻人煮好了粽子、做好了早餐,便纷纷赶到江畔,融入到热闹的节庆人潮中。(孙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