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5-21 作者: 来源:

  燕京八绝之金漆镶嵌
  传承人
  柏德元
  掌握“四大断”绝技第一人
  □本报记者 崔欣
  在“燕京八绝”中,有一绝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了八千年,其工艺品种涉及到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众多生活用品,这就是金漆镶嵌。
  要说起现今的金漆镶嵌,就绕不开一个人,一个与金漆镶嵌打了50多年交道的人。他就是清宫造办处第五代传人、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
  提起金漆镶嵌,柏德元总有说不完的话:“1962年,15岁的我误打误撞进了由16家作坊采用‘公私合营’方式联合组建的北京金漆镶嵌厂,也就是现如今的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
  进厂后,柏德元拜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老艺人为师。“我是他收的最后一个徒弟,也可以说是他的关门弟子。”看到这个“关门弟子”踏实肯学,老先生教给了柏德元很多绝活,其中就包括“四大断”。
  “‘四大断’即断纹工艺,是漆器制作技艺中的一项绝活。这项技艺最早出现于宋代,用来仿制历史上的漆器精品。”柏德元介绍道,这四断分别是撅断、颤断、烤断、晒断。顾名思义,有的是烤出来的,有的是晒出来的,有的是撅出来的,有的是颤出来的。由于配方不一样,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每一种断纹可以展现出一个朝代特有的自然氧化和风化。在今天的中国漆器行业中,能够同时掌握“颤断”、“晒断”、“烤断”、“撅断”这“四大断”绝技的,柏德元应属“第一人”。
  “断纹是仿古的重要手段,但仅靠断纹仿古是不行的。如果外面的断纹非常新那就不行,不行怎么办?还有一个绝活。所有的漆器涂的都是传统大漆。白天涂完漆,要把活儿放入窨房里窨干,人必须在这儿等着。因为如果等它干了,里面做坯儿就不好做了。如果当时就做,也不行,漆没干不好处理。当时我们厂房比较破旧,师傅就让我收集了一些过梁上的陈年塔灰。入了窨,临到天亮时,这活儿在窨房里已经放了几个小时了,就在漆八分干的时候,用手捻着陈年塔灰往里撒。撒的时候非常有技巧,等到漆正式干了,这层塔灰已经含在表面了,但不是满撒,满撒不会特别好看,等到干透了之后一磨一戗,外面断纹,里面灰了巴唧,让人一看真是饱经沧桑,仿古成功。这的确是一个绝活。像这样的绝活还有,都是王珍这些老艺人干了一辈子漆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柏德元打破了手工艺“口传心授”的传统,整理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料。
  除了传承老技艺,柏德元也不忘以此为基础来研发新工艺。1972年,他参加了设计研制仿马王堆出土汉代漆器工程,和同事们一道共完成仿汉代漆器作品40件,积累了大量难得的技术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柏德元又与王珍大师一起,用近六年的时间共同研发雕填类断纹产品取得成功,再一次填补了国内漆器工艺的技术空白。特殊的技艺带给北京金漆镶嵌厂极致的辉煌。“我们为国家出口创汇作了不小的贡献。那时卖出的产品,一元人民币几乎能等值换到一美元。”
  60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柏德元认识到,古老的艺术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融入新鲜血液,才能永葆青春,否则就很可能被时代淘汰。在他的带领下,金漆镶嵌大胆借鉴国画中的翁染、点晕等技法,形成了水墨丹青、淡雅飘香的新风格。2007年开始,他在公司里积极推出“大师带徒”活动。2010年,公司还建立了“柏德元创新工作室”。由他亲自挂帅上阵,带领徒弟们始终坚持在研发中传承技艺、培育人才,逐步形成了产品研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传承创新发展体系。
  燕京八绝之花丝镶嵌
  传承人
  程淑美
  水火磨炼成就花丝人生
  □本报记者 孙艳
  “玉雕叫蹬三轮的,花丝镶嵌就是吹煤油灯的。”在60年代,北京的工艺美术行业流行着这样的比喻。如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程淑美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
  1962年初中毕业后,程淑美考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当时没考虑这么多。自己爱画画,那就考美校,将来当个画家。”程淑美后来才知道,她学的不光是美术,而是工艺美术,从此开始接触花丝镶嵌、玉雕、牙雕、景泰蓝,知道了“燕京八绝”。
  5年的课程,前两年都是绘画课,为日后的工艺设计夯实了基础。工艺美校是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3年级的时候,程淑美就开始到花丝厂跟着师傅学入门技术,比如掐丝、吹灯焊接、最后制作小件成品。一个人一双手一张嘴,每天跟金银铜火打交道。一天下来,脸都被烟熏黑了,手被灼伤是家常便饭。正是在生产第一线得到了设计与生产结合的锻炼,让程淑美掌握了如何在设计和工艺上更好的融合。
  从工艺美校毕业后,程淑美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车间,发现自己雕塑能力不强,程淑美主动要求先去玉器车间“学习”。“那时候磨玉器,条件特别艰苦。每个人的机器就是一台脚蹬的水凳,凉水一泡就是一天。”但程淑美说,回过头想想,如今的成就多亏了13年的玉雕磨炼。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玉雕行业“四大怪”之一的何荣被下放到这个车间班组干活儿,程淑美有幸得到指点。玉雕的技术掌握了,造型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建立起了立体造型的思维。程淑美说,一直到现在她创作的观音、创作的人物、动物的造型都是受益于当时玉雕的学习。
  当程淑美最终回归花丝时,她大胆地将花丝镶嵌与玉雕、木雕、漆器等多种工艺相结合。这种将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技艺相融合的理念,开创了花丝镶嵌工艺的新境界。
  程淑美在行内有个公认的绰号“程观音”。提到她的作品,她自然会推荐自己最得意的观音作品,其中《普渡观音》是程淑美大师艺术生涯50年巅峰力作。
  程淑美介绍,仅做一个佛光就需要两三个人分工,有的做花头,有的做火焰。每一层花瓣都是细细的花丝,由编丝焊接好,然后六七层的花瓣叠加起来再焊在一起,再把这些花头焊在佛光的地子上。光一个佛光就要焊很多次。
  全身薄如蝉翼、“衣带当风”的银质天衣更是考验工艺。为了使天衣呈现丝质的效果,程淑美说,工人需要一刀一刀的錾刻出不足0.1毫米的沙地,必须非常均匀,做出丝绸的质感来。而每一次錾活都需磨制新刀。“细致的工艺特别费眼,观察老师傅的工作台便可知花丝行话里的‘一屉眼镜几屉錾’,这绝非虚言。”
  2000年,程淑美退休了。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还肩负着传承的重担。于是她和爱人找了间地下室成立了“程淑美工作室”。
  “刚退休那会儿,退休金才800多块钱。租房子、买设备、选材料、带徒弟也得给工资啊,压力确实很大。”程淑美的工作室曾一度陷入困境,为了能让工作室持续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花丝镶嵌,程淑美无奈之下做了一个决定:让在昆仑饭店做厨师的儿子辞职,回来跟父母学工艺、搞经营。
  如今,工作室已经升级为“程氏金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有几位外招徒弟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国家这几年这么大力度的宣传非遗、支持非遗,让我们这些老艺人特别感动。正宣扬的工匠精神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咱这传了几辈子的绝活儿丢不了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