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5-21
作者:
来源:
燕京八绝之牙雕
传承人
李春珂
希望发掘更合适材质
将牙雕技艺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余翠平
见到李春珂是在他的工作室,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传承人。15岁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这份与牙雕的缘分,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
采访之前,李春珂先做了一些对于使用象牙作为材料的澄清。
他坦言,象牙属于国家管控的物资,我国政府一直遵守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严厉打击滥杀、走私象牙的行为。从50年前,李春珂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开始,所使用的每一只牙料,都是国家林业局批下的,配有大象的死亡证明,证明所使用的牙料,来自于自然死亡的大象。
李春珂说:“我们从事牙雕的人,作品中大多会涉及宗教题材,不愿意杀生。如今,因为象牙材料的稀少,我们也会采用替代品,如猛犸象牙。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古象死亡后,象牙大量出土,因为已经在地下埋了数万年,象牙的表面被侵蚀,容易开裂。但是其内质和象牙基本一致,可以代替象牙材料。触类旁通,我们也会做一些骨雕、竹雕等。”
15岁的李春珂,第一眼在雕刻厂见到牙雕工艺品后,就深深喜爱上了这一行业。当时,厂里的规定是不能收小于16岁的徒弟,但李春珂已经初中毕业,厂长问:“你喜欢牙雕吗?”李春珂兴奋地回答:“喜欢。”这一个坚定的答案,让他与牙雕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刚进厂时,李春珂师从工艺美术大师杨士俊学习花卉雕刻。杨先生品位高雅,很具大家风范,将牙雕作为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艺去钻研,这一点对李春珂影响深远。杨先生拿了本书给他,叫《画品》,里面的谢赫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令他至今印象深刻。尤其是里面经典的《深山藏古寺》和《踏花归去马蹄香》,物在画内,意在画外,简单几笔,就绘出了中国画的意境。
每天,李春珂6小时学实际操作,2小时学习绘画,三年便出徒。21岁时,李春珂开始带徒弟,成了厂里年纪最小的师父。
1978年,因为长于人物雕刻,李春珂被孙森大师收为徒弟。从孙森大师身上,他学到了“做简洁的东西”,象牙雕刻真正表现的是艺术,刻工越多,越削减艺术的想象力。
李春珂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将绘画艺术融入雕刻作品之中,同时又以娴熟的牙雕技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他每每雕刻人物,都会查阅大量资料,揣摩人物的性格、内心想法,雕刻出的人物形神具备,极具神韵。
象牙雕刻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1793年,英王特使马嘎尔尼访华,他的私人秘书巴洛后来在伦敦出版游记《旅行在中国》,书中对象牙雕刻极为推崇,称它是中国工艺“最优秀、最完美无瑕的顶峰”。但今天,与多种古老工艺一样,象牙雕刻也面临着如何延续的问题。
“做好一尊佛像不容易,要有一颗敬畏心。”李春珂说,如果牙雕这个行当最终因为保护大象而没落,未尝不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只是牙雕技艺如果因此消失,不免可惜。他现在希望可以发掘出更合适的材质,把这门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技艺传承下去。
燕京八绝之雕漆
传承人
殷秀云
意外入行雕漆
成化解一切的力量
□本报记者 刘欣欣
简单讲,雕漆就是在器物胎坯上涂大漆,达到一定厚度,在漆层上做出浮雕效果的一种工艺。雕漆的制作工艺分为设计、制胎、烧蓝、作地、涂漆、画工、雕刻等10余道大工序,其核心工艺是“雕”,就是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
1963年,殷秀云以文化考试第三、专业考试第二的成绩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牙雕专业学习。殷秀云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在美校的学习生活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1968年殷秀云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然而,殷秀云进厂时,牙雕车间的名额已满,反倒是雕漆车间更需要技术人才,于是她被分到雕漆车间当工人。虽然内心不愿意,但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
最早引领殷秀云进入雕漆行当的是教做工具的朱文林师傅,他是“德诚局”雕漆第一代传人宋兴贵的同门,待人诚恳,脾气温和,教徒特别有耐心。朱文林师傅教会了殷秀云基础雕刻技艺方法,把殷秀云领入了雕漆技艺的大门。他鼓励殷秀云尝试把牙雕的雕刻技艺和雕漆技艺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殷秀云进行练习。在恩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殷秀云对于雕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人物创作成为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题材,但是人物雕刻却是雕漆艺术中的弱项。传统的雕漆人物都是整体图案中的点缀,比例很小,只是概念性的几刀片出一个头脸,面目五官简单地一带而过。殷秀云把牙雕人物的雕刻技艺和雕漆结合起来,尝试着用雕塑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练习,殷秀云开始设计、制作人物。殷秀云做的第一件人物雕漆成品是雕漆仿瓷瓶,取名《赶摆》,表现了傣族、黎族的两个人物背着背篓、挑着水果,清晨赶集的情景。作品的成功给殷秀云很大的信心,她下决心要把雕漆人物雕刻技艺深入研究下去。
为了锻炼人物造型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殷秀云每天下班后到北京火车站画人像素描。回到单位宿舍,每天晚上都要画速写、素描,看到好的作品就临摹。殷秀云画画达到痴迷的程度,经常到夜里两点钟才睡觉。
那时,北京工艺美术厂组织人员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太原晋祠等地写生。机会难得,殷秀云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就自己带上干粮和水,一画就是一整天。一次,殷秀云一早就爬到山上的一个洞窟中,因为洞内谢绝游人参观,就请工作人员把她一人锁在洞内,从早上到下午三点多钟,她不吃不喝完成了洞内十几尊精美佛像的临摹。等到下山时又累又饿,体力不支,几次跪倒在下山的路上。
几十年过去了,从开始时的不喜欢到能看出它的味道时,她已经离不开了。殷秀云说,有多么烦恼生气的的事,一旦开始雕刻,全身心都可以很平静。雕刻,成为化解一切的力量。
说起雕漆的现实情况,殷秀云说自己忧心忡忡。雕漆的工序极为复杂,制作一件雕漆小盒最少也需要半年,更不用说屏风这样的大器物,一年多只是保守估算。
然而,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使纯手工的雕漆工艺在市场竞争中已经丧失了优势。“历史上,雕漆工艺品非常昂贵。但工业化以后,一些工厂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并使用便宜的化学材料,成批量、大规模、机械化地生产雕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雕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殷秀云说。
这种情况导致雕漆的行业是举步维艰。由于利润空间狭小,很多从业人员都选择了转行。十年才可出徒的高门槛又将很多潜在从业者拒之门外,眼下这种青黄不接的困局已经成为雕漆工艺的最大掣肘。
因此,她目前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雕漆的传承与保护上。虽然1993年就已退休,殷秀云却没有就此放下雕漆,而是选择与北京一家民营雕漆厂合作,为该厂提供雕漆的技术支持。