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6-05-28
作者:
来源:
曾经的“慰安所”是拆是留?
近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实施旧改计划过程中,一座曾用于原日军慰安所的建筑“海乃家”的拆留问题,引发社会关注。虹口区官方回应表示,该建筑不具备文保建筑的身份,但目前拆除工作已暂停,并已邀请有关专家和文保机构进行重新评估,“不管拆与不拆,都会做好有关记忆的保护工作”。
作为日军侵华及“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曾经的慰安所在我国多地都有发现。如何保存这段特殊历史记忆?虹口“海乃家”再次触及这一问题。
原日军慰安所“海乃家”拆除暂停
上海虹口区公平路上,有一个小小的里弄公平里。从里弄的入口一直走到底,就能看到一座由两层楼相接围起的石库门院落。这个住了十几户人家的院落,便是在二战期间曾经服务于日本海军军官的慰安所“海乃家”。
作为被纳入计划的旧改项目,公平里从去年11月10日开始征收,首日征询就达到85%的签约成功率。近期,里弄开始拆迁。
2月 22日,作家陈丹燕在朋友圈中发出一张老式里弄的照片,并称“虹口区正在拆除旧日本慰安所海乃家旧址,不应该。”一时间,“海乃家”遭拆的消息广为传播,引发社会关注。
虹口区新闻办回应表示,“海乃家”所在的公平路425弄12号地块,规划用作附近澄衷中学扩建和市政道路。征收前,曾征询过文物部门意见。根据国家和市文物局有关规定,按照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该建筑不具备文保建筑的身份。
不过,媒体报道后,拆除工作已经暂停,虹口方面已经邀请有关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对此建筑进行重新评估。记者在“海乃家”现场看到,院落大门紧闭,已无拆迁作业。
“海乃家”服务的是日本海军军官
资料显示,这栋房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主人是一位广东籍的纺织厂老板。“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屋主逃亡,房屋被日本海军占领,并被移交给曾服役于日本海军的日本军官坂下熊藏。双方订立合同,坂下每月向海军支付5日元房租,经营这家名为“海乃家”(海の家)的慰安所,并享受海军特别陆战队的军属待遇,慰安所所需的物品均由海军提供。1939年,经装修后的“海乃家”正式经营。
“海乃家”是一家高级慰安所,服务的全部是日本海军军官。除在日军掳来的中国妇女中挑选“慰安妇”外,还有朝鲜女子和日本女子。为扩大经营规模,“海乃家”还在附近开设了一家“别馆”,到1940年时,“海乃家”共有“慰安妇”40人,其中来自日本和朝鲜的各10人,中国“慰安妇”20人。
这些资料来自坂下熊藏的儿子坂下元司。他在1944-1945年间协助其父经营“海乃家”,并写下了《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他还公开了他所知道的慰安所内幕和细节。
特殊历史记忆如何保存?
“海乃家”所在的公平里,一共有200多位居民。这里的住宅,房龄严重老化,很多居民没有独立的煤卫设施,生活条件恶劣。居民们对通过动迁改善居住条件抱以热望,这从征询时的高签约率可见一斑。
但作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海乃家”又不同于一般的老旧住宅。在日军侵华时期,虹口曾是其势力范围。目前,上海经确认的慰安所就有166个,其中虹口有30多个。在“海乃家”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李景芳期盼早日动迁,但也同时记挂着慰安所能否保留,毕竟“以前每年都有人过来参观的”。
近年来,各地重视慰安所等历史遗存的保留。比如,南京将中国大陆首座经“慰安妇”亲自指认、以“慰安妇”为主题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纪念馆,并于去年12月对外开放。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1702弄的日军在海外的第一家慰安所旧址“大一沙龙”,也已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点。
此前,了解到“海乃家”即将拆除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曾带领学生前来紧急抢救了门板、窗框等在原书中曾被描述的物件,“希望将来建立‘慰安妇’纪念馆的时候可以向世人展出”。不过,他也表示,日军慰安所大多设在中国,我们有责任将其中的典型保存下来,但也没有人主张过所有的慰安所都要保存。
虹口区文化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海乃家”拆与不拆,都会做好有关记忆的保护工作,比如对建筑信息做好记录,对人文价值进行挖掘,与文物专业保护机构商讨加强合作等。摘自《北京晨报》
柳下惠不姓“柳” 下里巴人不是“人”
因为“坐怀不乱”的故事,许多人记下了柳下惠这个名字。柳下惠姓柳名下惠吗?不,他不姓柳。《辞海》载:“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古地名)。私谥惠,故称。”
所以,柳下惠本来的姓名是展获,或展禽,因封邑在柳下,谥号为惠,后人尊称他为柳下惠。《国语·鲁语》记载,柳下惠批评鲁国的执政官臧文仲命国人把海鸟当成神来祭祀,是随意使用“国之祀典”的行为,使臧文仲最终认识到错误,放弃了草率的祭祀行为,故柳下惠以讲究礼节著称于世。孟子十分佩服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美德,在《孟子》一书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柳下惠又被称为“和圣”。
不过,柳下惠虽然原本不姓柳,却成了百家姓中“柳”姓的得姓始祖。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这样容易产生误会的事例还有很多。我发表过一篇名曰《一朵花凋谢了一个王朝》的小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古代,尤其在宋朝,戴花是无论达官显贵还是下里巴人、女人抑或男人都特别热衷的事情,风靡一时。”我在文章里,把“下里巴人”一词当作与“达官显贵”相对应的人,却是用错了。
《现代汉语词典》对“下里巴人”是这样解释的:“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至此,我才知道原委,“下里巴人”不指“人”。虽然如今也有很多人以“下里巴人”指代自己作为自谦语,但写到文章中传播,就不能错用而贻笑大方了。
摘自《知识窗》
二战德国原子弹
为何没有研制成功
1939年9月26日,德国军备规划局在柏林组建了由著名物理学家维尔那·海森贝格、奥托·哈恩为首的核研究机构——铀协会,这标志着德国正式将“铀规划”纳入了军事科研轨道。
1940年5月,德国征服挪威和比利时,由此控制了欧洲惟一以工业规模生产重水的挪威维蒙克工厂,并获得了比利时矿业联盟公司库存的1200吨精选铀矿,这个数量几乎占当时世界铀矿总数的一半。
1940年12月,德国建成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性原子反应堆,并掌握了金属铀的提炼技术。
为了阻止德国的研究计划,英国决定实施破坏行动。他们决定首先摧毁维蒙克工厂的重水储备设施,从而断绝德国生产核武器的重要原料。为此,他们制定出一个代号为“新手”的作战计划,空投伞兵并炸毁维蒙克工厂。但由于天气和使用滑翔机经验的不足,致使行动失败,40多名伞兵全部牺牲。
1943年2月26日,英国又实施了新的代号为“炮手”的计划。6名特工被秘密空投到维蒙克工厂附近的地区,他们潜入守卫森严的工厂,将炸药安放在工厂的要害部门——重水浓缩车间,然后迅速撤离。德军生产重水的主要设备和一吨左右的重水被摧毁了。不料,仅仅八个月后,德国就恢复了重水的生产。但这次行动的成功还是为盟军的最后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更多国家的介入和更多战场的开辟,形势对德国越来越不利,德国加速了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3年,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驻欧洲的空军轰炸维蒙克工厂,这次轰炸给维蒙克工厂以致命的打击,使其几乎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面对这种局面,德国也迅速作出决定,把秘密储藏的重水和生产设备运回德国继续工作。
盟军获悉了这一消息后,马上作出反应。他们很快就搞到了重水和设备运输所行的路线,并派出特工在运输轮船所经过的深水区放好了定时炸弹。
当德国的运输轮载着那些“宝贝”经过时,炸弹准时爆炸了,重水和设备全部葬身海底。盟军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彻底摧毁了德国的原子弹制造计划。
摘自《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