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6-06-02
作者:
来源:
唐朝女性服饰比现代人讲究
一件衣服做上几年是常事儿
就现有史料来看,唐代男女服饰款式复杂、色彩绚丽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那时的女性服装,充分展示了我国女性大气、自信、飘逸、洒脱的精神面貌。”相比现代人,那时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很讲究穿衣打扮。“比现代人更讲究,一件衣服做上几年是常事儿。”
普遍讲究穿衣打扮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宏对古代服饰很有研究,并且她也看了《武媚娘传奇》这部热播大戏。“很华美,很时尚,看得出,该剧的服装造型师是下了功夫的。”李宏介绍:“裙、衫、帔,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家中贫富,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唐朝牛僧孺的《玄怪录》中记载了一位平民妇女的衣着:“小童捧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再有《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妻,“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衫“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长袖上衣,式样为窄袖短身。唐代各种文献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装,上衣多称作“衫子”“衫”,如“藕丝衫子柳花裙”“红衫窄裹小撷臂”“香衫窄袖裁”等。衫一般指单衣,到了冬天,则改用夹衣,也成为“夹衫”。
李宏说,当时“衫”的样式随着年代的不同流行趋势也不同。初唐时期流行窄袖衫,诗词中就有“红衫窄裹小撷臂”等描述;中晚唐时期,吹来一股西域风,渐渐流行“广襦”(衫的一种),袖宽可达四尺,常是宫廷贵妇出席重要公开礼仪活动时穿着,这一点剧中范冰冰的着装也有体现。
衫的领子样式也很复杂,根据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画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领对襟、交领、圆领对襟、圆领斜襟等多种形式,领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但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不分场合总露着,也不会露那么多。
●帔这就要发挥“帔”的作用了。“帔”常用轻透的纱、罗制成,相当于现代的披肩或者围巾,长约两米,那时妇女常旋绕于臂颈之间,半掩半露,更显出一种含蓄美。
●裙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着“衫”,下身则穿“裙”。短衫长裙,裙腰系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显得裙子很长,样式有点像韩剧里的韩服。
着装讲究场合礼仪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曾披着一件羽毛缝制的大氅向武则天“显摆”,其实这只不过是现代人的想象。当时人们的着装是很讲究场合礼仪的,一向“傲娇”的太平公主不太可能去穿一件舞姬穿的“工装”。同样的,武媚娘打马球时一定会穿适合运动的窄袖“胡服”(相当于现在的运动装),而不可能穿“广襦”、披“纱帔”,不然就显得太“二”了。
穿着不得体会被嘲笑
再有就是当时的人对着装很重视,穿着不得体是会被嘲笑的。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描写一个入宫后受冷落直至孤独老去的宫女,她刚入宫时“脸似芙蓉胸似玉”,后来“红颜渐老白发新”,但因为长期不跟外界往来,不了解“流行趋势”,还穿着她年轻时的衣服“小头鞵履窄衣裳”,岂不知十几年过去,这一身儿早已经“out”了,难怪诗人接下来会说“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发型、妆容也很讲究
李宏介绍说,唐代女性不仅着装讲究,发型、妆容更是繁复,并且鼓励“创新”。光发髻就有鹦鹉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等数十种之多,女人化妆再简单也少不了这些程序: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另外,唐朝的纺织染色技术已经很发达,女性大多喜爱色彩绚丽的裙子。后宫佳丽三千,身上裙子赤橙黄绿青蓝紫,头上发髻高耸,发饰叮当作响,脸上妆容“浓妆淡抹总相宜”,那场景,确实够让人眼花缭乱的。摘自《 沈阳日报 》
如何导致希腊20万士兵阵亡两只猴子
1917年,在英、法等协约国支持下,亚历山大一世就任希腊国王。1918年春,希腊集结25万军队,在英国和法国援助下,参加了对同盟国成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作战。同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投降。1920年8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迫同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希腊获得了包括阿德里安堡和加利波利半岛在内的全部色雷斯地区、爱琴海诸岛以及士麦那附近地区,国土达到了独立以来的最大面积。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一次小小的意外而发生了改变。
1920年10月2日,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宠物狗在雅典的王室花园内散步时,为保护宠物狗免遭两只猴子的攻击,手部竟被猴子咬伤。没过几天,伤口发生感染,亚历山大一世得了败血症,当月不幸去世。谁也没料到,两只猴子竟夺去了希腊国王的性命。
亚历山大一世死后,他的父亲康斯坦丁回国复位。在随后希腊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交战中,英国和法国变得不积极起来,甚至停止了对希腊的财政和军事援助。战争局势急转直下,希腊最终以惨败告终,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期间所得到的领土全部丧失。
两只猴子不仅间接导致了希腊二十多万士兵的阵亡,还将希腊推向了混乱的境地,其历史进程也因此而改变。摘自《羊城晚报》
战国娱乐明星巧劝 齐王节制饮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饮酒是个人美德和政治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纣王的灭亡据说跟好酒贪杯有很大关系,因此,那时的人总要想方设法劝阻老大不要贪杯。在长期的劝阻过程中,就产生了巧妙的方法,而巧妙之处就是艺术产生之处,文学诞生之初。例如《史记·滑稽列传》里的“淳于髡传”,在劝齐威王戒饮的段落,是很精彩的。
淳于髡是战国时著名的脱口秀演员,却发挥了很好的外交作用,当楚国加兵齐国时,淳于髡凭借智慧,从赵国借来精兵十万,解除了外患。齐威王设宴庆祝,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你酒量多大?“先生能饮几何而醉?”淳于髡给的是一个有弹性的答案:“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酒量居然还可以这样伸缩自如,答案太违和了,请解释。
淳于髡接下来描述几个场面。如果齐威王在场,执法官员也自场,淳于髡战战兢兢,哪敢放开肚皮喝,喝个一斗就醉了。如果陪老爸的客人饮酒,也不敢放肆,恭敬陪着,经常要端酒杯敬酒,喝个两斗就醉了;如果遇上老友,能喝个五六斗才醉,“饮可五六斗径醉矣”。看来气氛越随和,酒量越大。如果是乡里开派对,男男女女坐在一起可以猜拳小赌,眼睛盯着美眉看也不会被批评,“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淳于髡肯定亲历其事,描述得极有现场感,什么前面有掉下来的耳环,后面有丢失的簪子,其实就是表达在亲密气氛中,说自己能喝个八斗才有三分醉。天黑后,大家更亲密了,酒杯一片狼藉,鞋子你穿我的,我穿你的,没了彼此,这时,淳于髡最放得开,小宇宙大爆发,能饮一石,“此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此时场面有点像《弟子规》里所说的“饮酒醉,最为丑”,《弟子规》的作者是不是也受了这篇文章的启发?
说到这,淳于髡趁机对齐威王进行教育,这饮酒适可而止,否则“酒极则乱”,您瞧瞧我淳于髡喝醉了的场面有多难堪。齐威王是以善于纳谏出名的,一听淳于髡的话就明白了,从此也戒掉了通宵喝酒的习惯,“乃罢长夜之饮”,并还请淳于髡监督他饮酒。
这篇传记的积极意义不只是停留在劝人节制饮酒上,更在于它在先秦文学当中,生动详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饮酒狂欢的场面。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